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軍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談對外漢語“文化詞匯”的類聚性及教學策略①
王衍軍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對外漢語;文化詞匯;類聚性;詞匯教學
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存在著大量的文化詞匯,這些文化詞匯的背后隱含著漢民族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背景,這種隱蔽的文化義給留學生在理解和使用上都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對外漢語本科三、四年級的課程體系中應增加一門“文化詞匯”課,以加強文化詞匯的教學。在教學上,應結合漢民族文化背景,以類統(tǒng)攝,根據(jù)語義場理論,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注重實踐性,提高留學生實際應用漢語的能力。
由于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文化詞匯,這些詞匯中國人往往習焉不察,但是外國留學生在學習和使用它們時,往往不理解,甚至經(jīng)常出現(xiàn)交際偏誤。比如漢語中的顏色詞就深深植入了漢民族文化的因素,像“掃黃”掃的已不是“黃色”,而是“色情、淫亂”;“紅眼病”、“綠帽子”、“背黑鍋”也不僅僅是詞匯色彩義的不同,更多是字面義之后的文化背景義的差別。在文化詞匯的界定上,楊德峰(1999)就強調(diào)這種文化背景義的影響和聯(lián)系,指出:“所謂文化詞匯,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詞語,或與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的詞語?!倍〉厦桑?006)則認為:“所謂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焙畏f(2004)對文化詞匯所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則又作了具體的分類,進一步指出:“漢語詞匯中,從某一個或幾個層面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心理態(tài)勢等方面的詞匯就是文化詞匯。”李大農(nóng)(2000)則又具體界定了文化詞匯的范圍,認為:“‘專有名詞’和‘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統(tǒng)稱為‘文化詞’,它們既包括反映漢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內(nèi)容的詞語,也包括含有比喻義、象征義、褒貶義及語體色彩的詞語。”
上面幾種定義或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解釋文化詞匯的產(chǎn)生,或從語義學的視角強調(diào)文化詞匯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綜合以上說法,我們認為文化詞匯是“一種語言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典故詞、成語、諺語、俗語、歇后語均屬于文化詞匯,比如漢語中的“弄璋、弄瓦、桑梓、牛郎織女、身在曹營心在漢、何家姑娘嫁給鄭家——鄭何氏(正合適)”等。這些詞語的語義與其字面義相距甚遠,隱藏著濃郁的漢民族文化內(nèi)涵,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
在當前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體系中,已開設有中國文化課和漢語詞匯課,為什么還要開設文化詞匯課呢?結合教學實踐,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此加以闡釋:
2.1 漢語文化詞匯是語言教學和文化滲透的突破口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美國已故語言學家薩皮爾(Edward Sapir)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睗h語文化詞匯的背后隱含著漢民族的精神,與漢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背景、習俗民情、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緊密相關。例如,有些文化詞匯是漢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龍、鳳、龜”等;有些則是間接反映,如漢語中的“紅、白、黃、黑”等顏色詞;有些則和漢文化存在著淵源關系,比如來自文化典籍和宗教方面的詞語等等。因此,漢語文化詞匯有著鮮明的類聚性,它不僅隱含著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反映了中國人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以漢語文化詞匯的教學為突破口,可以巧妙地將語言教學和漢文化的滲透結合起來,利用文化詞匯的類聚特性,在短時間內(nèi)豐富和擴大留學生的詞匯量。同時在文化詞匯的講解中,更容易引入漢文化,從文化詞匯的語源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從親屬稱謂看漢文化的婚姻制度、宗法制度,從借詞看文化的接觸和融合等等。這些有趣的文化命題以文化詞匯的視角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慢慢導入,相比形而上的文化說教來說,更容易激發(fā)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漢語文化詞匯是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
詞義受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規(guī)約,離開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去探討詞義是不恰當?shù)?。比如漢語中有俗語詞“戴綠帽子”,巧合的是在英語中也有俗語“wear green bonnet”(戴綠帽子),但漢語俗語“戴綠帽子”專用來形容“妻子與別人有染的丈夫的處境”。這一語義源于元明時期娼家男子戴綠頭巾的規(guī)定。而英語俗語“wear green bonnet”意思是“to go bankrupt”(破產(chǎn))。這一語義源于古代法國的一個慣例:任何一個破產(chǎn)的人都必須戴上一頂綠帽子以提醒與之有生意往來的人。可見,兩條俗語各自源于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要向留學生講清楚其內(nèi)在含義必須結合文化因素進行講解,避免產(chǎn)生文化偏誤。
此外,一些詞語字面上并不具備文化義,像“七十三”、“八十四”等在詞匯層面上僅有單純概念義,但在語用中結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則引申出文化伴隨義,表現(xiàn)出語義附加現(xiàn)象。如姜德梧主編的《高級漢語教程》(修訂版)第二冊第3課《團圓年》中有這樣一段話:
老年人愛傷感,竟然像孩子似的哭泣起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自己去;過了節(jié),我八十四了,再見不著重孫子了!”
