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芒飛節(jié)神話的流傳及其認同功能
——基于泰國、老撾、越南的研究

2013-04-01 10:20:29李斯穎
創(chuàng)新 2013年3期
關鍵詞:蛤蟆老撾族群

李斯穎

認同,英文為“Identity”,也被稱為同一性,指涉所有令一個實體可辨別和認知的特性。這一心理狀態(tài)可產生肯定性的情感,成為客觀目標的驅動力。認同分為不同的層次和方面,例如心理學領域的個人認同、社會學領域的社會認同與哲學領域的文化認同等。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以祈雨為主要目的,以發(fā)射“火箭”為主要內容的芒飛節(jié)(Bun Bangfai),其起源神話及異文在泰國、老撾、越南三國不同區(qū)域、不同信仰的族群中流傳,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產生了不同層次的認同效果,呈現(xiàn)出不同的功能。本文試以此為例進行分析。

一、泰國東北部青蛙神的故事及芒飛節(jié)

《泰國民間故事選譯》中收錄了泰國東北部流傳的神話——《青蛙神的故事》,該神話解釋了芒飛節(jié)的起源,內容如下:

恬神是非常偉大的神,按照節(jié)令向世界供雨。那時青蛙神是勐的首領,統(tǒng)治著人民群眾,人們生活幸福美滿。由于青蛙神威力大,大大小小的動物都非常敬重他,贊美他的恩德。禿鷹和烏鴉原本承擔著拿食物獻給恬神的任務,后來也都來守侯在青蛙神身旁,居然忘記了給恬神送食物。恬神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非常生氣,他想減弱青蛙神的威望,于是就不讓天上的雨水按節(jié)令下來。

崇敬青蛙神的民眾和大大小小的動物由于干旱而忍饑挨餓,種田沒有收成,糧食和水果都很少,動物找不到吃的東西,大家都去青蛙神處叫苦。青蛙神知道干旱的原因,他對民眾和動物說,恬神綁住了龍王,不讓龍王玩水,龍王不能玩水就不能噴水,龍王噴的水飄落到地面上就是雨水,所以天下干旱。青蛙神與民眾、動物商量,必須和恬神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并計劃派大大小小的動物作為軍隊到天上和恬神作戰(zhàn)。他吩咐臣民們筑了高高的墻壁,然后從墻壁上造梯子,梯子一直延伸到恬神住的天堂。青蛙神率領他的兵丁踩著梯子一直爬到恬神住的地方,向恬神發(fā)起進攻。

恬神早已有戒備心理,秘密藏著武器準備應戰(zhàn)。青蛙神知道恬神藏武器的地方,就派白螞蟻到恬神的武器的柄上鑿洞。于是,恬神的長刀、長矛、弓箭等的柄都被白螞蟻鑿空了,青蛙神還使恬神的刀、矛、梭鏢等生銹不能使用。

第二天早上,恬神吩咐大臣拿武器來分發(fā)給士兵們,才發(fā)現(xiàn)武器已經壞了,全都不能使用了,恬神只好改變策略,想通過念咒語來制服和戰(zhàn)勝青蛙神。青蛙神叫青蛙、田雞、知了等大聲叫嚷,干擾恬神念咒語。恬神又變出蛇將青蛙、田雞、知了咬死。青蛙神見狀又叫老鷹把蛇吃掉……雙方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智慧和神力的較量,始終不分勝負。最后,恬神和青蛙神進行斗象比賽,恬神輸了,被青蛙神捉住,雙方商定停戰(zhàn)協(xié)議:恬神同意繼續(xù)向世界供水,如果某一年恬神忘了供水,就讓世界上的人燃放火筒,提醒恬神按照時令供水。

因此,如果哪一年雨水遲遲不下,東北部的人們就點燃火筒提醒恬神供水,天長日久就有了點火筒的習俗。[1]

