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摘要】 味覺品評在文人畫中的具體運用,是本文的核心內容所在。對于“意象”這一美學范疇,“象”是外顯的、直觀的,通過視覺可以捕捉到的,而“意”卻是幽深的、隱秘的,必需有一個品的過程,由表及里的獲得深層次的審美享受,“味覺”正是這一過程的主要承載者。
【關鍵詞】 文人畫 意象 味覺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256-01
對于“意象”的解釋,在我國先秦時期就有所涉及。《易傳》中的“立象以盡意”,把“象”和“意”緊密聯(lián)系起來,此處所闡釋的“象”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意”,即為“盡意莫若象”。而把意象落實到繪畫上的要屬東晉顧愷之提出的“遷想妙得”的藝術主張,“遷想”摻雜了“味”的過程,“妙得”,乃是把玄之又玄的意象哲學思想以美學理念的形式為世人接受。文人畫中的“意象”是“意”與“象”的結合,創(chuàng)作主體的“意”融到“象”里面,即現(xiàn)實自然當中的“象”被主體化了。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感情、創(chuàng)作理念、人生價值觀及人文情趣等與自然契合方可產生意象。對于“意象”這一美學范疇,“象”是外顯的、直觀的,通過視覺可以捕捉到的,而“意”卻是幽深的、隱秘的,必需有一個品的過程,由表及里的獲得深層次的審美享受,“味覺”正是這一過程的主要承載者。通過味覺的感知方式可以透過“象”來感受到“意”的存在,把握作者的內在情感、理想、愿望、創(chuàng)作理念等,去品讀埋藏在作品之后所暗含的真實感情。
文人畫創(chuàng)作主體用味覺捕捉宇宙自然的美妙;用味覺來感受自然中與作者心靈相融的“象”;用味覺來聯(lián)想作品的景外之景。然而,作為文人畫歷史的接受者或現(xiàn)在的接受者,我們只有通過“味覺”的品評方式才能真正領悟到文人畫的真諦。無論是在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階段還是欣賞其成品階段,味覺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評方式。
1 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階段
從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上來看,味覺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文人在對自然的觀察方面繼承了老莊的“滌除玄鑒”、“心齋”、“坐忘”等思想。他們在面對自然搜集創(chuàng)作題材時,不是單靠視覺的觀察作用于畫面,完全的寫實、描摹自然,而是用虛空的心靈來觀照自然,把握宇宙的無限生機并在胸中形成審美意象,然后把此傾注于筆端,形成富有韻味的藝術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畫山水序》通篇以“道”入手,抓住領悟自然之道必需“澄懷味象”,他還指出“凝氣怡身”,“萬趣融于神思”,在面對大自然時只有“凝氣怡身”才能使心感覺到舒適、愉悅,使心靈得到釋放,達到自由想象和聯(lián)想。他還提出“應目會心”這一美學思想,顧名思義,“應目”就是視覺的感知,“會心”,用心體會,先“應目”后“會心”,這就是“味”產生的規(guī)律。有視覺的感受引發(fā)對自然的品味產生美的感受就是“味”作用的過程。用另一種方式說就是用味覺到自然中品味美的東西并與心靈相通產生感應的物象,在頭腦里加工、取舍、提煉、創(chuàng)造為藝術形象?!瓣惪へ﹪L謂余言:‘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林深篠中坐,意態(tài)忽忽,人莫測其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噫!此大癡之筆,所以沉郁變化,幾與造化掙神奇哉?!币簿褪钦f黃公望終日臥坐山林,卻不急于表現(xiàn)在紙上,而是觀,這個其實不是簡單的視覺觀察,而是用味覺去品味,品自然之美獲得心之愉悅,由此在頭腦中形成具有意味的象。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不只要求創(chuàng)作者眼、手、腦之間的簡單默契配合,它需要靠身心體驗,發(fā)揮聯(lián)想,因為想象的東西遠比視覺上的東西在時間上要長久,在空間上更加外延。所以,“意”具有聯(lián)想的成分,并非僅僅依附于形體。郭熙在其《林泉高致》所述:“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這是對自然四時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的描繪了自然界輪轉變換的神韻。很顯然,四時之景變換特征的捕捉與把握是味覺參與的結果,味覺出四時之景異同,卻都能給人以美的感受。
對元氣淋漓自然中“象”的味覺捕捉,由于受個人的修養(yǎng)、審美觀念和藝術追求的影響,其面對自然的感受和畫面上所表現(xiàn)的藝術形象是不同的。比如,范寬味覺北方太華,品察山水,最后筆墨與神遇而寄予情思于絹面,創(chuàng)立了表現(xiàn)其地域特征的豆瓣皴。面對同樣的北方山水,李唐、馬遠、夏圭卻因山石的紋理特色創(chuàng)造出了大斧劈皴法。董源巨然和二米父子同樣久居江南,前者創(chuàng)造了披麻皴,后者善用米點皴來表現(xiàn)江南特有的地域風貌。同樣是北方,范寬之作與李唐、馬遠之作卻不同。同樣是迷霧江南,董巨之作又不同于二米,這就說明了他們在品味自然時的感受不同。由于對藝術追求的影響,同樣的山水同樣的修養(yǎng)那么也會產生不同味道的作品。
2 欣賞者在品評文人畫時,味覺的品評是必不可缺少的。
文人一般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其審美理念也是通過對物象的描繪來展現(xiàn)的。欣賞者必須通過畫面的意象表達來領悟其藝術追求和審美理念。這就要求欣賞者也應該具有較高的修養(yǎng)和審美思想,才能品味到文人畫的至味所在,這一欣賞是通過欣賞者有觀到品再到悟的過程。欣賞者首先通過視覺來直觀藝術形式、符號等表象藝術語言,在此基礎上味覺表象,于是就會產生一種心里情緒,接受者在情緒化中過濾重構作品中的意象,然后根據(jù)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具有個性化的審美理念,窮觀極照,發(fā)揮聯(lián)想,細致品味作品,從而會充實、豐富作品的意象。所以因欣賞者主觀因素的介入,作品的意象被主觀化,從而會觸動接受者的某條精神性靈之弦,使作品中的意象具有了藝術接受者的性靈,產生具有接受者思想的景外之景。藝術作品所內含的意象往往是通過視覺直觀的符號來暗含的,這些符號表現(xiàn)在畫面上就是筆墨、造型、線條、構圖等。我們在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經常談起用筆很有味道,墨色很有味道,這里所說的味道是欣賞者在品評畫面時的心理感受,越回味咀嚼越感覺有味道,越能感受到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
意象承載了文人畫的精神內涵,味覺意象不管站在藝術創(chuàng)作者還是藝術欣賞者的角度,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意象又是玄之又玄的,超越具體形狀的東西,對它準確科學地把握必須靠味覺才能得以最終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6頁.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