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響

2013-03-28 01:44:40陳信力關慶偉
江蘇林業(yè)科技 2013年6期
關鍵詞:側柏間伐人工林

邱 雷,陳信力,丁 輝,關慶偉

(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活體的總量[1-2],雖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僅占有機質很小一部分,但對管理措施的變化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可以作為土壤總有機質變化的早期預測指標[3-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是土壤碳素、氮素養(yǎng)分轉移和循環(huán)研究中的重要參數,可直觀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狀況。由于土壤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養(yǎng)分循環(huán)、有機質分解等諸多生態(tài)過程,是土壤中物質轉化和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驅動力,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變化也被認為是表征土壤活性碳庫和氮庫變化的指標之一[5-6]。

撫育間伐作為一種重要的森林經營技術,在森林經營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大量研究顯示,間伐能夠顯著改變林下的溫濕度、光照條件[7],并且提高林下生物多樣性[8],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等營養(yǎng)元素的質量分數[9-10]。近幾年來,國內外關于間伐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研究較多,囤興建等[11]認為不同間伐強度對土壤微生物氮(MBN)的含量有顯著影響,其含量隨季節(jié)變化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Beana[12]認為間伐明顯提升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并使土壤有機質大量減少;Thibodeau[13]研究表明,間伐使土壤腐質層中微生物氮(MBN)和有機質含量顯著增加等。但不同間伐強度對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影響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徐州側柏人工林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4種強度間伐下土壤中水溶性有機碳(W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氮(MBN)等指標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為實現側柏人工林的可持續(xù)經營和提高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qū)概況

徐州市位于江蘇省的西北部,地處北緯33°43'~34°58',東經116°22'~118°40',總面積11 258 km2。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溫度約14℃,年均降雨量800~900 mm,全年無霜期200~220 d。土壤以石灰?guī)r發(fā)育而成的淋溶褐土為主,土層薄,礫石含量高,呈中性—弱堿性。地帶性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山丘陵地主要以側柏人工林為主,主要樹種有側柏、小葉樸(Celtis bungeana)、麻櫟(Quercus acutissima)、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青桐(Firmiana simplex)、苦楝(Melia azedarach)、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女貞(Ligustrum lucidum)等,而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發(fā)育較差。

2 研究方法

2.1 樣地設置

2010年8月,在徐州市銅山區(qū)趙疃林場選擇50年生側柏人工林,共設置5塊固定樣地做間伐處理,每塊樣地面積25 m ×25 m,不同樣地間有5 m的隔離區(qū),按間伐株數所占比率不同,分為對照(CK,0%)、弱度間伐(LIT,20%)、輕中度間伐(MIT1,40%)、中度間伐(MIT2,60%)和強度間伐(HIT, 80%),詳見圖1。統(tǒng)計樣地內喬木(直徑>5 cm)的株數,為了保證調查的準確性,盡可能在樣地選擇時使坡位、坡向、海拔和土壤等條件保持一致,林分概況見表1。

圖1 樣地設置

表1 調查地側柏人工林林分概況

2.2 樣品處理

取樣時間為2012年9月,每種間伐處理樣地分上、中、下取樣,每個處理各重復3次。土壤采用剖面調查法,按0~10,10~20 cm機械分層取樣。5個樣地共采集30份土樣,每土樣采回后分成2份。一份鮮土去雜后,過2 mm的土篩進行水溶性有機碳(W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測定;另一份自然風干、去雜、過篩后進行土壤總有機碳(TOC)、全氮、氨氮、硝氮等其他指標的測定。

2.3 測定方法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質測定 pH采用KCl浸提pH電極測定法;土壤風干后過0.075 mm土篩,采用元素分析儀(Varia ElementⅢ,德國)測定全碳、全氮以及碳氮比;風干后土樣過1 mm篩,采用鉬藍比色法測定有效P;土壤過3~5 cm的篩,測定土壤的水分含量,同時做浸提,氨氮采用納氏試劑比色法,硝氮采用酚二磺酸比色法。

2.3.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測定 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測定,新鮮土壤5 g在氯仿熏蒸24 h后和未熏蒸樣品5 g采用0.5 mol/L K2SO4溶液(水∶土=5∶1)浸提,震蕩45 min后,于4 000 r/min下離心15 min,經0.45 μm濾膜過濾后,過TOCVCPN分析儀(島津,日本)直接測定[14]。

