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蓮
2012年高考前夕,湖北孝感一中的“高考吊瓶班”,經由本班一女生的微博——微博圖片顯示,燈火通明的教室中,學生邊打吊瓶邊備戰(zhàn)功課,進入公眾視野。校方作出的回應稱:吊瓶中輸送的為補充能量的氨基酸,這是遵循國家規(guī)定——每年給高考學生10元氨基酸的補貼。
這種行為被局外人不斷否定:專家稱打氨基酸不如每天吃兩個雞蛋。更多人則聚焦于嘲諷高考制度,哀嘆時下中國學子通往大學的艱難征途——古有“頭懸梁、錐刺股讀書”,今有“氨基酸、吊瓶班趕考”。
吊瓶班在各種評頭論足中,收獲了一個遺憾的結局——全班五十人,無一人上一本線。校方回應稱:我們正在反思。
事實上,畢業(yè)生打吊瓶在孝感并不罕見,更有甚者會定期做高壓氧治療,為了推遲經期不少女生選擇服用避孕藥,絕大多數家長不僅默許上述行為,還會將心思花在各類補藥上。
略顯荒謬的吊瓶班只是高考這張大網的一角,高考改變命運這一神話被賦予了太多意義,于個體來說,各種高考悲劇幾乎從未間斷:因堵車遲到而不能進入考場的學生,家長給監(jiān)考老師下跪;因考試成績失誤而自殺的學生……獲得圓滿結局的高考學子們則上演著不同版本的喜劇:今年夏天,湖北省來鳳縣高考狀元胸配大紅花游街慶祝;每到放榜日,報紙頭條幾乎全被高考狀元們“霸占”……
高考催生的社會萬象每年都發(fā)生著變化,每一個被查處的高考“移民”,背后都是一個學子斷送前程的傷感故事,而高考戶籍制度的舉步維艱中,亦無不彰顯著人們的憤怒與對公平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