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驊
(西安導航技術研究所 基礎專業(yè)部,陜西 西安710068)
全息技術由英國的Gabor[1]為提高電子顯微鏡分辨率于1948年提出,其以波動光學為基礎,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將物體發(fā)出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條紋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在一定的條件下使其重現(xiàn)。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因此,全息技術可從光波擴展到微波領域,微波全息的概念由Rogers于1950年提出[2],而Checacci于1970年在微波全息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全息天線的概念[3]。
全息天線是一種利用全息結構改變源天線輻射特性,以獲得目標天線輻射特性的一種口徑天線。相對于傳統(tǒng)反射面天線,其在其輻射方向上無饋源遮擋問題,相對于微帶天線陣,其無需復雜的饋電結構。全息天線整體結構較為簡單,突破了輪廓結構對天線應用的限制。
全息天線利用光學全息理論,根據(jù)已知的入射波和需要的反射波,借助計算機輔助計算,在介質板上設計制作全息結構以記錄干涉電磁波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入射波照射在全息結構上會發(fā)生衍射,以達到獲得所需反射波的目的,從而能夠通過形成不同的全息結構實現(xiàn)輻射方向圖的掃描[4]。
設入射波為S,出射波為R,全息介質板為H,則三者有如下關系
因此,全息介質板H上的全息結構可由表達式R-S求得。
理想金屬可以實現(xiàn)理想電壁的邊界條件,根據(jù)電磁場理論的唯一性原理,在干涉場的極小值點處放置金屬可以“記錄”源天線與目標天線的干涉場,從而得到與全息技術中全息照片對應的全息結構,故多采用在干涉場極小值點位置放置金屬的方法構建全息結構[5]。根據(jù)天線理論,天線遠場輻射可表示為
不失一般性,現(xiàn)討論線極化源天線的情況,選取源的極化方向為水平極化,取與源天線輻射電場方向平行的平面XOY面為干涉平面,因而源天線電場θ分量Eθ=0,其φ分量參考圖1可表示為
設一與干涉平面夾角為α的斜出射平面波,其電場幅度為E1,與源天線輻射場初始相位差為φ0,方向沿x正向,則二者的干涉場為
圖1 斜入射的平面波與源天線的干涉
利用H面喇叭作為全息天線的饋源,在其電磁波出射方向放置全息結構,喇叭口平面中心和同心圓族的圓心或橢圓族的焦點重合,且全息結構和喇叭的電場強度矢量在同一平面內(nèi)。仿真所用天線模型及其坐標系如圖2所示,天線由饋源喇叭和全息結構組成。介質板采用介電常數(shù)εr=2.6,厚度為1.6 mm,損耗角正切0.001 7的聚四氟乙烯,組成全息結構的金屬條紋采用銅材料。
圖2 全息天線仿真模型及其坐標系
根據(jù)出射平面波的傳播方向的不同,在點頻12 GHz下計算并建立干涉圖案模型如圖3所示,由圖可見,在相同高低角θ下,隨著出射方位角φ的不同,干涉條紋出現(xiàn)明顯變化。根據(jù)全息天線理論,當饋源天線照射全息結構時,出射平面波將按照定義干涉條紋時的傳播方向傳播。
圖3 干涉圖案模型
圖4為圖3中各干涉圖案對應的輻射方向圖,由輻射方向圖可知,全息天線的輻射為關于干涉平面對稱的雙向輻射,這是由于全息成像的共軛特性造成的。在平行于介質板的方向上,出現(xiàn)兩個較大的副瓣,其中沿喇叭天線輻射方向的副瓣由喇叭天線輻射產(chǎn)生,而相反方向的副瓣由介質板和金屬條紋反射的電磁波形成,對于其它方向上的副瓣,需另行分析其形成原因。結果表明,通過改變?nèi)⒔Y構可以使全息天線具有一定范圍內(nèi)的波束掃描功能。
圖4 全息天線輻射方向圖
本文首先分析了全息天線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通過源天線輻射場與理想平面波的干涉確定了全息結構的位置,構建了全息天線仿真模型,其仿真結果與理論設計預期具有較好的一致性。通過對全息天線仿真結果的分析可知,適當改變?nèi)⒔Y構的形狀和位置,可以實現(xiàn)預定方向的增益輻射和一定范圍內(nèi)的波束掃描,因此全息天線在未來的無線通信和目標探測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GABOR D.A new microscope principle[J].Nature,1948,161(4098):777-778.
[2]ROGERS G L.A new method of analysing ionospheric movement records[J].Nature,1950,177(4509):613-614
[3]CHECCACCI P,RUSSO V,SCHEGGI A.Holographic antenna[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1970,18(6):811-813.
[4]SOORIYADEVAN P,MCNAMARA D A,PETOSA A,et al.Electromagnetic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a planer holographic antenna[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Propagat,2007,1(3):693-699.
[5]CHECCACCI P F,PAPI G,RUSSO V,et al.A holographic VHF antenna[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1971,19(2):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