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科學發(fā)展觀的精神實質時,用了16個字概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這16個字里面,有8個字和“真”有關——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指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要求“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是與人的全面發(fā)展關系最密切的一門課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特別需要實事求是和求真務實的精神。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以及《教育規(guī)劃綱要》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意義重大。
我們?yōu)槭裁刺岢鲈谡Z文教學中要特別貫徹落實“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呢?說起這個話題,我想起了自己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位姓廖的語文老師,她是一位很普通的老師,語文課講得很樸實,沒有什么花哨的東西,卻讓我受益很多。我覺得她的課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語文課。方法不一定多先進,理論不一定多高深,而是要符合語文學習本身的規(guī)律。最近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聽了賈志敏老師的好幾節(jié)課,感到很親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學時代,再次讓我感到了語文課的韻味。我想,這樣的語文課可以稱之為“本真”語文,我更將其縮寫為一個字,就是“真”語文。語文教學有很多流派,詩意語文、青春語文、創(chuàng)造語文等等,無論是什么流派,只要真正接近語文教學本質的、真正回歸語文教學原點的,就是“真”語文課。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要深化課程改革,我認為改革不是一定要出新的東西,改革也不是要把現(xiàn)在的一切一定要改掉,最深刻的、最難的改革就是回到歷史和事物的本來面目上去。什么是本真語文教學?真需要一個大討論。我認為包括教學思想、教學形態(tài)、教學語言、教學效果等等方面,都值得研究。我認為至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如下三個方面體現(xiàn)一個“真”字:就是老師的講要真講,學生的學要真學,評課者的評要真評。真講、真學、真評。在這里,我協(xié)同賈志敏老師,以及參加這此研討觀摩活動的全國十四省三十二所學校,一起發(fā)布《聚龍宣言》,把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教育規(guī)劃綱要》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貫徹到語文教學中來,倡議一種本真的語文教學,并且真誠地呼吁所有語文教學的有識之士加入“什么是真語文”的大討論中來,希望大家在討論中獻計獻策,一節(jié)課、一個課堂教學的小細節(jié)、一位老師,都可以成為我們討論的內(nèi)容,總之,讓我們共同回到一個字上來——真。
目前的語文教學確實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教師不真、研究者不真、評價者不真;方法不真、技巧不真、考試不真,最后導致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也跟著不真。這是誤人子弟啊。比如,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關于這個問題的討淪有很多。但在教學中,還是有很多教師不能正確地處理二者的關系。語文是什么?葉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訴我們,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語文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而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綜合的能力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上。語文老師講語文,從字、詞、句、篇、段入手,就是貼近了真語文,這是生物老師、自然老師、歷史老師都無法取代的?,F(xiàn)在的問題是,語文老師好心好意地做了好多好多根本不是語文該做的事情,比如講麥苗跟谷穗的區(qū)別、講大象的身體結構、講各種自然現(xiàn)象等等,這些不是語文課的教學內(nèi)容。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我認為人文性是融在工具性里面的,如果沒有了工具性,何淡人文性?還有一點很可悲的是,有些語文老師脫離語言文字的運用大談人文性,單純地把課文的意義拔高,認為那就是人文了,其實,恰恰相反,把語文的工具性運用好了,人文性自然就蘊含在里頭了。再舉一個教學手段方面的例子。在聽了很多課以后,我曾經(jīng)提出一個觀點:語文教學要慎用PPT。現(xiàn)在很多流行的東西害了語文教學,毀了語文教學,其中就包括PPT和其他多媒體設備。我說是慎用,而不是不用,就看以誰為主體,看它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不是到位。比如有的老師用投影設備展示學生的寫字作業(yè),并糾正了字的寫法,這就叫適當運用。
把真語文教學的理念落實到位,需要從很多細節(jié)處著手,最重要的首先就是理念的更新和轉變。我們希望通過真語文的大討論,能夠把一些理念討論清楚,把一些做法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去。在此,我提出如下三個教學理念,算是我個人參加到真語文教學大討論的開篇,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討論。
一是語文課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舉一個例子來說,我特別反對學生拿腔拿調地朗誦。賈老師講課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糾正學生的不良朗讀習慣。他經(jīng)常在課堂上花時間指導學生如何說、如何讀,他的觀點是讓學生好好說話,不拿腔拿調、不裝腔作勢、不搖頭晃腦。我認為這是對的。朗誦藝術是另外一個概念,那是學生業(yè)余愛好,我們千萬別把業(yè)余愛好的一少部分人或者極個別的人掌握的東西拿到語文課堂上來。語文課不是藝術課。二是語文課上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自由、個性的心理品質。我看到很多公開課,老師對學生太要求整齊劃一,甚至跟軍營似的,齊刷刷地一起起立一起坐下。我們的課堂對學生的限制太多,學生40多分鐘一直是僵持地坐著,不僅難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希望我們老師的觀念能夠開放些,心胸能夠再寬廣些,允許學生犯錯,更要允許學生跟別人不同,這樣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更進一步,是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作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三是語文教學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的人格特征。我希望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增加一點社會責任感,增加一點崇高的使命感,增加一點遠大的理想感。雖然我們的老師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當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應該想想:我們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而絕不僅僅是背幾個字詞句段,更不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會考試的機器。語文是最能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一門課程。語文課太豐富了,太有魅力了,語文老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但是又不要被教材所困,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通過語文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fā)散式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的人格特征。
我再次誠懇地希望,真語文教學能夠不再僅僅是一個流派,不再僅僅有幾個代表人物,不再僅僅是幾所學校的研究,而是能夠成為全國學校、全國語文老帥的一種共識,一種普遍。我相信,在那時候,中國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是一番新景象。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