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初衷:
要當隔壁的那個老太太
其實我不是什么完美的媽媽,我自己犯了很多錯,走過很多彎路。我就是想通過寫書的方式,分享一下我的經(jīng)歷。
我自己有第一個孩子時,常有一種不知所措的體會,那時候我看的所有育兒參考書都讓我更焦慮?;叵肫饋?,在我的生命中對我最有幫助的,不是那些專家,而是隔壁的老太太、教會的老阿姨,她們會跟我說:“小女孩,你不要這么緊張,我們都是這么過來的?!彼?,我想我寫書的話,角色不是那種專家,而是要當“隔壁的老太太”。
我想跟父母朋友們分享:其實你不需要多么科學,你需要的是生活里一個個的智慧。
出書當然是需要專業(yè)知識的,但是專業(yè)人士一般不太會用通俗的話來講一些很簡單的道理,他們會講一大堆研究類的知識。我也是讀書人,通??催@一類書都會睡著。寫書當然要科學、正確,但是書中大部分都是理論的話,很難保留興趣。我們得了某種病時,雖然醫(yī)生會明確地告訴我們怎么做,但我們通常還是喜歡去跟生過同樣病又被醫(yī)好的病人交流。他們會跟你分享走過什么彎路,試過什么藥方,怎樣能更有效治愈,從中我們就可以分析他們提供的各種處理方法,找到對自己最有用的。再比如,這時候,媽媽需要那樣一個聲音,比如我的一位教會阿姨所說的:“我們什么時候都能夠醫(yī)治這些傷害,你不要怕。我們跌倒受傷不是也會好嗎?”這樣的聲音會讓媽媽首先會放松下來,情況反而比較好控制。所以我覺得媽媽需要那種“沒關系,可以下次再來”“慢慢來”的鼓勵,知道做錯了可以改。我育兒書能為媽媽說話、保護媽媽。看書學習的媽媽都是好媽媽,應該給她們更多信心。
在我的生命中對我最有幫助的,不是那些專家,而是隔壁的老太太、教會的老阿姨,她們會跟我說:“小女孩,你不要這么緊張,我們都是這么過來的。”所以,我想我寫書的話,角色不是專家,而是要當“隔壁的老太太”。
面對質(zhì)疑:
家庭養(yǎng)育價值觀最重要
其實,育兒專家也有對立的。這也是我為什么寫了《豐盈心態(tài)養(yǎng)孩子》。因為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哪一套科學育兒理念,而是家庭的養(yǎng)育價值觀,也就是你想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孩子。根據(jù)這種價值觀再去挑選育兒科學論的書,會比較順。要是父母自己沒有家庭價值觀,看了誰的書就去做什么,會很容易迷失。而且總會在反復地質(zhì)疑:用這本書上的不行,再用另外一套也不行。用得成功時,就以那個為好,把那個作者當成自己的身份,把那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然后,看到別人用其他的方法成功時,還會去攻擊他們。我覺得這都是父母自己迷失和走偏了養(yǎng)育的主題。我曾有一個比喻:剛開車的新手,眼睛總是會盯在車的前面,看到一個坑就做很大的調(diào)整,極端又焦慮;但是開了一段日子的車后,其實眼光會放遠,即使遇到一個相同甚至更復雜一點的坑,調(diào)整得也不再那么極端了,很有分寸,有時甚至不需要調(diào)整。我覺得育兒的過程,應該也是這種感覺,不要總把眼光放在眼前的這個具體階段,要看遠一點。
我最討厭專家說孩子6歲前心理被傷害了,一輩子都沒辦法恢復這樣的話,這會讓媽媽更焦慮、更崩潰。
希望家長如何讀
我聽到對我的書最多的評語就是:你當時也離家出走了,你當時也揍了你老公了,你當時也情緒失控了……要是你做出過這些事情而你的孩子現(xiàn)在還很好的話,我對自己養(yǎng)育孩子也有信心了!所以,我分享的不是我多么能干,多么強,多么完美,我分享的就是你看我這個媽媽做了這么多丑事,孩子還都很不錯。這樣,讀者父母釋然了,可以更輕松地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
如何看待名校和成功
我覺得成功的標準是人生有很大的幸福感,但這需要每個人自己的心態(tài)。我不認為我的大兒子凱文進了名校就比老二成功,老二對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其實更清楚。談成功不如談幸福,幸福就是活出一個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功的父母就是能幫助孩子走向那一條路。
其實我的大兒子凱文是一個受挫折很多的人,小時候被同學們?nèi)叫欣顜镒脚?,一直都不是最聰明的,是一個慢吞吞、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人。但他有很多古怪有趣的想法,非常有創(chuàng)意,他的減壓方法就是寫歌、寫書、寫詩,這也是他的興趣愛好。他的夢想是想要建立未來的城市。他要改變世界的方式很不同,他跟我說:“媽媽,我覺得科技可以讓人生更美好,但是寫一本書可以讓人的思想更美好。”
對話林凱文
作為媽媽筆下的主人公,你是如何看待媽媽寫的這兩本書的?
從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經(jīng)常對她的朋友講一些我的故事,慢慢我就適應了她跟別人分享我的生活。所以成為媽媽書中的主人公,我倒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
覺得媽媽筆下的你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你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書里的媽媽和生活中你看到的媽媽有區(qū)別嗎?
書里的我和現(xiàn)實的我應該沒有很大差別。媽媽是一個對自己非常嚴格的人,她把自己能認識到的短處都寫在書里了。但是,有可能有一些她也并沒有想到,所以也沒有寫進去。
你覺得自己的優(yōu)秀是媽媽的努力多,還是自身的因素更重要一點呢?
我覺得差不多媽媽占40%吧,我自身占60%。自身的努力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她,我也不會成功。就用我寫小說為例吧,寫第一本小說的時候,我寫到百分之六七十就不想寫了。這時候媽媽就會“推”我一下,她說:“你可以寫完的。如果不寫完,寫到現(xiàn)在也沒有什么用,就是在浪費時間?!彼@樣的“推”,就把我的百分之六七十推到百分之百了。沒有媽媽那40%,現(xiàn)在的我就相當于0%。
如果你有了孩子,會像媽媽養(yǎng)育你們這樣養(yǎng)育他/她嗎?
我覺得我的養(yǎng)育方式會跟媽媽很相似: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們放開地玩,等他們長大一點后就會越來越嚴格要求。我是男生,也就是爸爸的角色,但不管怎樣,我覺得父母間必須有一個人特別嚴格,另一個比較放松。當然,差別也不能太大,要不然小孩子該只喜歡寬松的那一個了。
蔣佩蓉和林凱文
蔣佩蓉,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兒童成長力培訓專家,國際商務禮儀培訓專家?!杜迦氐膵寢尳?jīng)》《豐盈心態(tài)養(yǎng)孩子》作者。
大兒子林凱文,被麻省理工學院提前錄取。拿著自己平時兼職所賺的5萬元錢周游了歐洲,在旅途中以自己為原型寫了一本將近40萬字的半自傳體小說《冒險是紅色的自行車》。目前,他正在做“可移動空間”的創(chuàng)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