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倩
(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的工具,地域特征十分明顯。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給對方民族的語言文化帶來影響。 外來語是語言傳播和交融的產物,對我國來說,近代以來,尤其是最近30 多年實施改革開放及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以來,漢語受英語的影響日益加深,漢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來自英語的外來語。 它們已經滲透到了包括科學研究、商務活動、文化交流等領域,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謂外來語,是指一國從母語之外其他語言吸收的詞匯或句子[1]。 外來語來源于不同語言之間出現(xiàn)的相互借用、 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的語言實踐。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各種交流和往來,都離不開語言這一主要交流工具。 在雙方相互交流過程中, 某一民族通過吸收其他民族的語言,而后在自己母語文化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義的語匯或句子,就是外來語。 一般而言,不同民族接觸得越多、其語言接觸的時間越長,相互影響就會越大[2],產生的外來語也就越多。 可以說,外來語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是語言在世界一體化進程中必然產生的進化現(xiàn)象。 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語就是英語中的一些語匯在英語國家的人民與中國人民長期交往過程中以上述方式滲透到漢語中,從而得以形成的。
1.2.1 英語背后的綜合因素
受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世界不同地區(qū)語言的發(fā)展水平是不均衡的。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民族,其語言常常依托該民族背后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影響和制約處于相對劣勢的另一地區(qū)和民族的語言文化。 具體到英語和漢語,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自18 世紀60 年代工業(yè)革命以來,得益于英、美、加、澳等幾個主要使用英語的國家的影響,英語一直保持著國際語言的優(yōu)勢地位。 英美等西方殖民國家在近代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封建君主制中國的大門,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英語語言大量向漢語語言滲透,漢語語言中大量涌入源于英語的外來語,也就不難理解了。
1.2.2 英語自身的地位和功能
在200 年的時間內,英美等國無論從政治經濟上,還是從綜合國力上看,都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因此,它們的通用語言——英語,也就無可爭議地成為主要強勢語言。 統(tǒng)計結果顯示,當今,在排名前十一位的國際語言中,英語排名第一, 聯(lián)合國將英語定為第一發(fā)言語言。 在聯(lián)合國6 種工作語言之中,英語被廣泛地應用在國際性社交和外交活動中,使用頻率也處于第一位。
1.2.3 中國擴大國際交流
20 世紀70 年代末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不斷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社會不斷取得進步、經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英語中的大量語匯進入到漢語中,被人們逐漸認知、熟悉,并加以接受。 如,從沒學過英語的人也都知道WTO 指的是世界貿易組織, 盡管未必能叫得出來它的全稱;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作為民眾十分關注和關心的一項標志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而今在我國也已經被尋常百姓經常掛在口頭,成為漢語中一個極其普通和常用的詞匯[3]。如今, 國家對英語教育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小學三年級學生就已經開始學習英語,并一直持續(xù)到大學本科畢業(yè),有的直到碩士、博士畢業(yè),有的甚至終身學習、運用英語。 2008 年奧運會在我國舉辦時, 北京市政府甚至倡議和要求全市的出租車司機都應該積極投身于英語學習中, 具備基本的英語會話能力。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和合資企業(yè)在我國落戶, 他們招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具備熟練掌握和應用英語的能力。 全社會對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及全民參與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為英語在我國的全面普及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也為大量英語外來語進入漢語提供了機會。
綜合來看, 英語外來語對漢語的影響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2.1.1 豐富了漢語的語素和詞匯, 使?jié)h語表達方式多元化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源于英語的外來語進入漢語之后,豐富和擴充了漢語的語匯和表達方式,并有相當一部分的外來語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 由于以英語為母語的美、 英等國擁有較為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生產力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因而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 伴隨著全球經濟的融合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臻完善, 以英語為語言媒介的大量科技術語、廣告用語、品牌名稱等詞匯涌入漢語中, 這無疑會使?jié)h語中的詞匯量得到極大地豐富和擴充。 例如,20 世紀90 年代末,英國成功地通過無性繁殖手段創(chuàng)造了一只取名多利的綿羊。 英語中對這種無性繁殖的技術手段稱之為“clone”,當時因為在漢語中實在找不到一個意義完全對應的詞匯,于是只能采用音譯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克隆”。 通過該詞的引入, 不僅幫助國人很快熟悉和了解了這一當今世界先進生物技術的發(fā)展狀況, 而且促使?jié)h語語言中相繼又涌現(xiàn)出諸如“克隆豬”、“克隆狗”等更多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 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漢語的語言功能。
