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向靜
顏元:讓教育走出象牙塔的奇人
本刊記者_向靜
康熙十九年,河北廣平府肥鄉(xiāng)的士紳郝文燦,購地百畝,興建義學,自任學師——這就是漳南書院的前身。后來,學塾擴建,更名為漳南書院,郝文燦自覺沒有資格繼續(xù)執(zhí)教,遍訪天下名士,想為書院尋一位德才兼?zhèn)涞睦蠋?。這一尋就是十五年。
康熙三十五年(1696),郝文燦聽說了一名教育大家——顏元。他三顧茅廬,誠意邀請,皇天不負有心人,62歲的顏元終于應允,并親自主持書院的規(guī)劃和重建。
顏元何許人也?
如果說“宋明理學”是當時的主流,顏元的思想就是典型的“非主流”,他是理學堅定不移的反對者。
他對程朱理學十分痛恨,曾大聲疾呼:“仙佛之害,止蔽庸人。程朱之害,遍迷賢知?!彼J為理學家空談心性、以著述講讀為務、不問實學實習的傾向十分有害,“則朱子說諢半日,皆謂讀書乎?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甚至認為程朱理學導致了“天下無政事、天下無治平、天下無民命”。
為了批判程朱理學,顏元著有《四書正誤偶筆》等書,辨析朱熹學說的謬誤,以申明訓詁、理學、科學的危害,“去一分程朱,方見一分孔孟。不然終此乾坤,圣道不明,蒼生無命矣”。
顏元對理學的反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程朱的理氣二元論和理先氣后的唯心主義觀點;二是理學堅持的“性惡論”。
顏元認為理和氣不能割裂,“若無氣質,理將安附?”“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他盛贊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的惡行源于后天的“引蔽習染”,來自人體之外。“惡何以生也?則如衣之著塵觸污,人見其失本色而厭觀也,命之曰污衣,其實乃外染成。”
如何解決外界對“善”的影響?顏元認為唯有“習六藝”才能辦到,六藝與人的性情相符,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來規(guī)范言行。常常學習六藝能引導人性趨善避惡。其中,“禮”、“樂”尤為重要,“自驗無事時種種雜念,皆屬生平聞見,言事境物,可見有生后皆因習作主。圣人無他治法,惟就其性情所自至,制為禮樂,使之習乎善,以不失其性,不惟惡念不參,俗情亦不入”。
針對程朱理學,顏元提出“孔孟實學”,并堅定地認為“實學”才符合教育之道。
為了區(qū)分程朱理學和孔孟實學,他曾形象地描述:“孔子上課的時候,會佩劍帶玉,穿著深衣,堂下有七十學生。學生們有的學習禮儀,有的彈琴鼓瑟,有的舞文弄墨,有的練習武術,有的談論仁孝,有的商討兵農政事,自由而活潑。墻上掛著弓箭、斧頭、簫磬、算盤、馬鞭等等。而程子上課的時候,衣著華麗,端坐如雕塑。他的學生,有的在打坐,有的在看書,有的談論,有的在寫字,非常安靜。墻上掛的都是書籍、字卷、墨臺、梨棗等。他們能說是一個類型的學堂嗎?”
顏元贊成“以物為體”,以行獲知,行重于知,他以孔子為例:“試觀孔子, 何不先教學文,而先學孝弟、謹信、泛愛乎? 又何不先教性、道,一貫而先三物乎?”
“格物致知”,是顏元實學論的根本,所格之物即為“六府、三事、三物、四教”,“堯舜之道在六府三事,周公教士以三物,孔子以四教?!薄傲?、“三事”、“三物”、“四教”是顏李學派的核心主張。所謂“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三物”指“六德”——知仁圣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四教”則指文行忠信。
觀點如此鮮明,那顏元是否生來就是“理學”的反對者呢?
