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西省的高考作文題中提到的“中學生有三怕,奧數(shù)、英文、周樹人”成了校園流行語。其實,“奧數(shù)、英文、周樹人”中的任何一個,在當下的中國都是一個年年在說卻總是說不完的熱點話題。
“奧數(shù)熱”始于1956年中國數(shù)學理事會發(fā)起的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四城市首次舉辦的高中數(shù)學競賽,目標是在國際數(shù)學競賽中奪獎。此后,為了在國際大賽中多奪大獎,我國政府于1981年開始組織“全國高中數(shù)學聯(lián)賽”,1984年開始組織“全國初中數(shù)學聯(lián)賽”,1991年開始組織“全國小學數(shù)學奧林匹克”。不但年年比,而且層層比。30多年的“舉國奧賽”,終于在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了124塊金牌,26塊銀牌,6塊銅牌,成為舉世聞名的“奧數(shù)大國”。
然而與此同時,“舉國奧賽”也給中國的教育帶來了一場災(zāi)難?!白呱闲奥妨?,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蔽覈罡呖萍吉劦弥鳌⒗蠑?shù)學家吳文俊如是說。
對奧數(shù)賽事,別的國家不是這樣的,它們不像中國這樣急功近利,死要面子。奧數(shù)賽事參加不參加,獲獎不獲獎,都是民間的事,個人的事,與國家的榮譽無甚關(guān)系。于是,他們一不小心就把這些大獎都悄悄地“讓”給咱們中國了。正因為這樣,中國就在賽事中占盡了風光,出盡了風頭。如果每個國家都像中國這樣搞“舉國體制”,中國能在奧數(shù)賽事中得這么多獎嗎?別國的政府和民眾都不傻,為什么中國……
“英語熱”的初衷當然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促進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但它與“奧數(shù)”一樣,這把“火”也是政府點燃的。政府不但點燃了這把“火”,還不斷地給它加油,煽風,于是“火”就越燒越旺,以至于把整個中華民族都快“烤焦”了。今年3月,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表示,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yè),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zhì)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2013年3月12日中國網(wǎng))。
與近幾十年的“英語熱”可作對照的有兩個參數(shù):
一是“全世界3000萬老外學中文,全中國三萬萬華人啃英語,未來講英語的中國人超過英語母語者的數(shù)目已經(jīng)赫然在望”。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人缺乏自信心,崇洋媚外。老外學中文,主要是為了與中國交流,喜歡的人才學,有用的人才學,學得輕松而且有用。而中國人學英語,無論哪個孩子都學,不但要學,而且要考,甚至非“啃”不可,結(jié)果很多人連“門牙”都被“啃”掉了。很多極富創(chuàng)造潛力的男孩,在小學、初中階段,就被英語奪去了讀書的興趣,再也不想讀書了。全民“啃”英語的最大危害,就是毀掉了這些孩子的前途,扼殺了中華民族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
二是晚清、民國時期中國人怎樣學外語。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學外語。與老外學中文一樣,也是想學的人才去學,有用的人才去學的。而且學習也很自由,幾乎沒有考試。想學的時候,隨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基礎(chǔ),插到相應(yīng)的班級學習。那時候,學外語的中國人雖然不多,但多能學以致用,而且水平不差,能翻譯,能對話。哪像現(xiàn)在,學的多是“啞巴英語”,拼命地記單詞,100個人死“啃”英語,后來有用的不超過10個。
學奧數(shù)需要天賦,學英語也需要天賦,盡管兩種天賦的“質(zhì)”不一樣。據(jù)研究,有學奧數(shù)天賦的人不超過百分之五,有學外語天賦的人也不超過百分之十。教育要“順其自然”,揚其天賦。是魚就讓它在水里游,是鳥就讓它在天上飛。但是現(xiàn)在我國“舉國體制”下的教育,卻硬逼魚兒學習在空中飛翔,死趕鳥兒到水里游泳?!皧W數(shù)熱”與“英語熱”都是這么來的。
怎么辦?把教育從“大國體制”下徹底解放出來,讓教育回歸自然,回歸常態(tài)。
也許有人要問:什么是自然?怎樣是常態(tài)?把學習的權(quán)利還給本人,想學就學,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什么時候?qū)W就什么時候?qū)W,政府只開綠燈,不干涉,不強迫,讓每一個人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這就是教育的自然和常態(tài)。不要像現(xiàn)在這樣,把所謂的“國家意志”通過“舉國體制”強加到每一個人頭上,壓迫每一個人無條件地接受、服從并作出無謂的犧牲。
誠然,就中國目前的狀況,教育改革還不能一步到位——完全回歸到自然,回歸到常態(tài)。但“奧數(shù)熱”與“英語熱”的降溫卻迫在眉睫,非治理不可了。怎樣治理?對奧數(shù),讓有天賦且有興趣的百分之五以下的人去搞。獲了獎,政府可以給點獎勵,但不得與其他任何東西“掛鉤”。對英語,淡化考試,讓考試成績只在新生錄取時作參考;或者減少在中考、高考中的分值,從與語文平起平坐的150分降至75分,甚至更低。對英語專業(yè),以及必須用到英語的專業(yè),錄取時可以把英語考分乘以2計入總分。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教育的主要問題來自“舉國體制”的“教育國家化”,把教育納入國家政治的軌道,隨著國家的政治“潮起潮落”?!皧W數(shù)熱”與“英語熱”就是其中的兩個“浪潮”。教育需要自由,需要包容。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得到終生的幸福,尤其是在學校受教育期間的幸福。當然,幸福不只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斗,盡其可能,多為他人的幸福做點什么,這樣的幸福,才是崇高的幸福,無量的幸福。有了這樣的教育觀和幸福觀,即使讀書的時候苦一點,也會覺得苦中有甜,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不會像今天這樣,抱怨奧數(shù)、抱怨英語、抱怨考試,有說不完的“抱怨”了。民國教育多自由,又多包容,沒有強大的“舉國體制”,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狂熱的“教育國家化”。民國教育是中國教育史上很有活力的教育,它為中華民族的復(fù)興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要搞好中國教育,還有一個榜樣可資參考——芬蘭教育。如果能取民國教育與芬蘭教育之長,現(xiàn)在的中國教育會進步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