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波
(浙江省溫嶺市中醫(yī)院,浙江 溫嶺 317500)
·方藥外用·
五倍斂汗散敷臍治療汗證120例觀察
鄭海波
(浙江省溫嶺市中醫(yī)院,浙江 溫嶺 317500)
汗證是指在安靜狀態(tài)下,無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種病證。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我們自制五倍斂汗散敷臍治療汗證120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20 例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5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年;自汗78例,盜汗42例,自汗、盜汗均有29例。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自制五倍斂汗散敷臍。五倍子45g,麻黃根15g,龍骨15g,煅牡蠣15g。共研細末。先將臍部用溫水洗凈擦干,然后取散劑10g,用適量食醋調拌,捏成圓形藥餅,緊貼臍部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24h換藥1次,5天為一療程。
痊愈:出汗停止,其他癥狀消失。有效:出汗減少,其他癥狀明顯改善。無效:出汗及其他癥狀無明顯改善。
治療2個療程后,痊愈89例(74.2%),有效26例(21.6%),無效5例(4.2%),總有效率95.8%。
王某,男,32歲,2011年6月23日就診。近半年來因房勞過度,遂出現夜寐出汗,醒后汗止,嚴重時濕透衣被,伴五心煩熱、口干、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頭暈等,雖經多方診治收效甚微。神倦,形體消瘦,兩顴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中醫(yī)診斷為盜汗。證屬陰虛火旺。予五倍斂汗散敷臍治療,并囑節(jié)房事。治療1個療程,夜間汗出大減,為鞏固療效,加服六味地黃丸,前方繼續(xù)治療3療程,諸癥悉平,隨訪1年未再復發(fā)。
汗證是由于機體陰陽失調,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治療多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wèi),滋陰降火為主。
臍為任脈之要穴,乃先天之結締,后天之氣舍,具調和陰陽、固本培元之效。藥物敷臍療法綜合穴位給藥和透皮給藥兩種不同的給藥方式,是WHO推薦的第三代給藥法。研究認為,臍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最易穿透彌散,并且臍部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故滲透力較強,易于穿透,彌散迅速而通達全身[2]。而且臍部的各層組織中具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節(jié)。不斷地刺激臍部皮膚,會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藉以促進神經、體液調節(jié)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止汗效果。
五倍斂汗散方中五倍子味酸、澀,性平,長于斂汗固表。含有大量鞣質,與汗腺、消化腺接觸,可使腺體表面細胞蛋白質變性或凝固,使腺體分泌減少,從而抑制汗腺分泌[3]。麻黃根歸肺經,能行肌表、實衛(wèi)氣、固腠理、閉毛竅,為斂肺固表止汗之要藥。龍骨、牡蠣斂陰潛陽,固澀止汗,另外,食醋味酸,更增其固澀之力。諸藥配伍,借助神闕穴作用,共達調和陰陽,收斂固澀止汗之功。
五倍斂汗散敷臍治療汗證臨床療效滿意,具備簡便易行、價格低廉、使用安全、無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好等優(yōu)點。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
[2]李七一.劉慧瑾老師臍療經驗[J].吉林中醫(yī)藥,2002,22(3):5-6.
[3]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83.
R255.987.43
B
1004-2814(2013)10-851-01
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