那倒也不是。顏元在34歲以前,曾是程朱理學的擁躉。
顏元開蒙甚早,但為考取功名,自10歲起,開始修習八股時文。他的祖父曾想為他買一個秀才,他卻死活不干,絕食抗議,哭著說:“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19歲,顏元考中秀才。
顏元23歲開始尊信陸王心學。為了學習,他將書中重點抄寫下來,反復體會。此時的他年輕氣盛,理想遠大,對現(xiàn)實狀況十分不滿,以博古曉今、廢邪興正為己任,通宵達旦地閱讀《資治通鑒》,又學習兵書,練習技擊,以期為祖國效力。
現(xiàn)實往往與理想相悖。兩年間,顏元并沒有獲得任何出仕的機會。他轉而投向程朱理學。這一轉變,一方面是受理學學者刁包的影響。他從刁包處得《性理大全》一書,“見周、程、張、朱《語錄》,幡然改志,以為較陸、王二子尤純粹切實,又謂是孔、孟后身也?!绷硪环矫?,他發(fā)現(xiàn)程朱理學有一套成熟的修身方法,學習方法更為具體。“定日功,若遇事寧缺讀書,寧缺靜坐與抄《家禮》。蓋靜坐為存養(yǎng)之要,《家禮》為躬行之急也?!苯佑|程朱理學后,顏元沉浸其中,長達十年。
然而,34歲時,他的思想卻產生第二次巨變。他對程朱理學的態(tài)度由尊崇轉為批判,令時人為之一驚。
此次轉變源于顏元的一次“家禮”實踐。顏元34歲時,養(yǎng)祖母劉氏去世,顏元十分悲痛。他恪守《朱子家禮》,為祖母守孝,三日不食,早晚祭拜。因為太過傷心,鼻血和眼淚一起流,連病帶餓,差點丟了性命,“初喪禮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之無算。宋儒家禮刪去無算句,致當日居喪,過朝夕不敢食。當朝夕遇哀至,又不能食,幾乎殺我?!?/p>
此一番折騰,令顏元對《朱子家禮》的可行性產生了懷疑。他認為其有違性情,不符合人體規(guī)律,認真研究后,他發(fā)現(xiàn)《朱子家禮》和“古禮”有較大的出入,“校以古《禮》,非是”。
跳出理學的框架,顏元比較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學的區(qū)別,“因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藝,孔子之四教,正學也。靜坐讀書,乃程朱陸王為禪學、俗學所浸淫,非正務也”,并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觀點。
他開始強調“實”學,“思不如學,學不如習”,將私塾名“思古齋”改為“習齋”,“習齋先生”由此而來。
當然,一個能夠推陳出新的奇人,并不只是一次轉變就導致的。顏元從小就是個奇人,是一個學習了多種知識,并最終將其都兼容的奇人。
顏元的奇,首先在于他的出身。
據《習齋記余》記載,顏母懷孕14個月,孩子都沒出生。直到崇禎八年三月十一日,劉村的鄉(xiāng)民們發(fā)現(xiàn)朱宅上方“有氣如麟,忽如鳳”,此時方聽到孩子呱呱墜地后的響亮哭聲,且七天之后,顏元就能自己翻身。
8歲時,顏元開始拜師學習,蒙師姓吳,字洞云。吳洞云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擅長騎射、劍戟,而且還潛心鉆研百戰(zhàn)神機,著成攻占守之書兩部,顏元跟著從師五年,深受吳洞云的影響。
但是,在他12歲的時候,顏元做了件大膽的事兒。當時吳洞云的小妾生了個兒子,被吳的正妻嫉恨,吳妻將小嬰兒丟棄了。剛巧被顏元發(fā)現(xiàn),他趁吳妻走后,冒著大雨,將嬰兒抱回自己家中,救了嬰兒一命。
雖然師傅很感激顏元,師母卻從此記恨在心,顏元不能再跟著吳洞云學習了。
在19歲拜第二個老師前,顏元只能自學,其間學了寇氏丹法,試著修仙;修仙不成,又沉迷于兒女私情,“習染輕薄”。幸好第二個老師賈端惠人品正直,對顏元管教嚴厲。為了約束顏元,曾讓他用大字書寫對聯(lián):“內不欺心,外不欺人,學那勿欺君子;說些實話,行些實事,做個老實頭兒。”在賈端惠嚴厲的教育下,顏元終于改掉了一身的壞毛病,這才“習染頓洗”。
此后,為了養(yǎng)家,顏元又學了醫(yī)術,24歲起就替人治?。徊⒁恢眻猿謱W習武術,直到老年仍然身手矯健。
他曾去商水拜訪商人李木天,李木天是個武術愛好者,看到顏元身上配了一把短刀,猜想顏元對武術有所研究。一時技癢,便為顏元演示諸家拳法。顏元看完,并不覺得驚奇,反而主動對李木天說:“不如我們倆來比劃一下?”兩個人以竹為刀,不過幾個回合,顏元就擊中李木天的手腕,讓李木天驚嘆:“技至此乎!”