“爺爺,你老人家硬朗著呢!能活一百歲!”
“我過不去這個‘坎兒’了!”
這里的“七十三、八十四”并不是兩個簡單的數(shù)字,而是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坎兒”,有的地方甚至稱為“殉頭年”。據(jù)說這是源于至圣先師孔子在七十三歲時去世,亞圣孟子在八十四歲時去世,而一般人的壽命是不應該超過圣人的,所以即使閻王不叫,自己也要去閻王爺處報到。如果留學生不了解這一文化背景的話,根本無從理解此處語句的真實含義。
而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外國學習者的漢語運用能力主要是從他們能否準確使用地道的漢語文化詞匯反映出來的。比如,2013年第6屆“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30進6的復活賽中,有這樣一道題考外國留學生:
題干:請將諺語補充完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__。
A.工作B.新郎C.狀元D.狀況
盡管那個外國留學生漢語水平比較高,當場比賽不僅進入了前六名,最后還進入了三強,但他在做這道題時猶豫了半天,最后選擇了“新郎”,可見,漢語文化詞匯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
2.3 中國文化課和漢語詞匯課的側重點和不足
在當前對外漢語教學課程體系中,已開設有中國文化課和漢語詞匯課,但文化課程注重歷史文化知識、民俗文化和人文地理的講授,如韓鑒堂編著的《中國文化》,該書系目前較為通用的“知識文化范疇的教材,以掌握中國文化知識為主要教學目的”(見該書《說明》),全書共設31課,主要有中國地理、中國龍、傳統(tǒng)節(jié)日、四大發(fā)明、古代歷法等29個文化專題。而漢語詞匯課程更注重構詞法、詞義猜測、同義詞、反義詞及詞義的演變等內(nèi)容,如萬藝玲編著的《漢語詞匯教程》,該書系目前較為通用的留學生漢語詞匯教材,“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詞語之間的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的分析,讓學生盡快了解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全貌,掌握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特點和有關詞形、詞義、詞與詞的關系、詞匯與文化等基礎理論知識”(見該書《前言》)。在內(nèi)容編排上,盡管兩書都注意到了詞匯與文化的關系,如韓書中提到中國的姓氏、名字、龍的成語、古代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萬書中提及熟語、詞匯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差異,但由于其本身側重點的局限,對于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詞匯均未能系統(tǒng)講授,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中需開設一門新的“漢語文化詞匯”課程,以凸顯詞語的文化標記。
詞義的聚合組合、派生引申均有著鮮明的文化標記,在同義、反義、上下位等語義聚合中,在詞義的派生發(fā)展中,文化因素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形成詞義的文化譜系。而“在對文化的觀察中,人們發(fā)現(xiàn)文化其實是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因此,通常把文化劃分為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文化都會在語言中反映出來”。(蘇新春,2006:51)參照文化層次理論,為便于留學生學習,根據(jù)詞語的文化特性和文化附加義,我們把漢語文化詞匯分為物質(zhì)生產(chǎn)文化類、制度行為文化類、心理精神文化類三個大類,每個大類之下又分為若干小類,共有11個小類:
3.1 物質(zhì)生產(chǎn)文化類詞匯
“物質(zhì)生產(chǎn)文化是人針對自然界而創(chuàng)造的,是經(jīng)過改造了的自然存在物,包括由勞動者、生產(chǎn)資料和生產(chǎn)對象所構成的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成果?!保ê卧撇?、彭亞靜,2000:11)具體的物質(zhì)形式中,凝聚著人們的認識,包括審美觀念、價值判斷、使用功能、材料來源、產(chǎn)生方式等。漢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為滿足生產(chǎn)、生活所需所創(chuàng)造的種種產(chǎn)品、結果或遺跡,如建筑、服飾、飲食、器物、用具等都屬于物質(zhì)生產(chǎn)文化的范疇。具體來看,我們將漢語中屬于物質(zhì)生產(chǎn)文化范疇的文化詞匯又細分為以下五個小類:
(1)環(huán)境地理類:梅雨,三伏,三九,長城,西風,東風,數(shù)九隆冬,涇渭分明,無底洞,里程碑,不到黃河心不死,有眼不識泰山,井水不犯河水,無風不起浪……
(2)農(nóng)耕文化類:梯田,節(jié)氣,三夏,解甲歸田,刀耕火種,魚米之鄉(xiāng),滄海桑田,針尖對麥芒,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谷雨前后、種瓜種豆……