2.3.3 土壤水溶性有機碳測定 新鮮土壤樣品用去離子水(水∶土=5∶1)浸提,震蕩45 min后,于4 000 r/min下離心15 min,經0.45 μm濾膜過濾后,使用TOC-VCPN自動分析儀(島津,日本)進行分析[15]。

2.3.4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有機碳。

2.4 數據處理

運用Excel 2003對各樣品數據進行整理;使用SPSS中單因素分析結合LSD檢驗,分析不同間伐強度下,側柏人工林微生物量碳氮、土壤肥力及酶活性有無顯著性變化(P<0.05)及其相關性,多重比較采用Duncan法;用SigmaPlot 10.0進行制圖。

3 結果與分析

3.1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機質轉化和分解的動力,可反映土壤養(yǎng)分有效狀況和生物活性,常作為土壤對環(huán)境響應的指示指標[16-17]。不同間伐強度對側柏林表層土壤和亞表層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影響見圖2: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為242~889 mg/kg,相同間伐強度下,表層土(0~1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普遍都比亞表層(10~20 cm)含量高,說明存在隨著土層加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降低的規(guī)律。不同間伐強度下,表層土(0~1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變化趨勢,MIT1含量最高(889 mg/kg),依次為MIT1>LIT>HIT>MIT2>CK,經過間伐處理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得到了提升。方差分析顯示在MIT1處理下存在顯著差異(P<0.05)。亞表層(10~20 cm)中,MBC含量呈現先降低再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LIT和MIT2處理下出現顯著差異(P<0.05),分別為242,317 mg/kg。

3.2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氮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土壤有機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數量雖少,但卻影響著土壤中碳、氮養(yǎng)分循環(huán),對土壤養(yǎng)分的供給以及有機無機養(yǎng)分轉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7-19]。不同間伐強度對側柏林表層土壤和亞表層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影響見圖3:微生物氮含量為37~126 mg/kg,在相同間伐強度下,表層土(0~10 cm)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普遍都比亞表層(10~20 cm)含量高。在不同間伐強度下,表層土(0~10 cm)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表現為MIT2>MIT1>LIT>HIT>CK,分別提高了85.3%,61.8%,55.9%,22.5%,經過間伐處理,表層土中微生物生物量氮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各處理均與對照CK出現了顯著差異(P<0.05);亞表層(10~20 cm)中則呈現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MIT2含量最高(96 mg/kg),HIT最低(37 mg/kg),其中MIT1和HIT與對照CK出現了顯著差異(P<0.05)。

圖2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響

圖3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響

3.3 間伐對土壤總碳、氮等其他碳、氮含量變化影響

不同間伐強度對側柏林表層土壤和亞表層土壤的其他碳氮影響見表2:土壤總有機碳含量為12.3~38.7 g/kg。隨著間伐強度增加,總有機碳含量先減少再增加,其中MIT1處理下總有機碳含量表現出顯著差異(P<0.05)。在垂直剖面上,5種處理的側柏人工林的土壤總有機碳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這也符合總有機碳垂直分布的一般特征[20]。在土壤表層(0~10 cm),不同的間伐處理,氨氮、硝氮、水溶性有機碳、全氮的含量均出現顯著差異(P<0.05)。其中氨氮在LIT處理下達到峰值,然后隨著間伐強度增大含量降低;硝氮在MIT1處理下達到峰值,整體也是呈現隨強度增加,含量先增加后減少的規(guī)律。水溶性有機碳受間伐處理影響不大,含量在0.54~0.68 g/kg之間。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C/N上,間伐處理沒有讓其表現出顯著差異,整體維持在10左右。全氮含量在經過間伐處理后整體表現出下降的趨勢,應該與間伐造成土壤微生物活動強烈,土壤氮庫釋放有關。在土壤亞表層(10~20 cm),不同處理間,大多數指標變化差異不顯著,而且經過間伐處理后土壤中氨氮、硝氮、水溶性碳、全氮,總有機碳含量都呈現降低趨勢。

