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雛菊的味道》與《牧師的女兒們》藝術(shù)思想變遷之解讀

2013-04-10 10:58:44江潤潔
山東外語教學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貝茨勞倫斯牧師

江潤潔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1.0 引言

Cushman曾說過,不斷的修正是勞倫斯作品藝術(shù)的核心。(Cushman,1978)他認為勞倫斯的寫作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藝術(shù)成長的行為。(同上)本文將通過版本比較與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勞倫斯兩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雛菊的味道》與《牧師的女兒們》,來解讀作者藝術(shù)思想的變遷。選擇這兩部作品原因有二,一是國內(nèi)的勞倫斯研究中鮮有對其短篇小說的研究。其次,這兩部短篇小說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研究對勞倫斯其余作品的研究將具有啟發(fā)與影響。筆者首先將《雛菊的味道》1910年的校樣與1911年發(fā)表在《英語評論》中的修正版進行比較,然后將Hopkin校樣與《普魯士軍官等故事》中的版本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作者本人的情感發(fā)展與其藝術(shù)思想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在《牧師的女兒們》中,作者的每一次修正都相應(yīng)地展現(xiàn)了其藝術(shù)思想的變化。首先,筆者將會審視作者在不同版本中對階級區(qū)分意識問題的呈現(xiàn),并將展示作者最終對階級區(qū)分意識的擯棄;其次將展現(xiàn)作者通過其不同版本中對俄狄浦斯情結(jié)(Oedipus Comp lex)的詮釋和作品主人公及作者本人俄狄浦斯情結(jié)釋放的過程;最后,筆者將通過《牧師的女兒們》兩個版本的比較來解讀勞倫斯小說所具有的勞倫斯式的藝術(shù)思想特色——二分結(jié)構(gòu)之抽象與具體,理性與肉體本能的區(qū)分,以及呈現(xiàn)出的勞倫斯本人的意識傾向——對生命回歸自然與人類本真狀態(tài)的頌揚。

2.0 從心理分析、社會學闡釋到男女關(guān)系平衡論

《雛菊的味道》是勞倫斯發(fā)表在《英語評論》(English Review)上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這也為作者開啟了展示其藝術(shù)天才之門。故事講述了一位高傲的妻子與其酗酒成性的礦工丈夫之間充滿危機的婚姻故事。當妻子等待丈夫從礦井回家,等到的卻是丈夫尸體時所發(fā)出的內(nèi)心獨白成為了故事的高潮。讀者從妻子的內(nèi)心獨白中可以了解到主人公對其婚姻狀況實質(zhì)的感悟。

作者不斷地修正故事:不僅大量的動詞每次都會出現(xiàn)變化,而且隨著作者情感的成熟與發(fā)展,這些動詞也不斷被賦予了新的涵義。Cushman指出,“故事有兩個發(fā)表的版本與兩個未出版的文本”。(Cushman,1978:53)故事的初次問世是1909年。1910年經(jīng)修改后,成為1910年的校樣。校樣又經(jīng)修改,后來發(fā)表在雜志《英語評論》上。在1914年7月,勞倫斯修改了雜志文本之后的版本—這一版本被看作為Hopkin校樣本。在同年秋季,Hopkin校樣又經(jīng)修改后,成為發(fā)表在《普魯士軍官與其它故事》中的文本。

Boulton指出,“勞倫斯于1911年4月2日對Louie Burrows寫道‘迫切需要的是盡量縮短第一部分’”。(Boulton,1968:90)在4月6日他 說“想要故事‘盡快達到高潮’并刪剪了‘孩子們的部分’”。(同上:93)由此可看出修正的過程。下面將比較1910年與1911年版。Boulton認為“作者關(guān)注的焦點已經(jīng)明顯從開始轉(zhuǎn)移到了結(jié)束,也就是說,從母親和孩子等待貝茨回家的環(huán)境細節(jié)描寫轉(zhuǎn)移到了為埋葬死人做準備時的成人的情感表述”。(同上)孩子們游戲的素材很好卻與主題無關(guān)。(同上)對于作者而言,它與敘事主旨無關(guān)緊要且分散了讀者對漸增的緊張情節(jié)的關(guān)注。在1911年的修改版中,他將焦點放在了描述缺席的礦工與其妻子漸增的憤怒與擔憂上。