(3)服飾文化類:五服,破鞋,穿小鞋,扣帽子,綠帽子,虎頭鞋,虎頭帽,龍袍,烏紗帽,紅頂戴,穿新鞋、走老路,借來的衣裳不合體,兩人合穿一條褲子……
(4)飲食文化類:炒魷魚,炒冷飯,夾生飯,一鍋粥,吃小灶,大鍋飯,醋壇子,鐵飯碗,連鍋端,揭不開鍋,敬酒不吃吃罰酒,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5)起居行運類:挖墻腳,四合院,死胡同,頂梁柱,挖東墻補西墻,上梁不正下梁歪,騎驢不知趕腳的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
3.2 制度行為文化類詞匯
“制度行為文化是針對社會而言的,是指人們在物質(zhì)生產(chǎn)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生產(chǎn)關系)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種種社會制度、組織行為和行為規(guī)范,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道德、法律等。而文化的行為層面是指人們在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式,如禮儀、風俗等?!保ㄌK新春,2006:54)具體來看,漢民族在生產(chǎn)生活中所建立起來的種種制度、風俗、行為模式、社會規(guī)約以及相關的理論體系均屬于制度行為文化的范疇,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宗族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每個人均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在逐步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中,實行各種社會分工,扮演各自的社會角色,建立起一整套具有規(guī)范性、強制性的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文化慣例和為群體認同的行為模式——禮俗、制度和規(guī)約,而且在社會生活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嚴格遵守這些社會文化慣例。據(jù)此,我們將漢語中屬于制度行為文化范疇的文化詞匯又分成以下三個小類:
(1)人生禮俗類:記錄和反映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習俗,與人們的生活直接相關,特別是直接記錄和體現(xiàn)了遠古先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狀況。比如“葬”,《說文解字》曰:“葬,臧也。從死在艸中,一其中,所以薦之?!兑住吩唬汗胖嵴?,厚衣之以薪?!薄瓣啊奔唇裉熘安亍弊?,對于“厚衣之以薪”,段玉裁注:“從死在艸中之意也,上古厚衣以薪,故其字上下皆艸。”相對于后來的土葬、火葬、水葬等,古代先人的這種喪葬形式可謂是“草葬”。可見,漢語中此類文化詞匯直接記錄了人們的生活,反映了人生各個階段的重要事件。又比如:“洗三、過滿月、紅雞蛋、紅包、抓周、花甲、弱冠、冠禮、笄禮、秦晉之好、駕崩、送終、做七、填房、續(xù)弦、撒帳、交杯酒、拜天地、鬧洞房……”
(2)社會制度類: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種種制度和各種觀念,諸如婚姻形式、親屬關系等家庭制度,勞動管理、教育考試、法律政治、政府軍隊等社會制度。有些制度已經(jīng)成為歷史,如上古時期的以物易物制、封建社會的科舉制,但是透過相關的文化詞匯仍能看出其歷史遺跡,如通過《詩經(jīng)·衛(wèi)風》中的“抱布貿(mào)絲”和《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以物相貿(mào)易”,我們?nèi)阅芸闯錾瞎拧耙晕镆孜铩钡慕粨Q方式。又如,盡管科舉制已經(jīng)廢除,但由于其在歷史上的長期存在和深刻影響,在漢語中形成了很多與該制度有關的文化詞語,像“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窮酸秀才”、“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等等。
(3)行為規(guī)約類:反映了人們?yōu)榻⒑椭C的人際關系所確立的種種行為模式和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模式和準則體現(xiàn)出一種無形而又極具穿透性、極其廣泛自然的強力效應,它同化著生活于其間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給他們涂抹上同樣基調(diào)的文化背景和相互類同的意識觀念,讓其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該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所認同的行為模式。比如,“鞠躬,拱手,給臺階,留面子,禮尚往來,不看僧面看佛面,有理走遍天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反映的是中國人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交際準則。又如,“親仁善鄰,左鄰右舍,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百金買房、千金買鄰”則強調(diào)的是睦鄰友好、建立和諧鄰里關系的行為規(guī)則。