表2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總碳氮等的影響

3.4 間伐對土壤微生物熵的影響

研究認為,微生物熵能夠避免在使用絕對量或對不同有機碳含量的土壤進行比較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對于土壤質量的變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21]。圖4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在0.77%~2.63%之間。微生物熵整體先減小后增加再減少,表層土(0~10 cm)中最高出現在MIT2 (2.63%),最低出現在LIT(1.57%);亞表層土(10~20 cm)中最高出現在MIT1(1.39%),最低與表層一樣出現在LIT(0.77%)。同一間伐強度下,微生物熵亞表層依然比表層低;不同間伐強度之間,微生物熵差異不顯著(P<0.05)。圖5顯示,不同強度間伐下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總氮的比例在1.8%~4.16%,不同間伐強度下,均為表層土(0~10 cm)比亞表層土(10~2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總氮比例大,方差分析顯示,同一土層各間伐強度之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總氮比例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土層間該比例出現相似變化趨勢,都是先增加后降低。表層土(0~10 cm)最高比例出現在LIT(4.16%),最低為CK(2.58%);亞表層(10~20 cm)最高在MIT1(3.34%),最低出現在HIT(1.8%),在峰值出現上存在一定差異。

圖4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總有機碳比例的影響

圖5 間伐對側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總氮比例的影響

4 討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機碳中最活躍的生物活性組分,雖然所占比例較低,但對土壤有機碳的動態(tài)過程卻具有重要的影響[22]。本研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MIT1處出現顯著差異,且表層基本上比亞表層含量高,說明間伐明顯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這可能由于間伐改變了林地光照和通氣狀況,為微生物提供了一個更好分解有機質的微生物區(qū)系;另一方面土壤表層根系分布多,溫度適中,加速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凋落物和死根的分解,而亞表層的生存環(huán)境較差,微生物的活動較溫和,因此土壤亞表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比表層含量低,且變化沒有表層顯著。土壤活性有機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越高,說明土壤碳的活性越大,穩(wěn)定性越差[23]。本研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微生物熵),隨著間伐強度增加整體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規(guī)律。這說明不同的間伐強度下土壤碳庫的穩(wěn)定性發(fā)生著變化,穩(wěn)定性先增加后降低,選擇合適的間伐強度使土壤碳庫趨向穩(wěn)定是首要任務。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變化趨勢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相似,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波動較大;土壤微生物生物氮占總氮的比例總體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大,且變化趨勢也存在差異,說明土壤氮庫對間伐產生的效應更敏感。

對于土壤其他碳、氮含量的影響研究表明:土壤各碳、氮養(yǎng)分總體都呈現由表層向下遞減的趨勢,這是由于地表上的枯枝落葉和植物根系分解形成的有機質首先進入土壤表層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再又表層進入更深層土壤。隨著間伐強度的增加,土壤中氨氮、硝氮的含量先增加后減少,這和自崗栓等[24]對仁用杏園間伐后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結論一致。土壤總有機碳與總氮的表現很相似,都是隨間伐強度增加先減少后增加,這是由于間伐使林內溫度升高,加快了有機質的分解速度,因而引起了林內土壤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降低[25]。也有可能是測定時間太短,間伐的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土壤水溶性有機碳變化趨勢不是很明顯,表層平均含量為0.59 g/kg,亞表層平均含量為0.55 g/kg,說明土壤中水溶性有機碳含量不會隨間伐強度的增加而出現明顯波動,可能是由于水溶性有機碳在土壤中與其他形態(tài)的碳之間相互轉化,呈現一種動態(tài)平衡。這與謝濤等[26]對蘇北沿海不同林齡楊樹林土壤活性有機碳特征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

總之,間伐使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得到了提升,同時通過對微生物熵的分析發(fā)現,隨著間伐強度增加,土壤中活性碳的活性變大,土壤碳庫出現不穩(wěn)定現象;另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比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現出較大的變化與波動,說明土壤中活性氮活性變化更大,土壤氮庫對于間伐產生的效應更加敏感。因此,在側柏人工林生產經營管理當中,應注意采取合理的間伐強度、輪伐期來提高林地的光照和土壤溫度,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從而提高土壤有機物的含量,通過這些手段來增加土壤碳匯、氮匯及其穩(wěn)定性。

[1]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環(huán)境質量評價中的意義[J].土壤,1997,29(2):61-69.

[2]曹志平,胡 誠,葉鐘年,等.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對華北高產農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6,26(5): 1486-1493.

[3]Dalal R C,Henderson P A,Guasby J M.Organic matter and microbial biomass in a Vertisol after 20 years of zero-tillage[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1(23):435-441.

[4]Gregorich E G,Carter M R,Angers D A,et al.Towards a minimum data set to assess soil organic matter quality in agricultural soils[J].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4(74):376-385.

[5]Jiang P K,Xu Q F,Xu Z H,et al.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s within a Phyllostachys praecox stand under high rate fertilization and winter mulch in subtropical Chin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6(236):30-36.