在1910年與1911年版本比較中,貝茨夫人放置清洗尸體的場景并無不同,關(guān)鍵差異在于其對丈夫尸體的冥想上。此場景的重要性在于這是貝茨夫人對于其婚姻實質(zhì)的頓悟。Boulton(1969)認為1910年版中并無此暗指,引文如下所示:

伊麗莎白(貝茨夫人),一直抽泣到自己精疲力竭,抬起了頭。然后她用胳膊挽起他,又一次親吻了他胸下平滑的肌膚,緊緊抱住了他。現(xiàn)在她非常愛他,如此美麗與溫柔,又那么無助。他一定受了大罪了!他一定是受了什么罪的!她的眼淚又一次冒出來。唉,她是如此難過,難以言表。她為他如此受苦,迷失在死亡的黑暗中而難受。但心酸的悲哀中,她又重新愛他了——啊,是如此之愛!她不想他醒來,她不想他說話?,F(xiàn)在她又擁有了他,是死亡把他帶回來了。她親吻著他,也親吻著可以將丑陋的東西從他身上帶走的死亡。一想到以前他是怎么回到家的,她就不寒而栗,記得他又臟又臭,不溫柔又沒有微笑,滿嘴污言穢語,招人厭惡。而現(xiàn)在她是如此愛他,她的生命又得到了補償,他又可以美麗地回到她的身邊了。她以前是多厭惡他啊,而現(xiàn)在死亡是多么明智啊,可以讓他如此溫柔得微笑,永不說不……他是那么重,又那么無助,比一個嬰兒都無助,可憐的親愛的!——卻如此美麗。

(Boulton,1969:44)

從上文可見,在1910年版中,貝茨夫人對丈夫的死是感到悲哀的,這種悲哀源于她所聯(lián)想到的丈夫死時所受的苦難。她先是感到難過而后意識到自己對丈夫重拾的愛卻是源于他的死亡。她甚至開始對死亡感恩,因為在她的心目中,是死亡帶給了她一個“無助的”、“美麗的”丈夫;若不是死亡,回到家的將是個“骯臟的”令人厭惡的人。然而丈夫的死卻讓她有了新的感悟。此場景的描繪讓筆者感到作者的情感天平是倒向貝茨夫人的;作者本人成為貝茨夫人的代言人,認為是丈夫的死解脫了貝茨夫人。作者毫不留情地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已死的丈夫。這種情感表述主觀性很強且并無貝茨夫人對其失敗婚姻實質(zhì)的領(lǐng)悟,僅是展現(xiàn)了貝茨夫人的心理狀態(tài)。而像“嬰兒”、“無助的”這樣的詞匯則使貝茨夫人聽上去更像具有母親對待兒子而非妻子對待死去丈夫的心理。比較之下,發(fā)表在1911年6月這期《英語評論》上的版本,故事結(jié)尾則有了不同的意義:

伊麗莎白愛的是那個曾經(jīng)年輕的“他”,那時他是個學徒的弟子,很有榮譽感和個性,選擇了自己的雇主,辛苦掙錢。而在娛樂中他背叛了自己。如果說教育教會了我們娛樂自己,那么生活則需要讓我們工作。一旦從煤礦里出來,就沒啥能讓這個男人感興趣的了。他開始去酒吧喝酒取樂,哪怕是把自己的名聲毀了呢。在那里他找到了快樂。這個礦工把自己變成了懦夫,通過毀滅自己痛苦的部分抹掉了不滿的痛苦。漸漸地懦夫殘害毀滅了自己。