3.3 心理精神文化類詞匯
“心理精神文化包括人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審美趣味、心理過程、好惡判斷、民族習性及某一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精神藝術,主要存在于某一民族的精神層面,反映出某一民族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晶?!保ê卧撇?、彭亞靜,2000:11)相比物質(zhì)生產(chǎn)文化和制度行為文化,心理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部分,潛藏在文化系統(tǒng)的深層,“包含著三個子系統(tǒng),即情感系統(tǒng)、思維系統(tǒng)及價值系統(tǒng)。三個子系統(tǒng)互相連接、牽動、滲透,構成了文化深層次中的隱秘世界”。(張公瑾、丁石慶,2004:20)據(jù)此,我們將漢語中屬于心理精神文化范疇的文化詞匯又分成思維系統(tǒng)、情感系統(tǒng)和價值系統(tǒng)三個小類:
(1)思維系統(tǒng)類:體現(xiàn)漢民族在思維模式、思維途徑、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比如天人合一、陰陽對立、中庸和諧的哲學思辨觀,像漢民族的四方觀念的形成正是以陰陽生死的對立統(tǒng)一思想為基礎的,“東”“南”屬陽,“西”“北”為陰;“東”“南”主生,“西”“北”主死,因此,在漢文化中“東”“南”有“春、暖、生、陽”之義,而“西”“北”則有“秋、寒、死、陰”之內(nèi)涵。又如,“馬、牛、狗、羊”和“荷花、牡丹、松、竹、梅”等動植物由聯(lián)想引申、象征比擬等途徑所負載的文化意蘊也體現(xiàn)出中國人從一物一事聯(lián)想到與之相對、相關的另一物另一事的民族文化心理。
(2)情感系統(tǒng)類:反映漢民族情感表達的各種方式、情感涉及的范圍以及情感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程度和途徑等。比如漢民族宣泄情感的文學、藝術、節(jié)慶習俗、民間技藝等;又如,漢民族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像漢語中的委婉語、禁忌語、雙關語等;再如,寄托漢民族情感歸宿的神明信仰、祖先崇拜等,諸如“觀音,關公,玉皇大帝,灶王爺,財神爺,龍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落葉歸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文化詞匯。
(3)價值系統(tǒng)類:反映漢民族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價值理想以及各種價值觀念,如倫理道德、審美趣味、好惡判斷等。例如“官位,官腔,官話,官老爺,父母官,官字兩個口,縣官不如現(xiàn)管,清官難斷家務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體現(xiàn)的是漢民族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些民間勵志的口頭禪也正是此種“官本位”思想的真實寫照。
綜上,漢語文化詞匯看似雜亂,卻并非無序,詞義的系統(tǒng)性和網(wǎng)絡性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在形式方面有明顯的表現(xiàn),如“官位、官腔、官老爺、父母官”等體現(xiàn)漢文化價值觀念的詞語;有些雖屬隱性表現(xiàn),但人類的思維認知方式是相近的,例如學了男子的成人禮“冠禮”,就希望知道女子的成人禮“笄禮”;學了“秦香蓮”,就容易掌握與之相關的“陳世美”。詞匯場和語義場的理論具有普適性,在漢語教學中,應把握住漢語文化詞匯的類聚性,以提高漢語詞匯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
從上文中文化詞匯的界定、教學必要性和類聚特點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出這類詞匯從字面上很難理解或很難準確理解,要理解它們,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文化詞匯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在教學上,應結合漢民族文化背景,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注重實踐性,幫助留學生理解和正確使用此類文化詞匯。從我們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下面幾種教學策略效果較為明顯。
4.1 核心詞類聚策略
在文化詞匯教學中注意引導留學生擴大詞匯量,比如在講到“龍鳳文化”時,采用語義系聯(lián)法,可以引出“龍王,龍宮,龍顏,龍體,龍座,龍袍,望子成龍”等帶“龍”字的詞語,以及“鳳凰男,鳳毛麟角,寧作雞頭、不作鳳尾,雞窩里飛出金鳳凰”等帶“鳳”字的詞語,這些詞匯都是“龍鳳文化”的直接反映,列出這些詞,可以讓留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民間的龍鳳崇拜心理。
