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琴,周務農(nóng)
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繁榮與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然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快速、高效的工作要求,給人們造成了許多心理壓力,精神壓力和生活壓力,使人感到乏力與疲倦,對身心健康造成了許多不利因素。擺脫壓力,振奮精神,以良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其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毛澤東同志認為“要改善國民體育素質,必須從學校體育著手”。高校體育教育面對的群體是即將踏上社會的大學生,學校體育肩負著神圣的使命。
楊貴仁出示了一組數(shù)據(jù):學生肥胖率在過去五年內(nèi)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為七成六,大學生高達八成三。針對全國的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素質有所下降的情況,2006年12月23日,建國以來首次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的時候提出“陽光體育運動”,當時提出來叫“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五年內(nèi)實現(xiàn)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營養(yǎng)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陽光體育運動的啟動旨在有效地治療大學校園存在的“灰色體育癥”,結果如何呢?
2011年9月2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共同發(fā)布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diào)研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體質連續(xù)20多年的下滑趨勢首次得到遏制,但大學生的體質下滑仍然在持續(xù)[1]。通過采用測量法以湖南省2009、2010年、2011連續(xù)兩年五所高校3 000名入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測量其形態(tài)機能指標。其中,2009、2010年、2011年各1 000人,測量指標:身高體重指數(shù)、體前屈、肺活量、立定跳遠、臺階跳。對測量結果系統(tǒng)等級評定,合格率僅為60%左右。大學生群體爆發(fā)力、力量、耐力等體質指標,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下降趨勢。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基本狀態(tài)和功能能力。身體素質的優(yōu)劣也可以反應出一個人體質健康狀況,身體素質是體質健康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體質健康的重要內(nèi)容,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持續(xù)下降可以反映出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持續(xù)走低。
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問題,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何時觸底?何時起暖回升?這非常令人擔憂!此問題已成為全社會不能回避的問題。
以前的“東亞病夫”是我國經(jīng)濟水平落后,吃不飽,當前我國政通人和,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國力強盛,社會政治穩(wěn)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環(huán)境、營養(yǎng)、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鍛煉等條件是以往各個時期不能比擬的。按常理,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往往會帶動國民體質的快速提升。然而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伴隨著身體活動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肥胖率的增加、體能的下降。在國人關注、擔憂之時,我們分析大學生的體質下滑原因,然后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大學生體質得到根本好轉。
在生理方面,就每一個體而言身體素質有其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人體生長發(fā)育完全成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收縮與舒張的能力減退力量素質下降;肌肉延展性降低,關節(jié)囊、韌帶逐漸縮短柔韌素質下降;心臟、肋間內(nèi)肌,肋間外肌,隔肌等呼吸肌發(fā)育狀態(tài)已過了耐力發(fā)展的敏感期,心肺耐力即全身耐力發(fā)展受到控制。人體各個器官系統(tǒng)機能逐漸降低,從而引起各項身體素質減退,這時只有通過不同形式的運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身體素質自然減退的趨勢。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9-22歲之間,在此期間如不加強鍛煉,身體素質就會不進則退出現(xiàn)下滑。
在心理方面,青年大學生世界觀開始形成,心境狀態(tài)深沉穩(wěn)定并體現(xiàn)出隱蔽性、閉鎖性特點,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nèi)容愿意參加并付出較多的時間和努力,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就不愿參加,不愿付出努力。中小學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鍛煉身體的習慣,很難調(diào)動他們的鍛煉積極性,運動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體質[2]。
體育鍛煉意識是對體育鍛煉活動的認知、情緒、意志的心理活動和知識。以體育鍛煉為體育目的是體育行為。行為是在意識的指引下進行的,意識又是在行為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兩者相互依賴。
體質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體育鍛煉意識淡薄,意識分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集體意識影響個人意識。對學生來說的個人意識受學校、家庭、社會等集體意識的影響,集體意識受政策、制度的制約。
教育部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學生體質,一方面仍舊實施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定格了學生的發(fā)展方向,以升學率衡量學校、個人成績的時候,解決學生的要務是學業(yè)的提升,雖然高校的擴招給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升學的機會,而層次分明的重本、一本、二本、三本,大部分學生仍舊得以身體為代價,放棄一切鍛煉身體的時機學習學習再學習,不知疲倦的追求,并且自上而下的層層強化,學校采用強化訓練,連正常的周末時間也被擠占,談不上體育鍛煉,很大程度的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發(fā)育。應試教育制度的存在,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問卷調(diào)查結果:在體育課程時間安排上,周學時少于2學時的學生比例為:高中一年級17.5%,高中二年級24%,高中三年級58%。高中三年級還有12%的學生學時為零[3]。這一結果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公然削減體育課時數(shù),其結果必將使學生的體質發(fā)展受到較大阻礙。社會以學歷論英雄,普通的學生輔導員、管理員都會要求碩士、博士文憑,公務員考試的某些崗位要求211學校畢業(yè)的學生才有報考資格等等,現(xiàn)實的殘酷篤定學生只有拼搏、忘我學習。進入大學以后,交給高校的是差不多已頹廢的身體,淡薄體育意識,又將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何堪重負!家庭教育方面,望子成龍心切,通過學習改變命運,改善生活狀態(tài)的愿望一直是國人在學海中掙扎的動力,孩子稚嫩的肩膀承載了來自社會、家庭無比巨大的期望。與生俱來的活潑、好動、游戲、玩耍天性被淹沒了。應試教育就像一根指揮棒指揮著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演繹了下一代體質持續(xù)下滑悲劇。
