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尼亞孜·沙吾提 龍海英 魯 娜 李雪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烏魯木齊830011)
會議信息與會議概述
第8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順利召開*
吐尼亞孜·沙吾提 龍海英 魯 娜 李雪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烏魯木齊830011)
根據中國地震局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科學教育部簽訂的有關地震研究合作協(xié)議,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科學教育部地震研究所簽訂的一系列科技合作協(xié)議,第八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3年9月24日至25日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召開。此次研討會是自1992年以來,中方與哈方共同舉辦的第八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它對于深入探討天山地震活動規(guī)律,推進中國和中亞各國的地震科學研究發(fā)展,加強相互間國際地震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和推動中亞各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受中國地震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的委托,承辦組織此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以及中亞各國地震科學工作者的積極參與下,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大會共收到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6國地震專家的論文摘要210篇,經第八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組委會專家審查,錄用176篇。會議分大會報告、分組報告和展板3種形式進行了學術交流。其中有70多位代表分別在大會或小組會議宣講了論文報告,20多位專家用展板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研討會的籌備和召開,始終受到各國政府和地震科學家的重視。來自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中國5個國家1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經過9月24-25日兩天的緊張學術交流,25日下午第八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落下帷幕。
大會專題報告中,4位來自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科學家向大會介紹了他們近年來的研究工作。首先,第一個是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所長任金衛(wèi)研究員作了題為“青藏高原巴彥喀喇塊體的構造變形及大震孕育發(fā)生”的報告,第二個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科教部地震研究所所長阿巴卡諾夫作了題為“哈薩克斯坦地震研究的現狀及前景”的報告,第三個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寶善研究員作了題為“利用大容量氣槍監(jiān)測北天山地殼介質變化”的報告,最后是哈薩克斯坦科學院院士庫爾斯科耶夫作了題為“震源區(qū)形成的概念基礎與其形成機制”的報告,這些報告給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組會議中,地震預測和地震學研究組的各國專家們介紹了近年來用各種地震預報方法進行天山地區(qū)長中短期地震預報的實踐;地震構造環(huán)境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組的各國專家們介紹了近年來他們在天山地區(qū)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取得的關于天山地區(qū)巖石圈模型和地殼深部構造活動特征等地學基礎研究新成果;地震觀測及觀測資料數據處理技術組的各國專家們展示了中亞各國近年來在地震觀測和地球物理觀測臺網的發(fā)展和觀測數據分析運用的結果;地殼形變觀測與研究組的各國專家們介紹了他們在中亞天山現代地殼形變和變形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工程地震學研究與應用組的專家們介紹了他們?yōu)樯鐣l(fā)展、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基礎服務的應用研究進展等等。兩天的學術交流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各國代表都覺得還未盡興,多數會議代表在會后均留下了電子郵箱,以便于會后繼續(xù)進一步學術交流。
各國專家學者通過學術報告,交流了近幾年來在地震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思路、新技術和新方法。在各國專家的積極努力下,會議獲得了積極的、建設性的進展。
(1)第八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提高中國、哈薩克斯坦和中亞各國地震科研水平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會議為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交流和展示各自科研成果的機會,會議提出了許多新思路和新觀點,等等。
(2)通過會議交流,各國專家更加感到地震是沒有國界的,地震科學研究也是不分國界的。大家提出應建立一個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qū)地震及地球動力學的統(tǒng)一觀測體系的意向,并希望通過該觀測體系發(fā)展和提高各國地震監(jiān)測能力,營造共享統(tǒng)一的天山地震資料交換氛圍。
(3)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新疆建設的北天山呼圖壁主動震源試驗場對于天山地區(qū)地震預測和基礎科學研究是有重要科學意義的,是國際上先進的地震波探測技術的應用。
與會專家還認為,如果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也建設一個這樣的試驗場,聯合探測研究中亞地區(qū)的地下介質結構及其變化圖像,深入開展強震預測和地震科學研究,必將產出有重要價值的科學成果。
(4)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與吉爾吉斯共和國地震研究所中斷了多年的合作關系,在這屆天山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又提出將重新建立交流和合作關系。
(5)此次會議的另一個亮點,一大批致力于地震科學研究的年輕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嶄露頭角。他們?yōu)槲覀冋故玖说卣鹂茖W研究欣欣向榮的美好未來。
(作者電子信箱,龍海英:xjdzjkjcg@163.com)
P315;
D;
10.3969/j.issn.0235-4975.2013.12.007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