但是漢語文化詞匯非常龐雜,有大量的成語、歇后語、慣用語、典故詞、諺語,在教學中又該選擇哪些內(nèi)容?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組織教學內(nèi)容必須注重和體現(xiàn)文化詞匯的類聚性和實用性,利用典型詞歸類記憶,注重選擇體現(xiàn)交際文化的詞匯。比如在講到“諸葛亮”這個典型詞語時,以之作為核心詞,把與之相關的“空城計,初出茅廬,草船借箭,事后諸葛亮,三請諸葛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等俗語、成語、慣用語、歇后語系聯(lián)起來,利用典型詞歸類記憶,逐步擴大留學生的詞匯量。
4.2 文化滲透和語言教學兼顧策略
在教學中,兼顧文化滲透和語言教學,文化滲透為語言教學服務。教師不僅要講清楚文化詞匯的音、形、義、語源,還要講清楚詞語的用法,即詞與詞的搭配以及搭配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并且要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掌握詞語的用法。比如飲食文化與語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漢語中有著大量的與“吃”有關的文化詞匯:像從政的叫“吃官飯”,文人叫“吃筆桿子飯”,賣弄口舌的叫“吃嘴皮子飯”,男人靠女人為生的叫“吃軟飯”。從結構來看,均為動賓短語。從修辭來看,這是典型的以特征代個體的借代法。從語用來看,有些詞語不能過度類推,像漢語中有“吃軟飯”,卻沒有“吃硬飯”的說法。從色彩義上來看,“吃嘴皮子飯”、“吃軟飯”都帶有貶義色彩,運用時要注意,避免因誤用而引起誤解。
對外漢語教學畢竟是一種語言教學,在進行文化滲透的時候,應清醒地意識到哪些文化知識是必須講解的,哪些是沒有必要過多占用課堂時間的,教學重點還應放在語言教學上。因為開設“文化詞匯”課,其目的正是讓學生理解文化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以便能夠在交際中正確地運用這些詞匯。
4.3 詞語聯(lián)想策略
詞語聯(lián)想是以文化背景、社會經(jīng)歷和文化知識等“經(jīng)驗基礎”為前提,對詞匯間互相聯(lián)系關系最直接的映射,并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超語言信息”,逐漸拓展為一個“詞族”,最終構建出一個放射型的詞義網(wǎng)絡。比如,“紅色”是“火、陽光的顏色”,人們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紅火、喜慶、利潤、受重用”等等,同時,“紅色”又是一種“類似鮮血的顏色”,因此又由此聯(lián)想到“臉紅、紅眼、流血”等,而從“流血”又可以聯(lián)想到“革命、危險、避邪”,民間認為“紅色”具有一種消災避邪的神奇力量,如廣泛流傳于漢族群眾中的本命年穿戴紅色服飾的習俗便是例證。整個“紅”系詞的聯(lián)想過程可以用下面的脈絡圖清晰顯示出來:
圖1
4.4 專題討論策略
在文化詞匯的教學中,可以注重利用時事新聞、影視片段、網(wǎng)絡資訊等材料,進行專題討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象,思考其中的漢民族文化心理。對漢語學習者而言,源自生活的實例正是真實而生動的學習素材。比如《羊城晚報》2010年4月15日的新聞:
昨日放閘的吉祥車號引來不少市民追捧。下午1時半,競價會開始不久,就陷入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粵A9999M、粵A8888M和粵A3333M,分別以56.1萬元、50.2萬元、30.1萬元成為成交前三名。
利用這則材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使他們了解漢語數(shù)字詞語蘊含的文化含義,體會高價競拍背后折射出的漢民族文化心理。來自各個國家的文化在討論中不斷“碰撞”,產(chǎn)生耀眼的思想火花,從而讓留學生深刻認識到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
4.5 文化考察策略
文化考察可擴大學生的活動半徑,拓展其文化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到中國家庭過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民俗、學習文化詞匯,這要比其他方式更真實、更有效。又如,本學期我們組織學生去廣東深圳中華民俗村、連南、韶關、梅州等地進行系列文化考察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接觸到了大量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詞匯,既加強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體會,也提高了他們實際應用漢語的能力。