泰語稱點火筒為“Bun Bang fai”,其相關儀式節(jié)日稱為芒飛節(jié),亦有人稱火箭節(jié),該節(jié)日亦盛行于我國部分傣族地區(qū)。節(jié)日的主要內容來源于侗臺語族西南語支的祈雨儀式,后受小乘佛教影響,融入了佛教的文化與儀式。泰國東北部的侗臺語族群,包括“泰伊訕”(Isan)、①泰伊訕(Isan)族群是泰國東北部各府的主要居民,又自稱泰佬(Lao)、佬(Lao),與老撾的老族同源,人口在1500~2300萬之間。數(shù)據(jù)來源:Joachim Schliesinger.Tai Groups of Thailand,Volume 2,Profile of the Existing Groups.Bankok:White Lotus Press,2001:26。普泰(Phuthai)②泰國的普泰(Phu Thai)族群從中國廣西、云南至越南奠邊府遷徙而來,后接受小乘佛教,但仍保留了濃厚的萬物有靈觀念。他們的文化與白傣(Tai Kh ao)、黑傣(Tai Dam)有深厚的淵源,在泰國大約有7萬人(1999年)。數(shù)據(jù)來源:Joachim Schliesinger.Tai Groups of Thailand,Volume 2,Profile of the Existing Groups. Bankok:White Lotus Press,2001:89。但有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的人數(shù)已超過15 萬(維基百科)。等都過這個節(jié)日。通常在公歷5月雨季來臨前,各村鎮(zhèn)都會擇吉日舉辦芒飛節(jié),進行激烈的點火筒比賽,以祈求天神下雨,滋潤作物,帶來豐收。關于求雨、點火筒由來的青蛙神的神話亦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并已被收錄在地區(qū)的學校課本、風俗讀物之中。

2012年6月19日,筆者來到加拉信府(Kalasin)古奇那萊(Kuchinarai)縣的古瓦(Kutwa)鎮(zhèn)古瓦(Kutwa)村,參加一年一度的芒飛節(jié)活動。據(jù)小學女教師、當?shù)仄仗┤怂_塔潘(Sathaphom,45歲)介紹,2012年古瓦(Kutwa)鎮(zhèn)芒飛節(jié)活動時間為6月18日到20日,第一天主要為花車展示,第二天為選美和文藝活動,第三天則為盛大的點火筒比賽。節(jié)日的主會場就在佛寺的旁邊。古瓦鎮(zhèn)此次舉辦的芒飛節(jié),召集了49個自然村寨的村民前來參與。古瓦鎮(zhèn)的主體族群是普泰(Phu thai)人,因此,6月19日當晚,有專場晚會展示普泰人的歌舞和文化。在點火筒比賽活動現(xiàn)場,各地民眾云集,出售各種小商品和食品的商販忙得不亦樂乎。

普泰人每年都會過芒飛節(jié),以向天神帕亞恬(Phaya Thaen)③Phaya Thaen(帕亞恬)即上文所述的恬神,是泰東北民族信仰中地位最高的天神,主管降雨等。祈求雨水。屆時,普泰人還會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看芒飛比賽,并在家中留宿數(shù)日,用美酒佳肴加以款待。芒飛節(jié)是親朋好友相會的好時機。古瓦村潘西(Ponxi,58歲)大嬸邀請了她的朋友們來觀看芒飛比賽。她說,不但是古瓦鎮(zhèn)要過芒飛節(jié),其他地方也都在這一段時間集中過芒飛節(jié),只有向天神帕亞恬求雨,水稻才會有充足的雨水滋潤,來年作物才會豐收。從順代(Somdet)來親戚家過節(jié)的納帕婉(Napawan Rongchai,44歲,老族)和她的女兒瓦拉蘇達(Walaksuda,13歲)為筆者講述了青蛙神的故事。她們認為,芒飛節(jié)是整個泰國東北部的活動,如果不舉辦,人間就會面臨干旱的危險。母女倆都曾聽老人家講述過青蛙神的故事,也在報刊書籍上讀到過這個神話。