他的妻子是如此痛恨這個懦夫。她一直苦苦地與他周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個曾經(jīng)美麗有力的男人拉回來。她瘋狂地充滿著血性激情地與這個懦夫作對。現(xiàn)在他遇難了,躺在這里,那個曾經(jīng)干凈年輕的騎士終于又回到家了,回到她的身邊了。

(Law rence,1911:432)

上文可見,作者先是對一位礦工從青年到成年的生活經(jīng)歷做出了評論,而后描述了他在酒吧娛樂酗酒而毀掉自己生活的過程。從故事描述看來,筆者認為是這位礦工丈夫責任感的缺失與自我毀滅導(dǎo)致了貝茨夫人婚姻的不幸;文本作者從社會學角度闡釋了礦工與妻子婚姻生活的悲劇根源,試圖從社會學的視角向讀者傳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整個故事的基調(diào)也由此改變了。

與1910年版相比,此版作者試圖從社會學視角來闡釋其故事主人公悲劇婚姻的根源,這可說是作者藝術(shù)思想的變化。因此貝茨夫人的頓悟擁有了新的社會學視角的意義,并非僅是心理層面對其丈夫所受苦難之悲泣與遺憾的表述;也超越了對還她一個“干凈男人”的死神的感恩心理分析。但兩版相較,讀者仍然讀到的是作者對貝茨夫人的同情及對毀掉婚姻的礦工丈夫的譴責,從這個意義上說,兩版中作者的意識傾向并無巨大改變。

根據(jù)Cushman,勞倫斯于1914年修正了1911年版,之后成為現(xiàn)在的Hopkin校樣。在同年秋季他又修改了Hopkin校樣,成為發(fā)表在由達克沃斯所出版的《普魯士軍官及其它故事》中的版本。(Cushman,1978)與1911年發(fā)表在《英語評論》雜志上的一版相比,Hopkin校樣與普魯士軍官故事版都出現(xiàn)了新的藝術(shù)思想。不計其數(shù)的動詞得以修正,兩版中還都出現(xiàn)了新的視角。以下為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中的摘要:

……女人們在恐懼和敬畏中傻站著。好一會她們都靜靜地低頭站著,老母親在啜泣。伊麗莎白感到身體像被抽空了一樣。她看著他,他躺在那里是那么不容侵犯。她與他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她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彎下腰來,她平靜地把自己的手放在丈夫的身體上。她擁抱丈夫,用臉頰和嘴唇觸碰他的身體。她好像在傾聽,在詢問,試圖獲得某種聯(lián)系。但是,她不能得到。她被驅(qū)逐了。他是不可撼動的。

(Lawrence,1914:305)

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中的細節(jié)表述可向讀者傳達出:貝茨夫人意識到了自己與已故丈夫的隔絕,而1911年版并無如此意義的表達。以下是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中有關(guān)于貝茨夫人冥想的文本摘要:

她的靈魂已與肉體割裂開來,失魂落魄地站在那兒。她看著他裸露的身體,感到慚愧,看起來她已經(jīng)否定了他。畢竟,他是他自己。他看起來好像很可怕。她看看他的臉,又把自己的目光轉(zhuǎn)到墻上。因為他的樣子不是她的樣子,他的方式不是她的方式。以前她一直否定他的本色,現(xiàn)在她感悟到了。她一直拒絕他做他自己……她對死亡感激,是死亡讓她獲悉了真相。她知道她并沒有死。

(Lawrence,1914:308)

以上可見作者試圖通過貝茨夫人的冥想來傳達藝術(shù)思想的變化:婚姻失敗源于妻子對丈夫的否定,并非礦工丈夫單方面責任感的缺失。男女關(guān)系的失衡最終導(dǎo)致了家庭悲劇。這在藝術(shù)思想上,與1910版和1911版的表述產(chǎn)生了巨大差異:此時作者無論從藝術(shù)思想還是個人情感方面,都變得愈發(fā)成熟。一直糾結(jié)于作者心中的父母關(guān)系的闡釋擁有了新的涵義:“即使在最為親密的兩人關(guān)系中,不可逾越的鴻溝也依然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否定,男女關(guān)系的失衡是婚姻悲劇的根源?!?/p>

