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麗 沈偉
(上海市金山區(qū)山陽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508)
產后憂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以持久性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障礙[1],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還可對嬰兒的情感、智力發(fā)育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2]。心理社會因素在產后抑郁的發(fā)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時做好產后生活方式調適和心理調適,多給予理解、關心和支持,可預防和減低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我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對本中心分娩的產婦進行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對照研究,報告如下。
選擇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分娩的276名初產婦,按照分娩時間排序,單數(shù)為干預組,雙數(shù)為對照組,各138例。干預組年齡23~35歲,平均(27.2±2.1)歲,孕37~41周;對照組年齡21~37歲,平均(26.5±3.4)歲,孕36~40周。2組產婦在年齡、孕期、文化程度、胎兒體質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 在產婦出院第1、15、30 d,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訪視護士按照《上海市孕產期系統(tǒng)保健工作規(guī)范》上門進行產后訪視,詢問分娩、產后康復、新生兒健康狀況和哺乳情況。
干預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了產后護理干預的內容。①為產婦講解產后保健知識,告知生理心理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及應對方法,為產后康復及新生兒撫養(yǎng)提供心理準備;②進行母乳喂養(yǎng)技術指導,傳授嬰兒沐浴和嬰兒撫觸的具體方法,提高產婦及家長的育兒技能;③要求配偶或家人多與產婦交流,時間每天不少于1 h,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④調整產后生活方式,保持室內環(huán)境整潔,保持空氣流通清醒,多食水果蔬菜和高蛋白食物,適時下床活動或鍛煉,每天聽音樂或兒歌;⑤設立24小時咨詢電話,遇到問題隨時咨詢或尋求心理援助。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共10項內容,每項內容分4級評分(0~3分),總分≥13分者可診斷為產后抑郁癥。分別于產后6周和6個月進行評分。
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Fisher 精確概率法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產后6周、6個月,干預組患抑郁癥的人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抑郁癥患病率比較,差距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
表1 兩組EPDS測評結果比較(例)
產后抑郁癥是指發(fā)生于產褥期的抑郁。郭秀敏[3]的研究結果:產后抑郁癥常于產后6周內發(fā)病,6個月的發(fā)病率為10.00%~15.00%。于秀梅等[4]報道,8.00%~15.00%的患者在產后2~3個月內發(fā)病。本次研究,對照組產后6周抑郁癥的發(fā)病率10.14%,6個月為12.30%,與上述文獻報道基本一致。產后抑郁的發(fā)病原因[10]可能為:①孩子出生后,產婦體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造成內分泌發(fā)生變化,從而產生抑郁癥狀;②新生兒給母親帶來極大壓力,擔心寶貝今后的健康問題,心理上尚沒有做媽媽的準備;③丈夫或長輩對孩子的性別不滿意,以及丈夫的不良表現(xiàn)容易給媽媽的情緒帶來壓力和委屈;④作為母親在哺乳期承受巨大的責任,容易產生委屈、煩躁、易怒的情緒;⑤孩子撫養(yǎng)存在的經濟困境。
Beck[13]對近10年84篇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表明社會支持不足是產后抑郁癥的一個顯著性預測因子,社會支持水平越低,產后抑郁癥的危險性越高。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具有連續(xù)性、綜合性、協(xié)調性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社會-生理-心理的醫(yī)學模式,依托社區(qū)護理人員開展產后訪視護理干預,是預防產后抑郁發(fā)生的最佳途徑之一。
本研究的特點:一是個體化健康教育為產婦提供大量健康信息,了解產后恢復的自然規(guī)律,一旦遇到問題便能游刃有余地應對任何困難。二是手把手教會育兒的技能,指導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方法,減少產婦因育兒經驗不足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對產婦心理康復可起到積極作用[11]。三是發(fā)揮家庭人員在產婦康復中的作用,加強心靈溝通,承擔部分工作,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產婦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四是糾正了產褥期的認識誤區(qū),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以往人們總認為產褥期不能見風,不能下床,不能刷牙。通過護理干預,產婦養(yǎng)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個人衛(wèi)生得到加強,產褥期感染明顯減少,適當?shù)目祻瓦\動使產婦自信心得到提高。經過一定的護理干預,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圍產期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致謝:感謝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張靜芬老師對本文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勇, 王運東, 張西燕. 產后訪視中的護理干預對預防產后抑郁癥的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2, 5(1):79-80.
[2]姚銀姣, 吳小榮, 李志青, 等. 家庭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發(fā)病的影響[J]. 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8, 36(5):718-720.
[3]郭秀敏. 產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6, 12(09B): 1825-1826.
[4]于秀梅, 李秀娟. 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 中國婦幼保健, 2007, 22(7): 858-859.
[5]范麗娟. 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7, 16(10): 1426-1427.
[6]馮瑩. 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與護理[J]. 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19): 3481.
[7]潘曉放, 盧旨明, 肖娟, 等. 產后抑郁癥和發(fā)生率及其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04, 19(17): 28-30.
[8]陳曉莉, 劉俊梅. 初產婦的心理特征[J]. 中國臨床康復,2003, 7(21): 3000.
[9]胡芳, 陳曉紅, 劉曉玲. 音樂療法在肝癌介入術中的應用[J]. 實用護理雜志(下半月), 2003, 19(9B): 13-14.
[10]Beck CT.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J]. Nurs Res, 2001, 50(5):27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