古瓦村的村長春車艾(Chomchei Butsyuri,男,36歲)在芒飛比賽的裁判席內維持秩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據(jù)他介紹,如今古瓦鎮(zhèn)每年公歷5月第3個星期天舉辦芒飛節(jié)已約定俗成,不再更改。每個村都制作一個芒飛,作為向帕亞恬求雨的信號。關于為什么要向帕亞恬求雨,他雖然沒說出青蛙神的神話,但根據(jù)自己的學識,提供了一個芒飛節(jié)與帕亞恬關系的合理解釋。他認為帕亞恬是火神,喜歡火,所以人們要射芒飛上天,用火取悅他,向他求雨。他自豪地告訴筆者,古瓦村使用的圓形芒飛是獨創(chuàng):幾十年前,村子里一位70多歲的老人,為了減少芒飛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其下降時更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便改進了制造芒飛的技術,將它從原來的火箭形狀改成了現(xiàn)在的圓形。由于制作芒飛需要精湛技術,因此有些技術概不外傳,即使在古瓦鎮(zhèn)各村之間,制作水平也高低不等。

在芒飛比賽間隙,古瓦村十分有聲望的皮薩鐸阿(Phitsadoa Camphom,男,70歲)老先生很熱情地向筆者講述了芒飛節(jié)來歷的神話,內容與青蛙神的故事很相似:

從前,帕亞恬和帕亞那①帕亞那在泰東北又被視作“那伽”,印度神話中的蛇神。那伽一詞屬梵語和巴利語詞匯。在佛教中,那伽Mucilinnna在佛祖悟道時為他擋雨。打仗,打了7年。帕亞恬就一直不給人間降雨,人類和各種動、植物都要干渴而死。青蛙神帕亞叩(P h a y a k o m)和帕亞那是好朋友,他就決心幫助帕亞那,迫使帕亞恬向人間降雨。他帶領了各種小動物,有蜜蜂、白蟻、青蛙、蛇等各種小動物,來到帕亞恬住的天上。他們一直打了2年,最后帕亞恬打輸了,答應青蛙神給人間降雨。但帕亞恬無法預知人類什么時候需要雨水,需要多少雨水,于是他說:“你們每年需要雨水的時候,就給我發(fā)信號,這樣我就會降雨了?!鼻嗤苌窈苈斆?,他說:“那我們就用芒飛來給你發(fā)信號吧!”從此,普泰人就制作芒飛,在插種水稻之前放到天上,帕亞恬就會按照約定好的那樣,向人間降雨。

在芒飛節(jié)的現(xiàn)場有很多年輕人,當他們被問及芒飛節(jié)的來歷時,大多數(shù)能說出它是向帕亞恬求雨的盛大節(jié)日,但他們對于神話內容的了解程度深淺不一。芒飛節(jié)越辦越隆重,年輕人如何認知和繼承該傳統(tǒng)亦是一個日益嚴重的現(xiàn)實問題。

雖然此次節(jié)日的舉辦者與參與者主要是普泰人,但芒飛節(jié)已然被視為泰國東北地區(qū)盛行的一個文化事項,超越了單一族群的局限。早在1977年,泰國旅游局就已經將芒飛節(jié)定為益梭通(Yasothon)省的節(jié)日,是當?shù)芈糜蔚囊粋€重頭戲,政府給予一定資金支持??梢?,政府很早就介入芒飛節(jié)的文化與旅游打造。經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芒飛節(jié)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廣泛的民眾參與性與民間性,難能可貴。2012年5月17日,在泰國塔帕農(Tapanon)地區(qū),普泰人小學校長Suboli(男,50多歲)和村民就告訴筆者,他們6月也要過芒飛節(jié),芒飛節(jié)之普遍與盛行,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

基于以上敘述,可以概括出神話與泰國東北部族群認同的基本關系。

(一)神話為節(jié)日儀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據(jù)

神話為泰國東北部芒飛節(jié)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緣由,解釋了節(jié)日與儀式產生的源頭。它賦予這一節(jié)日以神圣的意味,在節(jié)日過程中曾具有異常突出的功能。同時,節(jié)日活動擴展了神話的傳播,使節(jié)日和神話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良性互動,根據(jù)打造節(jié)日、傳承文化的需要,神話出現(xiàn)在各種相關的課外讀物、旅游書刊上,增強了人們對它的認知。

