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來年,有關中國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報道時見報刊、網(wǎng)絡,成為大眾關注的一個熱點。比如幾年前,有“李敖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炒作,緊緊跟進的是媒體報道王蒙、莫言等作家獲提名的消息,更有甚者,幾個美國華人為了出書的銷路,居然說一部名叫《方老殼傳奇》的小說也被提名了。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fā),評選獲獎人的工作是在頒獎的上一個年度9月份開始的,先由頒獎單位給那些有能力按照諾貝爾獎章程提出候選人的機構發(fā)出請柬。而依據(jù)規(guī)定,具有提名資格的單位和人是世界各國與瑞典文學院相類似的機構、大學歷史語言文學教授和曾經(jīng)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拒絕個人自己推薦,從這些規(guī)定看,具有推薦資格的人還是比較廣泛的。候選人提名必須在決定獎項那一年的1月31日前以書面形式通知瑞典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從每年2月1日起,諾貝爾文學獎評定委員會依據(jù)提名開始評選工作。一般來說,每年有大約150—200名推薦候選人,除去以前重復推薦的作家,新進入的作家并不是很多,這樣評選委員會就在這個基礎上,開始逐步評議和淘汰,需要說明的是,每一個階段的評議和表決都是秘密進行的。而且整個評選和表決的材料是嚴格保密的,一直要保密50年。到了9—10月初,委員會將推薦書提交有關頒獎機構;頒獎單位必須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決定。委員會的推薦一般會受到文學院重視的。依據(jù)規(guī)定,候選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如果正式評選出來時,獲獎者還活著,但到頒獎時去世了,那么獎項依然有效,如1931年獲獎的瑞典詩人卡爾弗爾特在頒獎的時候已經(jīng)去世了,但并不影響他獲獎。獎一經(jīng)評定,即便有強烈的反對意見也不能予以推翻。這也就是為什么每年輿論對諾貝爾文學獎說三道四,但瑞典文學院依然堅持自己的評選標準而不動搖的重要原因。對于某一候選人的官方支持,無論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與評獎無關,因為頒獎機構堅持文學獎與行政權力和國家無關。
從諾貝爾文學獎的遴選程序看,提名的機構和具有提名資格的人是比較廣泛的,因此獲得提名并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從提名到獲諾貝爾文學獎之間有漫長的路要走,以君特·格拉斯為例,他幾乎和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里?!げ疇柾@提名,卻直到1999年才折桂,這還算運氣好,有的作家被提名幾十年,到死未能獲獎。因此媒體炒“提名”,我們姑妄聽之,不必當真。
不過關于老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傳言卻不斷被重復,有必要認真甄別一下。
2000年8月9日《中華讀書報》頭版刊登舒乙談老舍曾獲196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言論,這些言論一直被研究老舍和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作為學術資料引用,流傳至今。所以我在這里談談自己的想法,舒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知名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專家,而且還是老舍先生的兒子,如果在私下里說說,大家也就聽聽而已,但他先在現(xiàn)代文學館的講座上說,后又與記者說。論斷令人費解,“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都提到過這件事情(指獲獎),從口頭上說應該是確證了,問題只是缺少相關的材料。”如果僅憑說的人多,沒有過硬的材料支撐,就認定是事實,就能確證,那太荒謬了,也太輕率了些,那么,關于老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是怎樣傳出的呢?是否令人信服呢?