漢語中的文化詞匯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有著巨大的民族心理容量和強烈的色彩感,是漢民族文化的鏡像。如果對這部分詞匯沒有相應的認識和了解,就難以深入理解和恰當使用漢語。因此,我們認為對外漢語本科三、四年級的課程體系中應增加一門“文化詞匯”課,以加強文化詞匯的教學。而且,在教學中要結合漢民族文化背景、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注重實戰(zhàn)演練,提高留學生實際應用漢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丁迪蒙2006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M].上海:學林出版社:142.
韓鑒堂1999中國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9.
何穎2004析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原則之文化闡釋的原則[J].重慶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6):125.
何云波,彭亞靜2000中西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1-13.
姜德梧2002高級漢語教程(修訂版)第二冊[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83-84.
李大農(nóng)2000韓國留學生“文化詞”學習特點探析——兼論對韓國留學生的漢語詞匯教學[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5):143.
蘇新春2006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51-57.
萬藝玲2010漢語詞匯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7.
王衍軍2011中國民俗文化(第二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52-298.
楊德峰1999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33.
張公瑾,丁石慶2004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Sapir,E.1964Language[M].陸卓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21.
A Study on the Class Cohes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se of Cultural Words in TCFL
Wang Yanjun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TCFL;cultural words;class cohesion;vocabulary teaching
In Chinese vocabulary system,there are massive cultural words.These cultural word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the way of thinking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Han nationality.These hiding cultural meanings bring the major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se words for the foreign students.So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cultural vocabulary class should be add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vocabulary teaching.At the same time,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ultural context,using many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words’teaching,and enhance the students’practical Chinese ability.
H195.4
A
1674-8174(2013)03-0034-07
2013-03-01
王衍軍(1972-),男,山東泗水人,文學博士,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民俗文化研究和近代漢語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資助項目“華文教育中《文化詞匯》課程建設與教材開發(fā)研究”(52701017);暨南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級漢語Ⅱ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教學實踐”(51071259)
①感謝《華文教學與研究》匿名審稿專家對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