具有時尚氣息和異域風情的英語外來語, 易被年輕人追捧, 致使這些外來語被認知的程度越來越高。 同時,漢語言對外來語的吸收能力也越來越強,表達方式更加趨于多元化, 使用者在表達某些特定意義時也有了更多自由選擇和取舍的余地。如,英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匯“cool”原意為“涼爽”,后來引申為“冷峻、冷酷”之意。由于該詞在歐美電影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漢語中將其音譯為“酷”,表示對某人、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的贊美, 完全拋開了其在漢語中的原意“冷酷、 嚴酷”——表示程度之深、 殘忍到極點的意思。 受英語詞cool 引申意義的影響,它在漢語中對應詞匯“酷”的本意的使用頻率已經遠遠低于作為外來詞所表達的含義了。近年來,受歐美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影響, 許多信息技術方面的詞匯也成為外來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出現(xiàn)在漢語中。 如“黑客”,就是由英文詞匯“hacker”音譯過來的,用來指精通電腦信息技術并進行蓄意破壞活動的電腦高手。 漢語中的原有詞匯“貓”和“老鼠”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分別指代電腦網絡設備的調制解調器“modem”和作為電腦外部設備之一的鼠標“mouse”。
2.1.2 對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起到提速作用, 有利于我國科技文化的快速發(fā)展
英語外來語在豐富漢語語言的同時, 也加快了我國與國際先進科技文化接軌的進程, 大大提升了民眾渴望了解的知識與信息的更新傳播速度。 如果沒有外來詞的直接引入, 一些科技術語就可能顯得特別晦澀難懂,也不方便人們的記憶。比如,CT 是英語Computed Tomography 兩個詞首字母的縮寫,譯為“計算機斷層攝景裝置”,如果不是采用這樣的簡化形式,而是直譯成上述一個冗長的術語,恐怕就難以被人們所熟悉和掌握,達到簡單、易記的表達效果[4]。 當前,在我國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有數(shù)量眾多的外資企業(yè)或辦事機構,外國人和中國人同在一起工作,在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中經常會說一些中英混雜的語言。例如:晚上我家開Party,要不要一起過來happy 呀?OK!這種母語與英語外來語的結合, 會讓交談雙方感覺更加自然親切,彼此間心理距離也會進一步拉近,從而更有效地推動語言信息交流和傳播的速度和質量,也會使雙方情感聯(lián)系的紐帶更加牢固[5]。
英語外來語帶來的并非都是積極影響, 有學者擔心外來語使用過多會影響到對漢語語言文化的學習、傳承和漢語的純潔性。許多“新新人類”將外來語視為時尚經典, 許多家長卻抱怨與自家孩子溝通起來變得十分困難了, 因為孩子們受媒體和網絡的影響,過多地在他們的話語中使用了英語外來語。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 加上文化傳播的提速, 人們不再滿足傳統(tǒng)模式下的固有語言文化及其語法規(guī)則,在媒體的影響下,人們更喜歡追求標新立異,使用有新鮮感、與眾不同的新潮詞匯。如, 我國的一些企業(yè)為了將自己的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全球銷售平臺, 或純粹為了迎合大眾追求歐美品牌的口味,紛紛為企業(yè)的產品起了英文名稱,甚至過后再將其英文名稱用音譯方式譯成適當?shù)闹形拿肿鳛楫a品或企業(yè)的名稱, 就連國內一些比較出名的品牌 “海爾 (Haier)”、“海信 (Hisense)”、“雙 星(Double Star)”、“TCL”、“聯(lián)想(Lenovo)”等等,也都采用了這種追隨洋品牌的戰(zhàn)略[6]。 這種現(xiàn)象,折射了部分國內民眾依舊存在的“洋品牌好”的心理。 有的學者認為,恰當?shù)耐鈦碓~可豐富補充漢語詞匯,但是應反對直接把英語文字注入漢語, 如果對這種現(xiàn)象不加制止,任其蔓延開來,若干年后,漢語就變成漢語和英語的混合體, 甚至可能成為以英語為主導的語言文字了, 必須引起警惕[7]。
外來語作為語言之間出現(xiàn)的相互借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的語言現(xiàn)象,在當下中國備受關注。 雖然它無法撼動漢語的主體性, 但是我們一定要采取客觀、審慎的態(tài)度。在借鑒和吸收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濫用外來語勢必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漢語的純潔性, 改變漢語的傳統(tǒng)語法結構,導致漢語被錯誤地異化。 同時,外來語的大量使用還可能影響到青少年一代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只有盡可能克服掉這些消極影響,才能更好地把這些源于英語的外來語拿來為我所用。
[1] 合作編輯者.百度百科:外來語[DB/OL].[2013-06-06].http:/ /baike.baidu.com/view/137180.htm.
[2] 趙濱寧.英語外來詞對漢語言發(fā)展的影響[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3):110-114.
[3] 張媛.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語現(xiàn)象[J].考試周刊,2008(5):156-157.
[4] 陳紅光. 小議漢語中英語外來語的翻譯 [J]. 現(xiàn)代閱讀,2011(12):59.
[5] 仝丹.英語中外來語探微[J].科教縱橫,2010(6):186-188.
[6] 葉蜚聲,徐通鏘等.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9-51.
[7] 張秀芝,馬巧正.英語外來語對漢語的滲透和影響[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