(二)以神話之名舉辦活動,容納了不同層次的地域與族群認同

神話提升了小區(qū)域內的地緣與單一族群支系認同。如古瓦鎮(zhèn)普泰村民對于自己創(chuàng)新的新型芒飛有著深厚的自豪感,對芒飛形制的注重使民眾增強了古瓦鎮(zhèn)小區(qū)域的文化認同。普泰文藝晚會在達到旅游宣傳目的的同時,亦增強了普泰人的單一族群支系認同。

神話增進了有著不同宗教信仰與多神崇拜傳統(tǒng)的多族群民眾的相互認同青蛙神的傳說中,神祇帕亞恬又被稱為“召發(fā)”,是侗臺語族西南語支中最主要的天神之一,他來源于早期的本族群信仰,后受到多重文化的影響,在各語支稱謂上有些變化。他能夠降雨滋潤世間萬物,對泰國東北地區(qū)的侗臺語族群民眾而言具有特殊意義。因此,泰國東北地區(qū)的某些侗臺語族群不一定信仰佛教,不一定過芒飛節(jié),但神話與信仰的傳承將這些族群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增加了彼此之間的認同。

神話加深了泰國東北部的區(qū)域認同。泰國東北部地區(qū)亦稱“Isa(a)n”,來自于巴利語,意即“東北”。有意思的是,在泰國東北部地區(qū)說老語的族群人數(shù)多達1900萬,而在老撾境內說老語的只有300萬。[2]7因此,這片土地被視為老族(Lao)文化圈的一個中心,這個地區(qū)的人民有著與泰國主體民族泰族相異的區(qū)域與文化認同。

通過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青蛙神的傳說突破了單一族群支系的流傳范圍,為泰國整個東北地區(qū)不同族群所共享,同時,節(jié)日儀式活動將更多的地方性神話融合進來,使神話日益形成一個地方體系,內聚力增大,加強了區(qū)域認同。如古瓦鎮(zhèn)芒飛節(jié)新出現(xiàn)的選美比賽,[3]19與一個帕亮與瑯噯的神話結合了起來:

從前,在色軍府(Sakon Nakhon)有一位漂亮的王子,叫做帕亮(Pha liang),他與一位叫做瑯噯(Lang ai)的公主相愛。帕亮來向瑯噯求婚?,槆喌母赣H,為了考驗帕亮,便讓帕亮做出芒飛,以此顯示帕亮的本事。帕亮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做出芒飛的人。帕亮王子通過了考驗,便要和瑯噯結婚。但水神(Phayanak)也喜歡瑯噯公主,便來搗亂,把色軍府的地陷成了一個大湖,即廊限大湖。因此,普泰人挑選的一對青年男女,就是帕亮與瑯噯的象征,人們制作“芒飛”、選美,也是為了紀念這對可愛的人。(潘西Ponxi大嬸講述,58歲)①《老族民間故事》(Lao folk tales,2008)也收錄了在泰國東北部地區(qū)流傳的Phadaeng Nang Ai的故事,故事中說到Nang Ai的父親Phya Khom組織了芒飛節(jié),向雨神Phaya Thaen求雨。

這則神話里出現(xiàn)了講述者的日常生活場景——廊限大湖,這使神話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承??梢?,神話不但在節(jié)日活動中得以闡釋,還以節(jié)日活動為契機,進一步相互關聯(lián)、互相推進。人們在講述時,已不局限于單一族群,而是通過節(jié)日活動和各種相關神話,編制出一個地方性知識網絡,構建出新的區(qū)域性認同。尤其是各種風物神話與傳說,將神話人物與地域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筆者所考察到的芒飛節(jié),已經被泰國人尤其是東北部地區(qū)的民眾所認可成東北部的一個標志性節(jié)日。