按學校體育課按每周兩學時的體育健康課90 min,有效練習密度按35%計算.學生每周的直接身體練習不超過35 min。同時,要求每周三次課外體育鍛煉,經(jīng)調(diào)查僅有24%的學生經(jīng)常參加課外體育鍛煉,70%的學生偶爾進行體育鍛煉,6%的學生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從不進行體育鍛煉。根據(jù)“用進廢退”的理論,肌力增長的前提是肌肉被使用,僅上體育課而平時不參加課外活動遠不夠體質的提高。問卷調(diào)查表明,有8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身體不好的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其中怕累的原因占到了所有不參加體育鍛煉原因的首位,在調(diào)查者中達到了42%不愿意參加力量及長跑訓練,只有35%左右的人愿意參加力量及長跑訓練。對于不愿意參加力量及長跑訓練的原因70%的學生回答怕累,嫌枯燥。對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多種原因進行選擇時,學生中64%選擇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52%選擇怕累,40%選擇沒有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28%選擇沒有時間。這些調(diào)查表明,學生個人意識的怕累、怕苦是造成體質下降的原因[4]。
2006年12月12日,教育部等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做出決定從2007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全面實施,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通知》明確規(guī)定用3年時間使85%以上的學校能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使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等級以上,至少掌握兩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質健康水平切實得到提高。2006年后,先后進行了13項陽光體育推進事項,促進了陽光體育運動順利健康發(fā)展,但政治意志逐層妥協(xié)、步步軟弱、雷達雨小,到達邊遠地區(qū)變成可有可無,陽光體育變?yōu)橐环N“流行口號”唱高調(diào)、走形式,課表上安排的課外鍛煉課一般情形都被考試科目爭相占用,上級檢查則陽光幾天。要求每年定期《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成績數(shù)據(jù)上報,結果測試沒測試都一樣,測試了成績不合格修改成績上報,沒測試虛擬數(shù)據(jù)上報,一方面忽視學生體質,另一方面虛擬的學生體質健康信息,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
科技、信息時代的今天,智育的作用是非常大,但如果身體健康教育的缺失,這種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健康的身心是知識和能力的載體,體育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是很難適應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社會競爭的。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轉變專注智育的教育思想,樹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觀念。但實現(xiàn)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徹底轉變,向舊的教育體制、舊的教育觀念徹底決裂進程緩慢,學生體質狀況已亮起了紅燈,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政策執(zhí)行力度,確保關于學校體育的各項政策、制度得到落實。
體育課程是國家規(guī)定的學校公共必修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大學體育課程作為學校體育課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養(yǎng)成和體育綜合素質發(fā)展與提高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高校體育教育必須結合學生體質走低狀況,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對學校體育作完整的規(guī)劃,重視完整性的課程觀,發(fā)揮課程的整體功能。把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體育訓練競賽作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充分發(fā)揮各部分的功能。
在以往的課改過程中,過分追求課堂整體效應,在引進休閑體育、娛樂體育,片面地倡導“快樂”、張揚個性、照顧興趣和愛好,忽視學生的體能鍛煉和吃苦耐勞等堅強意志的培養(yǎng),偏離體育課的本質,體育課的本質是運動技術的學習和進行相應素質鍛煉。面臨學生體質下滑、學生鍛煉意識淡薄的危機狀態(tài),需要與具體情況相結合使整個高校課程制度建設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有用的運動技術來鍛煉身體,另一方面,根據(jù)課本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素質練習。運動量和密度是身體鍛煉的兩個不可或缺的變量,也是體育學科教學的本質性因素和體育課的特點所在,需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運動負荷。增加體適能課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從事需要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韌性等身體活動的能力,主要教授與健康體適能有關的對改善有氧體適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身體成分作用等有積極作用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學生發(fā)展有助于形成體力充沛、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并不斷增強終身體育意識[5]。
每周兩學時的體育健康課很難達到增強身體素質的目的,把早操、課外體育鍛煉和校外體育活動視為“潛在的體育課程”,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續(xù),針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存在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把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nèi)外、校內(nèi)外有機聯(lián)系的課程結構。
高校競技體育與群體活動相互促進,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普及與提高。合理分配體育資源,改變過去許多高校為了追求公眾效應而忽視公平因素,將大量的本應用于體育教學和發(fā)展大學生群體活動的體育資源用來支持學校競技體育,以犧牲學生的健康水平為代價而換取學校知名度的做法。體育運動的魅力在于它所具備的競爭性,體育活動之所以深受學生喜愛,就在于參與其中的競爭性給學生帶來的強烈刺激和快慰。高校應該發(fā)展競技體育,但這種發(fā)展要以滿足普通大學生的體育基本需求為前提,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誠,為提高大學生體質奠定思想基石[6]。
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體育訓練競賽視為完整的課程體系,改革考核的內(nèi)容與方法,完善體育教育評價機制。強化激勵,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nèi)容,變過去單一的技術考核決定學生成績的作法,改為技術考核(30%)、身體素質達標(30%)、理論知識考(20%)、參與態(tài)度(20%)的綜合評定。同時,實行學生的體育成績與各種評優(yōu)和獎學金掛鉤。這些措施對于促進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發(fā)揮積極作用,克服學生源自本質深處的惰性,學生樂學,老師樂教,為學生的體質健康提高構設積極環(huán)境。
[1] 李元浩.大學生體質下降誰之過[J].工人日報 ,2011,12.
[2] 武玉元.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xù)下降的影響因素探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
[3] 程麗麗,王鵬宇.普通高校大學新生體質調(diào)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1).
[4] 李英玲.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內(nèi)外因素與高校體育課程干預措施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3).
[5] 楊 敏,劉平清.關于高校開設體適能課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 張建新.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