如此看來,顏元的“實學”理念,其實是源自自身的學習經驗,通過親身經歷,總結出的最佳學習方法。
從24歲起“開學塾,訓子弟”,顏元從事教學活動長達47年,單有名可考的學生就一百多人。
顏元認為“舉人才”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策略,書院、人才、政事,三者關系緊密,“學術者,人才之本也。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政事者,民命之本也。無學術則無人才,無人才則無政事,無政事則無治平、無民命”。人才關系著國家政事和百姓安寧,書院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沃土,應當從現(xiàn)實出發(fā)培養(yǎng)“實才之士”,以期實現(xiàn)“俾家有塾, 黨有庠, 國有學。浮文是戒,實行是崇,使天下群知所向,則人才輩出而大法行, 而天下平矣”。這就將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完全契合起來。
但是,他認為,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通才”。對此,他提出“通儒”和“專才”兩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下精粗皆盡力求全,是謂圣學之極致矣。不及此者,寧為一端一節(jié)之實,無為全體大用之虛。如六藝不能兼,終身止精一藝可也?!闭J為教育既要培養(yǎng)通才,又要培養(yǎng)專才,通儒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若是不能達成,就不要強求面面俱到,專攻一門即可。
在教學方法上,顏元反對“填鴨式”和死記硬背的方法,“孔子開章第一句,道盡學宗。思過,讀過,總不如學過。一學便住也終殆,不如習過。習三兩次,終不與我為一,總不如時習方能有得?!彼J為物是客觀存在的,是知的對象,既要求知,則須“見之事”“征諸物”,親自接觸,親手操作,才能把握真知。
晚年在漳南書院的執(zhí)教經歷,是顏元教育思想最直觀的體現(xiàn)。
漳南書院有六齋,各齋科目不同,分別為:
東第一齋西向,榜曰,“文事”,課禮、樂、書、數(shù)、天文、地理等科。
西第一齋東向,榜曰,“武備”,課黃帝、太公及孫吳諸子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諸戰(zhàn)法,并射、御、技擊等科。
東第二齋西向,榜曰,“經史”,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諸文等科。
西第二齋東向,榜曰,“藝能”,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shù)等科,即墨學的“役夫之道”。
門內直東曰“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門內直西曰“帖括齋”,課八股舉業(yè)。
文事、武備、經史和藝能四科,講求實用,重視踐履。漳南書院的科目,在傳統(tǒng)儒家“六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科技和軍事教育,禮樂和兵農并舉,文武結合。
書院還設置了必修課、選修課和公共課。六藝必修,“凡為吾徒者,當立志學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八股為選修課,“愿學八股者聽”;六德六行為公共課。
雖然反對理學和八股,甚至認為“八股之害,甚于焚坑”,書院仍設“理學”和“帖括”二齋,一是為了順應“時制”,當時大多數(shù)學生進書院是為了科考;二是為了顯示“吾道之廣”,體現(xiàn)了顏元對“實學”教育大勢所趨的自信,等八股取士取消后,二齋自然取締。
然而,不過四個月,漳水泛濫,淹沒校舍,顏元辭去書院“山長”一職。書院修復后,雖然又多次請顏元主事,他都辭而不往。
以“實習、實學”為宗旨的顏李學派,與清官方所提倡的宋明理學相對,開辟了一個新的傳統(tǒng)文化流派,風靡一時,與顏元同時期的陶窳說:“顏李之學,數(shù)十年來,海內之士,靡然從風”。
顏元著述不多,有《存學編》四卷,《存性編》二卷,《存治編》一卷,《存人編》四卷,《朱子語類評》一卷,《禮文手鈔》五卷,《四書正誤》六卷,《習齋記余》十卷等。他的學說自成一派,錢穆曾高度贊揚:“以言夫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大師,習齋要為巨擘矣……‘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以為習齋詠矣?!?/p>