二、老撾的芒飛節(jié)與神話帕登瑯噯

在老撾,老龍(Lao Loum)族②老撾的民族分為三大族系,包括老龍族系、老廳族系和老松族系。老龍族系意為居住在平原地區(qū)的老撾人;老廳族系意為居住在半山地區(qū)的老撾人,老松族系意為居住在高山地區(qū)的老撾人。參見《東南亞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卷》,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不少族群也過芒飛節(jié),包括老族(Lao)、傣泐(Tai Lue)、白傣(Tai Khao)、紅傣(Tai Deng)、普安(phuan)、傣阮(Tai Nyuane)等。這個節(jié)日被視為老撾最大的農業(yè)典禮,亦稱“火箭節(jié)”,在每年公歷5月舉辦。它標志著新一輪耕作季節(jié)的開始。每個人都會去寺廟,祈求神祇降雨滋潤作物。之后,人們會舉辦自制的芒飛”火箭)比賽。在節(jié)日游行中,男人們穿上女人的衣服,腰間挎上巨大的、木質男性生殖器,表演一種叫做“Lam”的舞蹈,以此激怒天神(Thaen),③老撾關于Thaen的信仰和神話與泰國的帕亞恬(Phaya Thaen)高度相似,基本上可認為是同一神祇的發(fā)展變異。讓他下雨。[2]149

《老撾文化與習俗》(Culture and Customs of Laos,2009)一書收錄了關于老撾芒飛節(jié)起源的神話——帕登瑯噯(Phadaeng Nang Ai),亦稱帕登國王與噯坎公主(King Phadaeng and Princess Aikham)。

高棉人公主噯坎與老族的國王帕登相愛。噯坎的父親舉辦了一場火箭比賽,以取悅雨神,結束一段長期的干旱。這場比賽同時也是噯坎公主的招親比賽。很不幸,帕登國王在這次比賽中輸了,這樣,他和噯坎就無法在一起。在比賽中,一個名叫旁基(Phangkhi)的那迦(神話中的蛇神)王子也愛上了公主。為了贏得她的喜愛,他變成了一只帶著小鈴鐺的白色松鼠。噯坎叫宮廷中的獵人去射取松鼠,這樣她就能把它當做寵物,但它卻死了——根據(jù)傳說,這是他們前世壞姻緣的結果。旁基在遺言中,請求神靈讓王國中的每一個人都來分享他的肉——“可以裝滿八輛牛車并足夠所有的人來食用”——并且“誰吃了我的肉,將會像我一樣死去?!眹喛埠屯鯂锏娜硕挤窒砹怂墒蟮娜?,除了沒有丈夫在軍隊中服役的寡婦們。當那迦的國王蘇通(Suttho)知道他兒子的死訊后,他下令他的士兵們殺死每一個在高棉王國里吃了松鼠肉的人。帕登國王試圖拯救他的愛人噯坎公主,但蘇通抓住了她。在絕望中,帕登國王自殺并變成一個鬼魂國王,帶領著一支由靈魂組成的軍隊來反抗蘇通。史詩般的戰(zhàn)斗在因陀羅神(Indra)的干預下才停止了,他命令戰(zhàn)斗雙方等候佛陀的化身。[2]171

這個神話與前述泰國東北地區(qū)帕亮與瑯噯的神話基本情節(jié)相似,內容上融入了更多的佛教觀念,例如輪回與化身。部分內容雖與芒飛節(jié)起源貌似關系不大,但這個神話依然生動地解釋了老撾舉辦芒飛節(jié)的原因,也演繹了美好的人間愛情故事。該神話在老撾老族中流傳較廣。在泰國東北部最為大家熟知的青蛙神的故事,據(jù)說在老撾也有流傳,但筆者此次沒有成功搜集到相關材料。根據(jù)書面材料,該神話并沒有成為老撾芒飛節(jié)的有力闡釋,或者未受到足夠重視。在老撾首都萬象,芒飛節(jié)和佛教節(jié)日衛(wèi)塞節(jié)(Visakha Bucha Day)結合在了一起,并獲得了新的節(jié)日起源闡釋:“傳說一個悲傷的佛祖門徒,因為無法將自己的火炬觸碰到高聳的、為佛祖進行火葬的柴堆,于是他用力地將火炬投擲到柴堆的頂部,這就是今天芒飛節(jié)儀式的來由?!盵3]4這個解釋與接受佛教之前的老龍族民間信仰毫無關系,但充分顯示了佛教文化與老龍族自身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老撾,芒飛節(jié)及其神話展現(xiàn)出另外的特色。首先,芒飛節(jié)是老龍族部分族群的共同節(jié)日。節(jié)日上儀式盛行,活動較為古樸,被視為老撾一個重要的、廣泛的文化節(jié)日。但在慶祝芒飛節(jié)的這些民族中,相關神話的流傳情況各異,神話目前并沒有發(fā)揮更大的功效,如支撐芒飛節(jié)成為整個老龍族或者國家層面的族群節(jié)日。其次,芒飛節(jié)神話的存在增強了老龍族內部單一族群(如老族)的認同,對節(jié)日的來源進行了解釋。此類神話在老龍族不同族群中的存在與缺失,客觀上使他們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獨立性與延續(xù)性。雖然目前缺乏芒飛節(jié)神話在各族群里傳播的多方信息,但可以看出,老撾老龍族群依然保持了各自的芒飛節(jié)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的狀態(tài)。