(Cushman,1978:68)

3.0 藝術(shù)思想變遷的根源

以上所述展現(xiàn)了作者對《雛菊的味道》的修改過程及作者藝術(shù)思想的變遷。作者花費四年之久對作品不斷修正以取得藝術(shù)上的完美性。從1910年版貝茨夫人悲泣已亡人的心理分析到1911年版中社會學視角的闡釋直至1914年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中主人公婚姻悲劇根源的勞式闡釋,反映了作者藝術(shù)思想的變遷之路。以下將從作者的情感成長層面闡釋其藝術(shù)思想變遷的根源。

當作者母親于彌留之際,勞倫斯本人曾給他的未婚妻Louie寫到:“如若我想到你卻無法感到快樂,你須理解我。在我執(zhí)子之手前,我須真正感受到母親的離去。她是我第一次的偉大的愛。”(Boulton,1968:56-57)在其母過世后,勞倫斯在1911整年里生了重病。他后來寫到他的“病年”:“我當時25歲,自從母親病死,我的世界開始解體了?!?同上)1909年完成故事前他一直沉浸在過度的母愛中,這種戀母情結(jié)使其無法自拔直至母親去世;根據(jù)Tedlock,“勞倫斯于1913年在給A.D.McLeod的信中說到‘一個人可以將自己的病態(tài)放到書中去’”。(Tedlock,1965:74)因此筆者認為以上闡明了作者作品中貝茨夫人對已亡丈夫尸體的悲泣中竟有母愛元素的緣由;此時作者把個人情感轉(zhuǎn)移并釋放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筆者認為這也表明了作者有通過藝術(shù)的表達治愈疾病的意圖。Boulton認為“對于1911年版的修正,作者于1911年4月給Louie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修改結(jié)尾的困難:‘寫這個故事的最后兩頁花費了我這么久;你根本不知道須鉆研多久才能深入到因果的根源’”。(Boulton,1968:91)那時作者十分關(guān)注死亡礦工命運的產(chǎn)生,但1910年的校樣卻無法體現(xiàn)作者的關(guān)注。對結(jié)尾的修改體現(xiàn)了作者藝術(shù)思想的變化,這源于作者對父親形象情感的改變。自從母親死后,作者對父親產(chǎn)生了同情感,認為父親不該是婚姻失敗的罪魁禍首,便試圖挖掘更深的社會根源:是社會制度產(chǎn)生了如此的父親形象。然而此時,他仍無法意識到母親形象的合作對于維護婚姻中男女關(guān)系的重要性。當勞倫斯做出7月的修正時,才最終實現(xiàn)了其藝術(shù)思想的變遷。根據(jù)Moore,“勞倫斯在1913年1月寫道‘我須要一個女人站在我身后’”。(Moore,1962:179)這個女人便是作者教授的德國妻子Frieda,1912年作者與Frieda私奔。Frieda是勞倫斯情感與藝術(shù)生活中的關(guān)鍵人物;正是在與Frieda的關(guān)系發(fā)展中,勞倫斯創(chuàng)造出勞式男女關(guān)系論。勞倫斯在《普魯士軍官及其它故事》的序言中提到過這種理論。后來他在《托馬斯·哈代的研究》中更為鮮明地表述出來。根據(jù)Steele“勞倫斯認為‘男人與女人之間需有一種均衡,愛與法則,動的意愿與靜的意愿。一方對另一方的顛覆會因為平衡被破壞而導(dǎo)致災(zāi)難’”。(Steele,1985:29)根據(jù)Cushman,“即使在最親密的男女關(guān)系里也存有無法逾越的鴻溝”。(Cushman,1978:68)這種勞式理論在作者多數(shù)作品中均有體現(xiàn)。藝術(shù)思想的變遷也符合了作者所探究的在他的主人公們細微的行為背后所蘊含的深不可測。根據(jù)勞倫斯的版本,“故事的結(jié)尾亦是高潮,貝茨夫人對死去礦工丈夫的哭泣冥想實則是‘她一直否定他’的表征”。(Law rence,1914:308)由此可見貝茨夫人本人也無法逃脫失敗婚姻的責任。