[6]Jiang Y M,Chen C R,Liu Y Q,et al.Soil soluble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under mono-and mixed species forest ecosystems in subtropical China[J].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0(10):1070-1081.

[7]張鼎華,葉章發(fā),范必有,等.撫育間伐對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12(5):672-676.

[8]王祖華,李瑞霞,王曉杰,等.間伐對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樣性及生物量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0,19(12): 2778-2782.

[9]張鼎華,葉章發(fā),范必有,等.撫育間伐對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12(5):672-676.

[10]Reiji F,Ryunosuke T,Naoko T.Root development across a chronosequence in a Japanese cedar(Cryptomeria japonica D.Don) plantation[J].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7(4):96-102.

[11]囤興建,曲宏輝,田 野,等.間伐對長江灘地楊樹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素的影響[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7(4):45-50.

[12]Baena C W.Thinning and recovery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in two sites of a Mediterranean forest,in Cuenca Mountain(South-eastern of Spai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3,0378-1127

[13]Thibodeau L.Impact of precommercial thinning in balsam fir stands on soil nitrogen dynamics,microbial biomass,decomposition,and foliar nutr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0,30(2):229-238.

[14]陳 果,劉岳燕,姚槐應.一種測定淹水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方法:液氯熏蒸浸提法—水浴法[J].土壤學報,2006,43 (6):981-988

[15]劉 勝,丁九敏,徐涵湄,等.雪災對毛竹林土壤呼吸與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3):126-130.

[16]宋秋華,李鳳民,劉洪升,等.黃土區(qū)地膜覆蓋對麥田土壤微生物體碳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3,14(9):1 512-1 516.

[17]Patra D D,Bhandari S C,Misra A.Effect of plant residues on the size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soil incorporation of cowpea and wheat straw[J].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1992(38):1-6.

[18]Paul J W,Beauchamp E G.Soil microbial biomass C,N mineralization and N uptake by corn in dairy cattle slurry and urea-mended soils[J].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6(76):469-472.

[19]Abbasi M K,Shah Z,Adams W A.Minera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potentials of grassland soils at shallow depth dur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J].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1 (164):497-502.

[20]Jobb gy E G,Jackson R B.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relation to climate and vegetation[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0(10):432-436.

[21]Ren T Z,Grego S.Soil bioindicator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0,33(1):68-75.

[22]Arrouays D,Pelissier P.Modeling carbon storage profiles in temperate forest humic loamy soils of France[J].Soil Science,1994 (157):185-192.

[23]雷丕鋒,項文化,田大倫,等.樟樹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貯量與分布研究[J].生態(tài)學雜志,2004,23(4):25-30.

[24]白崗栓,杜社妮,耿桂俊,等.問伐對仁用杏園土壤理化性質及生長結果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9,23(5):209-214.

[25]胡建偉,朱成秋.撫育間伐對森林環(huán)境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9,27(3):65-67.

[26]謝 濤,王明慧,鄭阿寶,等.蘇北沿海不同林齡楊樹林土壤活性有機碳特征[J].生態(tài)學雜志,2012,31(1):51-58.

猜你喜歡
側柏間伐人工林
側柏盆景欣賞
花卉(2024年1期)2024-01-16 11:33:50
側柏古樹組織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
側柏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新農民(2022年22期)2022-11-07 23:38:06
梨園間伐改形技術探索與建議
河北果樹(2021年4期)2021-12-02 01:14:56
伏羲廟,側柏
不同間伐強度對香椿中齡林生長和干形的影響
森林撫育間伐技術的應用
——以杉木撫育間伐為例
綠色科技(2020年21期)2021-01-08 06:11:54
間伐強度對杉木中齡林生長和結構的影響
我國人工林生態(tài)輪伐期探討
現代園藝(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08
人工林生產力提升對策探析
現代園藝(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24
祁连县| 凤阳县| 牟定县| 博乐市| 苏尼特右旗| 玉溪市| 东乡县| 饶河县| 石阡县| 兴隆县| 瑞金市| 林周县| 壶关县| 昭觉县| 馆陶县| 丹阳市| 嵊泗县| 新丰县| 荣昌县| 札达县| 乌鲁木齐县| 新河县| 盈江县| 寿宁县| 新宾| 桑日县| 嘉义县| 贡觉县| 大理市| 新兴县| 双牌县| 汤原县| 健康| 阿坝县| 徐水县| 宣城市| 渝中区| 峨山| 高雄市| 云龙县| 沾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