三、越南京族神話——蛤蟆告老天

神話母題的流傳和重復是常見現(xiàn)象,在不同地域常常能發(fā)現(xiàn)相似的神話。除了泰國流傳的青蛙神的故事,越南亦有蛤蟆告老天[4]的神話,二者情節(jié)十分相似,但其中的神祇建立在了越南本土信仰的基礎上:

天庭中負責降雨的是雨神。雨神是一條龍,它可上天騰云駕霧,又可入水翻江倒海。雨神變化無窮,能變成一條小魚,也能變得身長數(shù)千丈。雨神降雨之前要先到凡間吸引江河湖海之水,然后升到空中,將腹中的水噴灑出來,變成雨水滋潤大地,養(yǎng)育萬物。然而雨神有時也由于偷懶給下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連續(xù)三年老天沒有下一滴雨。太陽和月亮姐妹每天不分晝夜地輪流烘烤著大地,草木枯萎,土地干裂,動物人類在酷熱中掙扎,死尸相枕,情況非常危急。

……

在這種情況下,動物們推選出蛤蟆做代表上天庭要求玉皇命令雨神馬上下雨。蛤蟆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任務,要求狐貍、熊和老虎和自己共同前往。故事在這里添加了“蛤蟆與老虎斗智”的情節(jié),為蛤蟆增添了智慧的光環(huán)。

蛤蟆帶領狐貍、熊和老虎來到天庭,見門外放著一面鼓。按照規(guī)定,告狀者見玉皇要先擊鼓。蛤蟆讓手下先到周圍樹叢中隱藏好,然后跳到鼓上咚咚地敲起來。玉皇聞聽鼓聲,派天神出來察看。天神來到大門,左看右看不見一個人影,半天才發(fā)現(xiàn)了蹲在鼓旁的蛤蟆。天神見擊鼓者是一只小小的蛤蟆,便用一種輕蔑的口氣問蛤蟆來天庭干什么。蛤蟆鼓起眼睛告訴天神要見玉皇,告老天的狀。天神感到很可笑,撇著嘴問蛤蟆告老天什么。蛤蟆不愿再和天神啰嗦,要求見了玉皇再說。

接下來,是民間故事中常見的“連環(huán)套”斗智斗勇的情節(jié),玉皇為了趕走蛤蟆,放出神雞,被狐貍吃掉;玉皇放出天狗,被熊拍死;玉皇派出天兵,被老虎咬死。

……

玉皇幾次遭到失敗,沒料到小小的蛤蟆這么難對付,于是由生氣轉為擔心,便讓天神出來請蛤蟆進宮,以禮相待。玉皇問道:

“小叔叔,前來有什么事呀?”

