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清 周熙檀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鄙裰凼栵w船出征之前女航天員王亞平意味深長的話語,一直縈繞在人們的耳畔。作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2013年6月20日,她赫然站在了最高的講臺上,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生活中如何測量質量?”王亞平以提問的方式開始講課。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有的說用天平,有的說用電子秤,還有人提到用“曹沖稱象”的辦法。但是,這些方法在太空失重的環(huán)境下都將“失靈”,那么航天員如何測體重?
王亞平用天宮一號上的質量測量儀現身說法。他們從艙壁上打開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上顯示出數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千克。
王亞平向同學們解釋,天宮一號中的質量測量儀,應用的物理學原理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力)=m(質量)×a(加速度)。質量測量儀上的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恒定的力F,同時用光柵測速裝置測量出支架復位的速度v和時間t,計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夠計算出物體的質量(m=F/a)。
演示完質量測量,王亞平又取出一個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懸掛點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懸掛點旋轉。
原來,這也是因為在太空中重力消失,小球在獲得初速度后,單擺不會做往復運動而只做圓周運動。
接下來的陀螺試驗顯示,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特性,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這一特性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
王亞平介紹說,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以精準地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tài)。
本次太空授課最令學生感到震撼的是失重環(huán)境下液體表面張力的演示。王亞平也吊足了學生們的胃口,用“見證奇跡的時刻”來引發(fā)更大期待。
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然后王亞平利用水膜造了一個大水球,并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形成兩個球形氣泡。隨后,奇特的現象發(fā)生了,兩個氣泡各自游移,并未融合。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所做的5項科學實驗,‘瞄準的是微重力環(huán)境下物體運動的兩種特性——測質量、單擺運動以及陀螺的動態(tài)與靜態(tài)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huán)境中的剛體動力學特性;水膜及水球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huán)境中液體表面張力作為‘主導因素的奇異特征?!?/p>
在太空授課前夕,參與在軌科學實驗演示論證的兩位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康琦和研究員趙建福,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詳細闡述了微重力科研的獨特價值及其對人類未來的意義。
微重力科學涉及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這難免會讓公眾產生理解上的困惑。然而,提起“微重力”的另一個稱謂——“失重”,大家則不會感到陌生了。對公眾而言,此次太空科學實驗授課無疑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和難得的科普經歷,然而其背后蘊藏的對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特殊意義,人們則知之甚少。
比如,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設備和燃料都涉及液體管理和熱管理,特別是航天員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和水的供應,都離不開對液體形貌的控制。
“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需要對航天服內部的濕度進行控制,如果出汗產生的水蒸氣導致航天服內部濕度過大,就會影響到宇航員的體能與動作。因此,這就須將水蒸氣冷凝變成液體排掉,而氣與液之間的界面在常重力與微重力情況下會有很大差異,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笨电f。
事實上,在國外載人航天的發(fā)展歷程中,嘗試在微重力狀態(tài)下進行科學研究一直貫穿始終,并且是重要內容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蘇展開太空競賽,微重力實驗成為兩國角力的焦點,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處于保密狀態(tài)。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其中,中國科協在參與總體方案制定與實施的同時,主要負責組織授課專家組、提出授課內容、編寫教案腳本、準備課件等,同時負責協助天地演練。
在經過反復討論并綜合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后,授課專家組約定:太空授課要同中小學生常識與知識結構接軌,凡演示科學實驗涉及物理學概念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表述,比如用“失重”而不用“微重力”講解,使用“測體重”而不用“測質量”的說法……
就在“神十”飛天之前,歷時3個月的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識競賽活動剛剛落幕。明年,中國科協還將面向全國青少年廣泛征集空間實驗室的實驗項目。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