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涵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龔文庠教授曾表示,邵華澤的走馬上任,將對學院擴大社會聯(lián)系、加強新聞實踐、整合國內外多方資源帶來更多的、明顯的益處
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報》第二版上,有一條新聞消息赫然醒目,文章的標題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周年慶 邵華澤任院長》。消息寫道:“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今天雙喜臨門:慶祝建院一周年,迎接新院長的到來。人民日報社原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邵華澤出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北大黨委書記閔維方向邵華澤頒發(fā)了任命書。
據(jù)了解,雖然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已成立一年,但院長一職卻虛位以待。該學院常務副院長龔文庠教授表示,邵華澤的走馬上任,將對學院擴大社會聯(lián)系、加強新聞實踐、整合國內外多方資源帶來更多的、明顯的益處。
就任當天,邵華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談到,面對新的世紀,中國新聞媒體的發(fā)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在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蓬勃興起的背景下,如何以開放的胸襟,既充分吸收歷史的積累,又積極學習他國的經驗,是當前新聞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而其中,開放的教育思想是關鍵。一番言論,顯示出他對新聞教育的長久關注和思考。
1933年生人的邵華澤,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中共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F(xiàn)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高級編輯。曾任解放軍報社副社長,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撰有《淺談一分為二》等論文,著有論文集《生活與哲學》《新聞評論概要》《歷史轉變中的思索》《新聞評論寫作漫談》等。出版有《邵華澤書法選》《邵華澤書法集》《邵華澤海外攝影集》《邵華澤印度攝影集》等。本人被收入《當代書畫家篆刻家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書。
引領“新傳人”不斷進取
自2001年成立以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辦學宗旨是:為社會培養(yǎng)和造就掌握國家政策法規(guī)、通曉新技術、精通外語、具有現(xiàn)代管理觀念的新一代新聞與傳播人才;為國家解決新聞與傳播領域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jù);構筑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交流的橋梁。
“綜羅百代,融鑄中西?!边@是作為學院院長的邵華澤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兩周年之慶于癸未初夏的題詞。
一切也正如該學院常務副院長龔文庠教授在邵華澤走馬上任之初所言,由他掌舵,的確對學院擴大社會聯(lián)系、加強新聞實踐、整合國內外多方資源帶來了更多的、明顯的益處。這將是激勵所有“新傳人”不斷進取的不竭動力。
2004年5月12日,邵華澤海外攝影作品展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從而拉開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周年院慶活動的序幕。
事實證明,雖然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北京大學最年輕的學院,但是它卻有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三年間,學院已發(fā)展為教師25名,其中包含8名教授和11名副教授,學生555人,分別就讀于新聞專業(yè)、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廣告等專業(yè),各學科設置都已初具規(guī)模,學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聞與傳播研究和教學模式。
北京大學副校長吳志攀在攝影展開幕式上說:“此次在北大展出的攝影作品,是從邵華澤10余年間訪問40余個國家拍攝的萬余幅照片中精選出來的,鏡頭里充滿了愛與和平,拍攝的題材十分廣泛,作品層次分明,色調明快,體現(xiàn)了沉穩(wěn)與優(yōu)美和諧統(tǒng)一的攝影風格,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面對眾多熱情的北大學子,邵華澤說:“攝影藝術是近代在世界興起的最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一種造型藝術,也是我的業(yè)余愛好,談不上有多大成就;自己曾拍過一張攝于美國夏威夷的圖片‘老人、孩子與海,在這里,老人正好喻指了北大悠久的新聞學歷史,而目前的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則像照片中的活潑可愛的孩子,新生而年長的北大新聞傳播事業(yè)有著大海一樣廣闊的前景?!?/p>
“改進和推進新聞工作是責任”
“進一步改進和推進我們的新聞工作,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我們黨的新聞理論,這應該說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是新聞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是新聞研究工作者的責任,是我們共同的責任?!?/p>
2008年10月25日,在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邵華澤指出:“我國現(xiàn)在已有的160多所高等學校的新聞院系培養(yǎng)了大批新聞人才,這將為我們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力量。希望借助這支力量,進一步為我國新聞發(fā)展上的五個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
當談到評價新聞工作的成績時,邵華澤說:“我經常講這個話,評價新聞工作的成績看什么,不是說你發(fā)了多少稿子,寫了多少好文章,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一面,但是最根本的是要看你的新聞工作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積極的影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什么利益?!?/p>
而評價新聞工作有沒有理論,這個理論是不是正確?他直言,要看實踐。“在新聞事件當中,我們按照這個理念去做,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看新聞工作的實踐,看中國革命的實踐,看中國實踐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如果你是承認中國革命是成功的,承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成功的,那是就要承認中國的新聞工作發(fā)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中國的新聞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我們要理直氣壯地講這一句,沒什么理虧的。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很珍惜我們黨所取得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加強這方面學習,加強這方面研究。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所取得成果的基本理論、基本方針應該堅持,但是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我們現(xiàn)在處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當中,和世界交流日益加強,新的技術不斷發(fā)展,因此黨對于新聞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有更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和輿論保證。我們新聞工作不新穎的地方還很多,我們還需要研究和解決的理論問題還不少,因此,我們必須繼續(xù)解放思想、努力創(chuàng)新,結合當今世界的實際、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結合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實際,進一步改進和推進我們的新聞工作,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我們黨的新聞理論。這應該說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是新聞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是新聞研究工作者的責任,是我們共同的責任?!?/p>
邵華澤指出,“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們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在不斷加強,也在不斷地改善。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我們中國的新聞界現(xiàn)在正在繼續(xù)解放思想,探討、研究中國新聞實際。這是一種很好的現(xiàn)象,我相信這種勢頭發(fā)展下去,在未來十年,我們新聞理論研究和新聞工作本身一定會有更大的發(fā)展和突破。
我們講的黨的新聞理論并不排斥新聞工作的共同規(guī)律,我們對西方新聞事業(yè)發(fā)展中有益的東西,這些經驗、這些做法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積極成果。我們要認真地去吸取、借鑒。作為我們新聞教育者,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未來新聞事業(yè)的骨干。我上個月給新聞學院研究生講課的時候說,你們是幸運的一代,你們是報紙上講的哺乳改革開放的乳汁長大的,你們是責任重大的一代。因為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任務,還有12年,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這批學生都是骨干力量。但是他們正處在可塑階段,可塑性很強?!?/p>
邵華澤說:“我們應該加強對他們黨的新聞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教育、黨的新聞工作理論教育。使他們懂得在中國從事新聞工作是一項什么樣的行動,在中國作為一個新聞人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犯政治錯誤,源頭最根本的是從培養(yǎng)學生抓起,要從學生的政治素質、方向抓起。這樣我們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才有更大的潛力。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創(chuàng)造,同時,努力交流。兄弟院校創(chuàng)造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共同認真學習?!?/p>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2011年5月28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迎來了建院十周年。
院長邵華澤當天說:“十年,是一個人生命中的一個時期,一個學院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十年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各種工作積極展開,各方面的團體逐步完善。學院依托北京大學綜合學科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進行了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學院采取各種措施鼓勵老師們利用多樣化的知識背景和跨學科的視角,關注新聞傳播學的前沿問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的申報研究,逐漸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研究團隊和學術共同體;同時,也形成了一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p>
他還指出,我們國家處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北京大學正在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奮發(fā)努力。作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仡欉^去,我們成績顯著,展望未來,我們的前景光明。
正如邵華澤為學院的題詞——“綜羅百代,融鑄中西”,有邵老這位引路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前景必定光明,而我國新聞教育事業(yè)也必定有新的突破。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