蛤蟆一下子跳到椅子上坐下來。它責備玉皇對下界漠不關心,把下界天旱的情況講述給玉皇聽,并要求玉皇立即降雨。

玉皇派人進行查詢,才知道雨神近來一直躺著睡大覺,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玉皇立即降旨,派雨神下凡到江河湖海中去吸水,然后降雨,拯救下界萬物生靈。

玉皇對蛤蟆說,以后,什么時候需要降雨就叫幾聲,玉皇聽到后馬上會派雨神降雨,不必再上天庭告狀了。由于蛤蟆斗勝了老天,受到玉皇的恩寵,所有的動物都對蛤蟆另眼相看,誰也不敢招惹它。

相較而言,越南的這個神話包涵了更多民間故事的母題,其神祇顯示出與泰國神話不同的文化底蘊,有玉皇、雨神、天神等不同角色。更重要的是,這個神話在越南被視為主體民族京族的神話。

2012年7月,當筆者在越南調查時,對翻譯農邱名(化名,女,26歲,儂族)進行了訪談。她講述了蛤蟆告老天神話的大概情節(jié),并肯定它是京族神話。如其所述,越南的學校課外讀物收錄了這一則神話,它和越南其他著名的神話,如貉龍君的故事、男神四象和女神女媧、山精和水精等構成了越南京族神話的自有體系。雖然很難確定這則神話是否來自京族民間,是否文化交流的產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則神話已然成為京族神話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為越南全國人民所共享。

越南境內亦生活著不少侗臺語族群,包括岱族(Tay)、儂族(Nung)、泰族(Thai白傣、黑傣)等。根據(jù)資料,岱族、儂族不過芒飛節(jié),其最大的民族節(jié)日是“三月三”與春節(jié)。泰族(白傣、黑傣)人民有求雨的習俗,但如今沒有放芒飛的習俗。少量的傣泐族群信仰佛教,過芒飛節(jié),但影響力小。在越南,蛤蟆告老天的神話和侗臺語民族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被視為一個來自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神話。其所構建的認同,帶有更多的主體民族和現(xiàn)代國家的色彩。該神話也沒有顯示出與節(jié)日、儀式的內在聯(lián)系,相較泰國而言,其傳播力度被大大削弱。

四、小 結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與祈雨節(jié)日“芒飛節(jié)”起源有關的青蛙神的故事、帕亮與瑯噯等神話及其異文,在泰國東北部、老撾、越南的流傳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在泰國東北地區(qū),神話的功能更為積極,對儀式和節(jié)日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增強了區(qū)域與族群的不同層次認同;在老撾,該神話異文雖有流傳,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國家的決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經濟實力等等,神話沒有被刻意傳播以增強各層次的認同感。但客觀上,神話的自為傳播狀態(tài)亦展示并增進了不同族群內部的自我認同。在越南,青蛙神的故事的異文——蛤蟆告老天成為京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筆者暫不討論芒飛節(jié)的來歷、神話的本源與族屬等問題,通過材料首先被觀察到的是,越南神話蛤蟆告老天脫離了儀式,成為主體民族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越南,缺乏語境的這則神話又以文本形式返回民間,構建了具有國家高度的、新的民族文化認同。

神話作為人類口頭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當代傳播與發(fā)展備受關注。通過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神話依然可以在現(xiàn)今社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促進多層次的認同塑造。神話與儀式節(jié)日、社會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并不因為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而必然失色,如何以此為切入口,保護各族群珍貴的口頭文化傳統(tǒng)與世代承襲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需要繼續(xù)深入的話題。

猜你喜歡
蛤蟆老撾族群
老撾肉牛輸華實現(xiàn)突破
朝發(fā)夕至 乘著火車去老撾
云南畫報(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24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躲貓貓
娃娃畫報(2016年6期)2016-07-29 19:27:16
捉蟲忙
绥宁县| 准格尔旗| 澄城县| 衡南县| 靖宇县| 镇赉县| 九龙县| 泰安市| 古交市| 毕节市| 翼城县| 绥宁县| 莎车县| 岑溪市| 金平| 灵寿县| 双鸭山市| 万盛区| 盈江县| 安康市| 岗巴县| 边坝县| 武隆县| 虞城县| 郁南县| 中山市| 浦东新区| 铁力市| 清流县| 古田县| 车致| 华蓥市| 介休市| 河池市| 河北区| 丹江口市| 林西县| 安义县| 沈丘县| 孟连|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