雖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顏元的某些觀點,尤其是他一些極端的政治觀點卻備受詬病,學界批判甚多。連他最親近的學生李塨也說:“學術不可少偏。近聞習齋致用之學,或用之于家產,或用之于排解,少不迂闊,而已流雜霸矣。故君子為學,乃慎其流?!?/p>
學術界對顏元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對宮刑和佛教的態(tài)度上。顏元在《存治編》中,主張恢復宮刑,因為顏元是堅定的封建支持者,帝王要大封天下,后宮也會擴張,他認為可將有罪的人閹割,使其成為太監(jiān),供后宮使用。這被學界認為是顏元一味效仿三代,卻不去其糟粕的典型。
顏元對佛教的態(tài)度更為偏執(zhí),他認為佛教絕“人倫”,滅“人道”,是個“殺人的賊”。這里的“人”,就是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倫理關系,但是佛教破壞了這種關系,必然導致社會混亂。
他說:“自有這個天地,便有這個人;自有這個人,便有這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人倫,佛氏獨滅絕之;自有這個天地人,便有這個生生不窮的道理,佛氏獨斬斷之,真是個殺人的賊了?!?/p>
尤其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人們對佛教的熱情過甚,“人君迎之,親王奉之,歷代風靡,寺庵遂遍天下,仁人君子望清涼臺……愚民猶有不辨邪正,不畏生死,相聚會佛者?!?/p>
為了消滅佛教,糾正“人倫”,顏元在《靖異端》中具體提出九種方法來消滅佛教,被稱為“顏九條”。具體有不準外國人入境,毀佛像禁寺廟,勒令僧尼互相配偶,若尼姑不夠則令妓女配和尚等,由于過于極端,成為顏元被批評的主要原因。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但在宋儒理學占據主流五六百年后,是顏元讓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股清新的“實學”教育思潮,如果說顏李學派是這股思潮上行駛著的大船,顏元便是船上的掌舵手。現(xiàn)在看來,顏元的思想頗具超前性,他的“專才”觀念和格物致用的教育方式,現(xiàn)代教育仍在提倡;漳南書院的教學模式,也為現(xiàn)代教育提供了借鑒意義,有人贊揚為:“蘊含著近代課程設置的萌芽,將中國古代關于教學內容的理論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
康熙四十三年(1704)九月初二,顏元病故。逝世之前,他仍在告誡門人:“天下事尚可為,汝等當積學待用?!?/p>
四存學會
顏元的“實學”思想在民國時期得到發(fā)揚光大。
1920年,在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的支持下,北京成立“四存學會”,后改名為“習齋學會”,專門研究與弘揚顏習齋的學術思想,曾排印出版《顏李叢書》、《顏習齋先生言行錄》、《李恕谷先生年譜》等書籍?!八拇妗敝从陬佋拇碜鳎础洞嫘跃帯?、《存人編》、《存學編》和《存治編》,合稱《四存編》。
1921年,徐世昌在顏習齋的故里河北省博野縣楊村建立“四存小學”,尊孔、孟,奉顏、李。提倡“存人、存性、存學、存治”,“四存小學”因此而得名。學校主張“格物致知”,提倡熟讀古詩文,研習毛筆字,是一派尊古的學習氛圍。曾有很多大人物畢業(yè)于此。
1929年,張蔭梧到達博野,任四存小學校長,將四存小學擴充為“四存中學”。四存中學雖然以尊古讀書為幟,實際上是一所半軍事性的學校。學校實行“三八制”,即8小時上課學習,8小時進行軍事訓練,8小時休息。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蔭梧以四存中學的教員和學生為核心,組織河北民間抗日武裝,自稱“河北民軍”,后被八路軍兼并??箲?zhàn)勝利后,張蔭梧在北平經營“習齋學會”。
1949年,四存中學與北平八中合并,更名為“北京市第八中學”。
參考書目:
《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
《習齋記余》,顏元
《顏元身世考》,陳山榜
《顏習齋先生年譜》,李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