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制作“充電水杯”時,張迪暢沒想到能在全國比賽中獲獎。他是合肥市第45中學的學生,從小學起就參加了許多科技創(chuàng)新比賽。
一次,他聽到新聞里有關(guān)驢友在戶外探險時迷路,因手機沒電而無法求助的報道,想到和爸爸、媽媽一起出行時,也不止一次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于是,張迪暢有了一個新主意:多數(shù)人都有個習慣,到哪里都會帶著水杯,是否可以做一個能給手機充電的水杯?
做科研工作的爸爸聽了他的主意,十分支持,父子倆一有空就湊在一起討論。爸爸為他詳細介紹了熱電轉(zhuǎn)換的原理,在爸爸的引導下,張迪暢自己動手開始研發(fā)。
答辯是比賽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張迪暢有自己的應對技巧?!霸诿鎸<彝蝗惶岢龅膯栴}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晰、不慌亂、咬字準確而又直擊要害是選手之間出現(xiàn)差距的原因。應變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最終,張迪暢獲得了二等獎以及先導科技創(chuàng)新獎,他很滿意。
取得這樣的成績,爸爸也為兒子感到驕傲,“以前,他是個不善言辭的孩子,經(jīng)過比賽中的答辯以及和老師、學者的接觸,包括為同學們講解,與媒體的交流,他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了不少,性格也開朗自信了很多。他說自己的理想是‘要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我相信通過這次的經(jīng)歷,他感受到了榮譽感,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格?!?/p>
爸爸的車里放著一個奧斯卡小金人,底座上寫著:Best Son(最棒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