因此,作者在情感上的成熟使其對男女關(guān)系有了重新的認識?!峨r菊的味道》幾經(jīng)修正,形成了勞倫斯式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思想,而這種藝術(shù)思想在1914年之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除此部短篇小說外,勞倫斯的《牧師的女兒們》是另一部幾經(jīng)修改的短篇佳作,也同樣反映了作者的藝術(shù)思想變遷之路。

4.0 從階級區(qū)分意識觀、擯棄階級區(qū)分到崇尚生命本能

《牧師的女兒們》講述了牧師兩個女兒的婚姻故事。務(wù)實的Louisa愛上了礦工的兒子,結(jié)婚后自己的丈夫也成為了礦工。另一位是長相漂亮的Mary,為了金錢與冷漠的牧師結(jié)為連理。正如T.S.Eliot對勞倫斯的評論,沒有人比他更具有階級區(qū)分的意識了,筆者認為作者通過故事的第一版?zhèn)鬟_出了自己階級區(qū)分意識觀,但之后幾版的修正卻是作者對首版中階級區(qū)分意識的顛覆。

此創(chuàng)作共有五版:1911年版,1911年10月的修正版,1913年版(在此版中故事的名字從《兩種婚姻》變更為《牧師的女兒們》),1914年的Hopkin校樣版,與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以下主要選擇1911年10月的修正版《兩種婚姻》與發(fā)表于1914年12月的普魯士軍官版《牧師的女兒們》作比較。

從1911年版的故事結(jié)尾可知Louisa的礦工丈夫Alfred盡其所能取悅來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妻子。從“他一生都是為她服務(wù)的”(Law rence,1914:81)這句話里,筆者感到與其說Alfred是丈夫更不如說是仆人?!皩τ贚ouisa來說,只要丈夫‘能取悅她’,她便可以‘與丈夫親密美好地生活著’”。(同上)作為一名礦工的妻子,她卻在家庭中享受著這種來自更高階級的特權(quán),高傲的她與礦工們的家眷也沒有絲毫交往。這些描述表明了作者并未脫離階級區(qū)分意識的局限性。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對自己來自于更高階層有極大優(yōu)越感,也并不與礦工社區(qū)有任何交集,而其丈夫無論從社會身份還是才智上總感覺遜色于妻子,甘愿成為妻子的仆人。筆者認為,此時作者并不推崇跨越階級界限的婚姻,所以他無法在故事里創(chuàng)作出完美的婚姻。故事結(jié)局的模棱兩可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晦澀的態(tài)度。而在最后一版,結(jié)尾變得全然不同。作者認為主人公無法在如此敵意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便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世界,使其在加拿大擁有了新生。因此,從此意義上講,作者削減了以往版本中的不確定性并展示了對男女主人公婚姻的信心。作者不再局限于階級意識的困擾,不再糾結(jié)于男女主人公階級身份的差異,改變了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思想。