1994年,《炎黃春秋》第9期上,刊有的一篇短文,題目就叫《老舍為何沒領到諾貝爾文學獎?》,署名舒文,短文說:
到1992年為止,巴金等中國作家甚至包括魯迅,都未打入前5名,唯獨一名中國作家例外,他就是老舍先生,早在四、五十年代,美國人就議論過,諾貝爾文學獎該考慮到中國人吧,然而當時中國人并未入選。
到了1966年,過去要挑一個中國作家的話題被重新提起,瑞典文學院組織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要看作品,可委員中沒有一個懂中文,只能從英文或瑞典文中挑選中國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作品文化革命后才譯成英文介紹出去,只有老舍先生的著作早已在西方流傳,其中有瑞典文版的。
搬來一讀,眾評委頓感這位名叫老舍的中國作家身手不凡。尤其他的《貓城記》寓言化的描寫了人際關系的復雜,嘲諷人類中性惡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國界的世界性。
這時老舍先生并不知道諾貝爾文學獎拍板定了他,他決然選擇了西去的道路。
文章說老舍獲得了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因為他已去世,瑞典文學院才將文學獎授予了排名第二的川端康成。不管作者的主觀意圖如何,這篇文章的知識性錯誤隨處可見,比如說魯迅未打入前5名,就是想當然,因為1927年,瑞典探測學家、歷史學家斯文·海定打算推薦魯迅,被魯迅婉拒,也就是說,魯迅根本沒有參與角逐,何有“打入”之說。又比如,說四、五十年代中國人當時并未入選也與史實不符。1944年,賽珍珠就曾推薦過林語堂。更不可信的是,按文中的說法,1966年瑞典文學院就考慮了老舍,因為老舍死亡而取消。怎么與1968年的川端康成扯到了一起呢?即便這一切是真實的,也與諾貝爾文學獎的運作程序不符,因為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注意:諾貝爾文學獎不是美國人能選定的)每年2月份起,對被推薦的作家進行遴選、淘汰,要到9月份才能確定3—5人的小名單,交由院士表決,老舍先生1966年8月24日非正常死亡,即使這個時候他還活著,瑞典文學院也不會“拍板定了他”,投票還沒開始呀。再說按照慣例,瑞典文學院在撰寫入圍作家的研究報告時,要弄清楚該作家的情況,即便因為中國當時的國情特殊,也不至于兩年以后才弄清楚事實真相。還有,瑞典文學院每年的評選過程嚴格保密,保密期為50年。一些院士盡管偶有說露嘴的時候,但涉及到核心機密即便是敏銳的新聞界,也束手無策,這篇文章不知道是從何處弄到屬于最高的機密。
據(jù)筆者所知,這是最早提到老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章。因為論述的漏洞百出,記得當時有人提出質疑,現(xiàn)在舒乙先生所采信的觀點與《炎黃春秋》上舒文的觀點相同,只是引證了消息的來源:
“6日(指2000年8月6日——引者)記者就此事采訪了舒乙先生,他再次肯定了老舍先生獲諾貝爾獎的說法。他確證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體年份待查),日本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曾專程到中國向老舍家屬透露這一情況。舒先生后來幾次請?zhí)倬壬峁娌牧?,也托一些日本的同行查找相關的材料,遺憾的是,由于不是專人負責,一直沒有獲得證據(jù)?!?/p>
我以為這仍難以令人信服。據(jù)舒乙先生說,有關老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料在日本,這是站不住腳的,既然評獎的資料要保密50年,不可能獨獨對日本解密,有關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詳細情況要到2018年才能知曉,現(xiàn)在即便派人去瑞典調查,肯定無功而返。更何況是與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不搭界的日本呢!另外,作為一位日本學者專程來告訴老舍獲獎內幕,卻沒有材料佐證,這不符合日本學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它只能反證在日本這一消息仍屬傳聞。
新近看到了一些資料,表明幾年前,我對這個問題判斷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老舍研究專家,叫傅光明,在《長江學術》上專門就老舍和諾貝爾文學獎問題找到了日本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并把舒乙所說的似是而非的話給澄清了。這段資料非常寶貴,我引用到此,請讀者評判,也對傅光明先生的嚴謹認真的求學態(tài)度表示敬佩:
我專門發(fā)電子郵件,請日本友人岡田祥子女士向舒乙在“口述”中提到的藤井榮三郎求證。很快,2005年5月29日,藤井先生給岡田女士寫了回信。熱心腸的岡田女士收到信以后,便用國際特快郵寄給我。我又請同事李家平先生將此日文信翻譯成中文,終于見到了這位極其重要的“口述者”的“證詞”。為保持信的原貌,特摘引如下:
岡田祥子先生關于您所詢問的事情,我向您說說我的記憶,要把事情的時間性搞清楚,還得參照我的經(jīng)歷來講。
從《日本文藝雜志》上見到原本考慮授予老舍的諾貝爾文學獎可惜又失去的消息,并把這些告訴舒乙先生和老舍夫人的,確實是我。當時他們聽了也感到吃驚,我想這些您也許不清楚??墒牵瑫r間上并非“1978年或79年”,而是1981年 4月。清楚地記得那是我第一次訪問北京的時候。拜訪舒家,是在滯留北京的那幾日,……在同(舒乙、胡絜青)兩位暢談中,我記得向他們說起:“日本文藝雜志載,日本國際筆會的一位作家談到,川端康成獲獎后,他從瑞典大使館的朋友的電話里得知,原本獲獎者是考慮到老舍先生的,可是因為文革,對中國的印象很差,加之老舍本人已經(jīng)去世,于是該獎授予了川端。這個筆會的人說,川端先生是非常杰出的作家,但作為人道主義的受獎者來說,還是老舍先生更為合適?!辈挥浀梦蚁蚴嬉蚁壬f過(諾獎)篩選獲獎者的經(jīng)過,因為那雜志的文章上,在“秘密投票”方面,有沒有記述方面的詳細說明,我全然沒有印象。
在當時的幾種雜志里,我只選刊登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買來看。主要是《文學界》、《新潮》、《群像》、《文藝春秋》四種。在我的記憶里,《文學界》曾把幾個人的隨筆、回憶性短文集中發(fā)表在一個類似輕松沙龍的欄目里邊。記得執(zhí)筆者中有崛田善衛(wèi),也許還有其他人??傊耶敃r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記錄,便將這本雜志藏入書齋。這篇文章刊于哪年哪個月號,此外,雜志是否真的是如我所記憶的《文學界》,已不是很清楚了。當時我手頭有事,且認為什么時候要看,隨時找出來就可以了,于是一直沒有再找。但文章刊登的時間可以確定,記得這篇文章,是刊登在雜志的11月號或12月號,也許還要再稍晚一點。總之沒有把雜志名稱、刊行月號和作者名字記錄下來,是個大失誤。在1981年和舒乙先生、胡絜青先生會面數(shù)年后,忽然舒乙先生向我打聽雜志名和作者名。本當把雜志郵寄過去,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了。那時我的書齋曾做過一次大掃除,清理過一些沒用的雜志,也許當時就把那本雜志錯誤地歸入無用的書籍和雜志當中了。但是,不管怎樣,關于老舍和諾貝爾獎的文章曾刊載于《文藝雜志》上,這件事情是不會錯的。說實在的,收到舒乙先生的信,我連忙跑到中之島圖書館,查找川端先生獲獎后一年以內出版的雜志,在《文學界》等雜志的目錄中,尋找可能的文藝消息、短篇隨筆,可是我無法確認是哪個人。以上,只能向您做一些不是很確切的答復,實在是抱歉?!ā吨袊骷业闹Z貝爾文學獎情結》傅光明《長江學術》08第1期)
看樣子,這個關于從日本傳來的老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也是人們口頭相傳的議論而已,因為投票是秘密的,瑞典大使館的朋友怎么會知道這么詳細呢?我推測,日本研究老舍的專家或者喜歡老舍的作家,把川端康成和老舍比較,認為從人道主題的角度看,老舍是更符合理想主義和最出色的標準的,僅此而已。
那么,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情況怎么樣呢?1958年,美國作家賽珍珠提名日本現(xiàn)代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為候選人,以后這位作家多次被西方文藝界提名,不幸的是,他于1965年去世。60年代初,日本文藝家協(xié)會推薦了詩人西脅順三郎,日本筆會則推薦了小說家和戲劇家山島由紀夫。川端康成最早為瑞典文學院所注意是在1961年,這一年他們指派一位名叫瓦倫德的年輕評論家寫了一篇研究報告,此后又有幾位作家寫了關于他的研究報告,可見川端康成早就進入了評委們的視野。1968年,參與諾貝爾文學獎角逐的有幾位頗有競爭力,與川端康成比肩的是愛爾蘭杰出戲劇作家貝克特,他于1969年獲獎。
從種種跡象看,老舍獲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傳聞,之所以還有人樂于傳涌,是因為它滿足了一部分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渴慕心理。這也是當代中國文壇浮躁的一種表現(xiàn)罷了。
(選自《擎著光明的火炬》/陳春生 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