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洋
我有一個感覺就是:如果多年以后回頭看,2013年將是中國電視劇產業(yè)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是市場格局急劇變化的一年,甚至可能是由盛轉衰的一年。對于這個產業(yè)鏈上的大部分從業(yè)者而言,今后可能要換個打法甚至活法了。
真的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上半年,當被好萊虎追得驚魂落魄的國產電影突然間咸魚翻身,一路呼啦啦地攻城掠地之時,原先風光無限的電視劇市場卻一片寒意,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讓眾多的從業(yè)者都傻了眼。
首先是收視疲軟得厲害。一個讓業(yè)內震驚的數(shù)據(jù)是:在2013年上半年衛(wèi)視播出的126部電視劇中,平均收視率破1的只有20部,破2的僅有1部,而就在前兩年,破1還是件很稀松的事,破2破3的都一大堆。更具指標意義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楚漢傳奇》、《新編輯部故事》和《大宅門1912》等豪華巨制,最終也均未過1,輸?shù)孟喈旊y看。
由艾瑞咨詢提供的另一項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地區(qū)電視的開機率三年降了40%,不少年輕的觀眾已偏愛在視頻網(wǎng)站和各種移動終端收看電視節(jié)目,其中,美劇與英劇贏得了眾多白領男性的追捧,而韓劇與日劇則早已攻占了年輕女性的市場。
電視劇曾經(jīng)主宰著幾乎所有中國家庭的晚間娛樂,占據(jù)著收視份額的最大板塊,而在近幾年,動輒投資過億,制作精良的綜藝節(jié)目也分流了大量電視劇的觀眾。如《中國好聲音》的收視平均可達到3以上,遠非任何電視劇可以比擬。
可以預測:隨著電影市場的火爆,電視劇領域的資本和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人才將會向電影業(yè)轉移。而真正的轉折點將是電視臺廣告收入的變化,一旦其電視劇板塊的廣告收入開始下降,行業(yè)的洗牌就必然發(fā)生。我相信:未來3-5年內,這一轉變將會到來。
近幾個月,圍繞著電影《小時代》,以周黎明、史航、高群書為代表的“老不死的”資深電影人和郭敬明及其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腦殘粉”展開了激烈的罵戰(zhàn),成為廣受關注的娛樂事件。如果說,電影《小時代》強烈地沖擊了電影人的價值觀與藝術觀,那么,電視劇則是在崛起于新時代、享受了大時代后,懵懵懂懂地走進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小時代。它小得讓人憋屈,小得讓人鄙視,卻又小得那么無情和不可逆轉。
小時代是一個80后、90后逐漸掌控遙控器的年代,是一個電視媒體的壟斷地位逐步喪失并被革命性重塑的年代,是一個審美升級、價值觀多元化的年代。
面對這樣的變局,我們看到:有一些曾經(jīng)頗有成就的創(chuàng)作者居安不思危、躺在過去的獎杯上吃老本,作品嚴重脫離時代,收視慘淡時更多地去抱怨市場、指責觀眾,我稱這叫“秀上限”。另一些人則是 “秀下限”,一味地去迎合市場,作品胡編亂造,價值觀混亂,狗血隨處撒,雷死人不償命。今年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窘境,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缺乏精品,當然也是為這些年行業(yè)的種種亂象買單。
其實,漠視市場、清談理想不難,放下一切的責任和追求去迎合觀眾也不太難。難的是:如何在堅持自己藝術理想的基礎上,在題材、故事、制作等各個方面去創(chuàng)新。而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電視劇的從業(yè)者一定要放下身段去研究年輕觀眾。長期以來,創(chuàng)作者們大都抱著“得大媽者得天下”的想法去拍戲,這種理念使年輕人離國產劇越來越遠。試問:為什么那么多人追捧美劇?我們一年17000多集的產量、世界電視劇生產第一大國,有多少劇可以達到美劇的水平?我想:在市場蕭條的狀況下,或許正是可以重新洗牌,引導市場減量增質、向良性發(fā)展的一個大好機會,而那些敢為人先、心懷藝術理想的創(chuàng)作者也一定會獲得更好的市場回報。
最后,說句多余的話:我們本來可以有一個偉大的大時代,但正是我們自身的見識、作為把它變成了一個小時代。小時代是在為我們這30年的浮躁、拜金和犬儒等種種行為買單,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大家都是有罪的人,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