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帶著一本說明書。于是,養(yǎng)育孩子便自然成為一段找尋各種答案的旅程。
每個人找尋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喜歡閱讀,有人愿意傾聽朋友分享經(jīng)驗,有人更樂意自己觀察思考。
比如我,喜歡讀書,但要說哪本書解決了哪個具體的養(yǎng)育問題,我肯定記不得。但我還是樂意不斷地花時間閱讀,重要的不是讀到什么具體的技巧,而是建立并不斷完善思維的方式。
保持彈性積極的養(yǎng)育態(tài)度,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是閱讀帶給我的滋養(yǎng)。
我周圍有很多有趣的朋友。有一位實用主義者,她很少正兒八經(jīng)地讀過一本育兒書(也不屑于此),對各種新潮的育兒概念也沒什么興趣,她更樂意花時間自己設計游戲,花時間想明白 “養(yǎng)育重要事”,比如讓孩子早起早睡規(guī)律生活,然后,就至始至終地堅持。
或許,這就是這個世界的可愛之處。每個孩子各不相同,每位父母各不相同,每個家庭也各不相同。
一口氣讀完本期關于育兒書閱讀的的特別策劃,尹建莉、池莉、蔣佩蓉三位特邀作者坦露寫書的初衷。喜歡她們的坦誠,使這組文章呈現(xiàn)出一種豐富性:
“其實,我不是什么完美的媽媽,我自己犯過很多錯,走過很多彎路……回想起來,在我的生命中對我最有幫助的,不是專家,而是隔壁的老太太。”
“在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最需要一起受教育,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薄?/p>
也許,在今天這個眼花繚亂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準確找到自己的需求,真正讓育兒書成為養(yǎng)育的動力,而不是焦慮和羈絆。
“少即是多”,這不是倫理上講的勤儉節(jié)約,而是一種新型的享受哲學,讓身體與思想上多余的負擔得以精簡。
在育兒生活中,做到比知道或許更重要、更“環(huán)保”?
我想,在所有的育兒書中,那本首先最該花時間認真研讀的書是孩子。
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將自己的期待放在一邊,只是安靜地、完整地跟孩子在一起,全心全意地在那里,我們便能讀到很多很多……這種被遺忘的思索態(tài)度對我們有益無害,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驚喜和愛。
而在養(yǎng)育生活這本大書中,我們需要花時間發(fā)展的主線是幸福,其余呢,或許只是細枝末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