故事中還有其它對階級意識的詮釋。例如在《兩種婚姻》里,勞倫斯將Alfred對Louisa的吸引描述成完全是肉體層面的,這表明了他對Louisa所作選擇的懷疑,而在《牧師的女兒們》中卻全無懷疑。對于Alfred對Louisa的反應(yīng),《兩種婚姻》里是這樣描述的:“A lfred盯著Louisa,意識到‘她遠遠勝于他,無論從教育上還是思想上來說’”(Lawrence,1911:38),從此種意義上說,Alfred感到自己無論從社會階層還是才智上都低于路易莎,所以無法感受到真愛。但在《牧師的女兒們》中卻沒有這樣思想的表述:Alfred無法接近Louisa并非源于對自身階級身份的自卑感,而是俄狄浦斯情結(jié)作怪。在最后的版本中,作者認為只要Alfred克服俄狄浦斯情結(jié),婚姻便可以完美。求婚場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中也有不同。故事結(jié)尾,去牧師住所請求Louisa父母將女兒嫁給自己時的場景在不同版本中的表述也有差異。在1911年《兩種婚姻》里,Alfred感到他喪失了“他自然的價值和剛毅”。(Law rence,1911:53)在1913年的修正版中,他意識到“他只是一個礦工,不是一個人”。(同上)而這些階級區(qū)分意識在《牧師的女兒們》中并無描述。

可見作者在最初的創(chuàng)作中十分強調(diào)階級區(qū)分意識,對于Louisa和Alfred的婚姻也持有懷疑與困惑的態(tài)度。經(jīng)修正作者克服了階級區(qū)分意識的困擾,在藝術(shù)思想上成熟起來。根據(jù)Cushman,“正如F.R Leavis評論,在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中,對生命力量的渴望超越了階級區(qū)分意識的困擾”。(Cushman,1978:92)

5.0 從釋放俄狄浦斯情結(jié)到闡釋勞式二分結(jié)構(gòu)

在《兩種婚姻》里,對母子關(guān)系的三段闡釋從修正版《牧師的女兒們》中的第八部分里變成了9個自然段的描述。在《兩種婚姻》里,Alfred對母親的情感被闡釋為“他生命中最強的力量”。(Lawrence,1911:397)在《牧師的女兒們》中,這一點得到了更為細致的描述。母子關(guān)系中更有了一絲危機感。在《兩種婚姻》里,A lfred“不喜歡喝酒,也不與酒吧為伴”(同上),而在《牧師的女兒們》中,他開始酗酒。在《兩種婚姻》里,母親對“他們間的談話和爭論感到自豪”(Lawrence,1911:29),而在《牧師的女兒們》中,他們之間卻升起一絲敵意,因為“在心底他不能滿足她”。(Lawrence,1914:104)A lfred由于母親對自己過度的愛而無法在成人愛的世界里獲得滿足感。與阿形成對照的是文中一位充滿生命本能活力的意大利人形象,而對這種“血性意識”(blood intimacy)的描述與頌揚也成為作者小說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藝術(shù)思想。

就Alfred與Louisa的關(guān)系而言,在《兩種婚姻》里,A lfred對Louisa的感情被作者闡釋為兒子對母親般的感情。因他無法擺脫母親情感的掌控,于是他在與Louisa的情感交往中無法獲取真正的滿足。他就如一個未長大的男孩,“對自己十分羞愧”。(Law rence,1911:50)當決定結(jié)婚時,Alfred就像“一個孩子那樣充滿感激”。(同上)而在最后的修正版中,Alfred克服了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成長為一個真正可以愛的成人。

