史峰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兩種表面,一是陸面,還有就是水面。多數(shù)水面是彼此相聯(lián)的,所以理論上駕船出游是可以游遍全球的。陸面常被水面包圍或是切割,呈現(xiàn)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因此,開車出游的時候前面常常會被水面阻斷……
風險很高的輪渡
展開地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遼寧省的大連市和山東省的煙臺市直線距離是120公里。120公里的距離不算遠,但這是隔海相距的120公里——遼寧半島和山東半島隔渤海而不相聯(lián)。
因為開車不能直達,所以從煙臺到大連的120公里直線距離,需要繞出1600公里才能到達。既然開車渡海有難度,那不妨坐輪船到達嘛。是的,大連和煙臺兩市之間是有海航線的,兩地的許多貨運客運都是靠著輪渡完成,甚至自東北地區(qū)而來的火車也可從鐵路上“搬下來”,由大連輪船渡到煙臺,然后再裝到煙臺的鐵路上繼續(xù)南行,這種技術叫“跨海鐵路輪渡”。
但自古以來,海上航行都是一件風險特別高的出行方式,幾年前,山東煙臺海域就曾發(fā)生一起特大海難事故,一客輪沉沒,造成118人死亡,172人失蹤。那海峽兩岸能不能找到更快、更安全的交通方式呢?當然能,那就是在海底構建海底隧道。
讓渡海更安全的海底隧道
其實,修建海底隧道的最初想法不是提升交通速度,而是為了降低海運風險。1945年,有個叫皤谷逸男的日本人向政府建議開鑿自本州和北海道之間的海底隧道。可是政府不當回事,沒有聽從皤谷逸男的建議。9年后,一艘名為“洞爺丸”的渡輪在本州和北海道的航行過程中遇臺風翻沉,造成1155人死亡。經(jīng)此沉船慘劇,皤谷逸男挖筑海底隧道提議才得到政府許可并動工興建。
在海底開挖隧道是一項綜合工程,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工程能力。目前,掌握海底隧道優(yōu)秀技術的國家非英國莫屬。英國興建的英吉利海峽鐵路隧道,采用的各項技術幾乎成為海底隧道修建的技術標準,這些標準解決了海底隧道建設的許多技術細節(jié)和難題。比如火車在海底隧道內高速行駛時會對空氣進行擠壓,隧道內空氣壓力會增加,從而給火車帶來很大的空氣阻力,這個難題是這樣解決的:隧道沿線每250米設一個2米直徑的卸壓管,從后勤服務洞的頂上跨過,把兩個鐵路主洞連接起來,這會讓空氣可以在兩個鐵路主洞之間快速交換流通,火車行駛時就可以把受擠壓的空氣從“此洞”排到“彼洞”,從而快速降低空氣壓力,大大減輕火車在行駛過程中所受的空氣阻力。
最長的海底隧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工程能力的不斷提升,人們挖筑海底隧道的志向越來越宏偉,原來是在數(shù)公里以內的海底下挖筑通行隧道,后來就能在二三十公里以內的海底下挖筑海底隧道了。如今,我國已經(jīng)決定在遼寧省的大連市和山東省的煙臺市之間超過100公里的海底下挖筑海底隧道了。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太平洋下挖筑海底隧道也并非天方夜譚。
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是“英吉利海峽海底火車隧道”,它連接英國和法國,于1987年底動工,1993年投入使用,全長49公里,其中海底段長38公里。還有一條長隧道是“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它橫越日本津輕海峽,全長54公里,海底部分23公里。1964年動工,1987年建成。很明顯,我國將要修建的“渤海灣海底隧道”,將以120公里的長度成為世界第一海底隧道了。
知識鏈接:開挖海底隧道的幾種方法
比較落后的鉆爆法
所謂“鉆”是指在施工操作面上打眼,所謂“爆”是指“在眼內填充炸藥起爆”。這種方法最早用于礦石開采,后來用在海底隧道的挖掘。鉆爆開挖海底隧道,效率高,速度快,但是因為需要“爆炸”,所以會引發(fā)塌方事故,危險度高,是一種技術含量低的隧道挖掘方法,目前基本被淘汰。
不能在深海中運用的沉管法
先在地面上用水泥預制成海底隧道的一節(jié)節(jié)箱體,然后把這些箱體一個接一個地沉放于海底疏浚好的基槽內,對接好,這類似于在地面上修鐵路,只不過修鐵路對接的是鐵軌,而修海底隧道對接的是“水泥預制管道”。水泥管道對接完畢之后,再把管道內的海水抽干,海底隧道就建成了。這種構建海底隧道的方法是“陸上預制,水下安裝”,所以工程量要小許多,工程難度也會降低。但水泥預制管道承受海水壓力的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在較深的海水中鋪設。
最先進的盾構法
如今,最先進的海底隧道開挖工具應該是盾構機了。這種機器是實現(xiàn)海底隧道全自動開挖的高科技工具,它的模樣像是一條“鉆木蟲”,頭部有切削裝置,可以輕易把石土“嚼碎”吞進“肚里”,“肚里”有傳送裝置把石土送到尾部運走。盾構機在“吃土前進”的過程中,還會把預制混凝土管片一片片拼接到“吃出”的隧道壁上,形成結實的支撐層,可謂是“吃出一段,支撐出一段”,速度快并且安全性高,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海底隧道都在使用這種盾構機開挖了。
盾構機的設計是仿生學的結果。一位工程師偶然發(fā)現(xiàn)船蛆在蛀食船木時,會一邊打洞,一邊從身體表面分泌出一種液體加固洞體,于是工程師受此啟發(fā)研發(fā)了最初的盾構機?,F(xiàn)在,美國制造的盾構機長達近百米,可謂是個超級大鉆,其集光、機、電、液、傳感、信息技術于一體,具有開挖切削土體、輸送土碴、拼裝隧道襯砌、測量導向糾偏等功能。用這種高科技的大家伙開挖海底隧道真是又快又準。
海底隧道:讓溝通無極限
展開地圖,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凡是被海水隔斷的陸地之間都可以開挖海底隧道,因此海底隧道不僅可以成為國內交通方式,還是聯(lián)系國與國之間的通道。就國內而言,我國已經(jīng)修建了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即將修建“渤海灣海底隧道”。長遠來看,還可以修建臺灣海峽海底隧道和瓊州海峽海底隧道,這樣就可以把臺灣島、海南島用隧道交通的方式和大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放眼國際,中國和韓國之間也可以修一道“跨國海底隧道”,美國和墨西哥之間也可以修建“墨西哥灣海底隧道”,俄羅斯和美國也可以修建“白令海峽海底隧道”,總之,溝通無極限,海底隧道是挖不完的。
未來人類將移居海底?
開挖海底隧道改變的不僅僅是陸陸之間的交通方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也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隨著地表環(huán)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人類在地表生存的困難程度將越來越高,于是,尋求“地外移民”便成為人類的夢想。但是,向地外星球移民的困難很大,目標也太久遠,移民海底可能更實際些。
到海底建造城市不僅僅是幻想,而是已經(jīng)具有了現(xiàn)實性。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正在研究海底建城的位置;美國要在夏威夷群島的海底建造環(huán)島海底城市;新加坡已經(jīng)修建了一處海底大酒店……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人類將構筑起海底城市、海底工廠、海底牧場、海底機場,到時會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將移居海底—看來,人類有可能再次從陸地返回海洋,成為海洋的居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