在名為《兩種婚姻》的版本中,作者意圖傳遞一種對照:Louisa和Alfred的婚姻,與妹妹Mary與牧師Macy的婚姻。而在名為《牧師的女兒們》的版本中,這種對照更為明顯。在后者中,作者開始更為明確地傳遞自己的二分結(jié)構(gòu),即理性(知性)與身體(肉體)(Ration vs.Instinct),抽象與具體(Abstract vs.Concrete)。作者還表達了個人自由意志與“集中、分裂”平衡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在前面的版本中均未有表達。如在1911年版中,Mary純粹因經(jīng)濟原因嫁給了牧師Macy,而在普魯士軍官故事版中,增加了個人意志的元素:Mary自愿并樂于嫁給一味理性的Macy。(Lawrence,1914:88)由此可見這種純粹理性的生活是妹妹Mary自愿接受的,而這卻與姐姐Louisa的追求截然不同。姐妹對婚姻生活選擇的對比,即為純粹理性抽象之生活與肉欲的、以身體感官為訴求的生活的對比的外在表征。妹妹Mary對嬰兒的內(nèi)心獨白更是對此種二分結(jié)構(gòu)對比的闡釋?!昂⒆拥某錾屗僖淮胃惺艿搅搜庵|,而她無法活在這里面。她想要活在純粹的理性中?!?Law rence,1914:90)而對于Louisa在最后一版中的大聲宣言“我擁有的是愛”也展示了作者在二分結(jié)構(gòu)的闡釋中更傾向于具體、肉體本能與人類自然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作者的藝術(shù)思想從他對Louisa與Alfred這位充滿生命活力與具有血性意識的礦工的完美婚姻的創(chuàng)作中傳達出來。

6.0 結(jié)語

因此,作者通過自己兩部短篇小說的不斷修正展現(xiàn)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shù)思想變遷。通過版本比較與細讀,筆者認為作者不僅在情感方面更在藝術(shù)思想創(chuàng)造領(lǐng)域變得成熟起來。作者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不但釋放了主人公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還克服了母親的離世帶給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傷;生動地創(chuàng)造出勞式理論(Law rentian Metaphysic),闡釋了婚姻中男女關(guān)系元素;作者還擯棄了階級區(qū)分意識,在小說中闡釋了勞式二分結(jié)構(gòu),頌揚了人類生命本能與血性意識,主張自然與本真狀態(tài)的回歸,而這為讀者理解作者畢生藝術(shù)作品的思想奠定了基礎(chǔ)。

[1]Boulton,J.T.Law rence in Love:Letters from D.H.Lawrence to Louie Burrows[M].Nottingham:Nottingham Press,1968.

[2]Boulton,J.T.An edition of the 1910 proofs of Odour of Chrysanthemum[J].Renaissance and Modern Studies,1969,(2):36 -45.

[3]Cushman,K.D.H.Lawrence at Work.The E-mergence of the Prussian Officer Stories[M].Virginia: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78.

[4]Lawrence,D.H.Odour of Chrysanthemum[J].English Review,1911,(6):432 -446.

[5]Law rence,D.H.The Prussian Officer and Other Stories[M].London:Duckworth,1914.

[6] Moore,H.T.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D.H.Lawrence[M].England:Viking,1962.

[7]Steele,B.Study of Thomas Hardy and Other Essay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8]Ted lock,E.W.D.H.Lawrence and Sons and Lovers:Sources and Criticism[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5.

猜你喜歡
貝茨勞倫斯牧師
40年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片頭為編劇正名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英國大臣因遲到1分鐘辭職獲留任
Woman from Hangzhou in Rio Olympic Torch Relay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5
勞倫斯·許:我是個“造夢師”
金色年華(2016年7期)2016-02-28 01:39:12
每次上升一厘米
37°女人(2015年2期)2015-10-31 06:20:22
詹妮弗·勞倫斯大好時光
電影故事(2015年47期)2015-09-06 03:55:21
憨直戰(zhàn)將
Passage Four
牧師與會友
人和自然的“神圣統(tǒng)一體”——論D·H·勞倫斯后期的泛神論思想
张家界市| 镇巴县| 堆龙德庆县| 商河县| 宁安市| 桃园县| 武山县| 汕头市| 葫芦岛市| 永昌县| 阳曲县| 高密市| 新竹县| 浠水县| 石家庄市| 新兴县| 吴堡县| 潼关县| 江川县| 昌平区| 文水县| 宁夏| 巴林右旗| 金川县| 龙门县| 建宁县| 陵川县| 临夏县| 屏山县| 孟津县| 抚松县| 兴仁县| 北票市| 墨竹工卡县| 广州市| 基隆市| 白玉县| 河曲县| 张家口市| 英超|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