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這段時間,慈善稅的話題在網上一直很熱。事情起于全國人大代表、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周森在2013年兩會前的吹風,鼓吹“慈善立法”:“每個人的工資,必須要有一筆錢進行慈善公益,就像現(xiàn)在納稅一樣,超過3500多少稅,超過5500多少稅,要按照法律的程序,一個慈善立法可以把慈善事業(yè)中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此言一出,網民就怒了:憑什么?慈善稅的提法其實也不是什么新創(chuàng)意。2011年,爆出一些地方強制小學生入紅十字會交會費的丑聞,紅十字總會給出的解釋是為了增進小學生的會員意識,同時補充活動經費。看來,官方慈善爆出系列丑聞后,人們擔心錢會被“干爹”們用于喝拉菲茅臺、開瑪莎拉蒂、養(yǎng)嬌嬌美美,民間捐款減少了一個數(shù)量級,官方慈善的錢真不夠花了。
正常人的理解,慈善的前提難道不是自由自愿嗎?你省吃儉用存了一筆錢,本來可以用來抽煙喝酒娛樂,給老婆安排個浪漫的燭光晚餐,給孩子買個心愛的玩具,但你沒把這錢用于家庭消費,而是選擇給了一個亟需幫助的人,這才是慈善。你本來可以不這么做但這么做了,純粹是出于同情心和道德感,并為此自付代價,沒有任何人強迫你這么做,真的善是這樣子的。
選擇慈善是一回事,不過慈善“稅”則是另一回事。你儲蓄了一筆錢,用于給家里添置一兩個大件,或用做父母的醫(yī)療費用,或留做孩子將來接受高等教育的學費,你暫時沒能力幫助別人,但有人強行拿走你的錢去行善,你會有行善的快樂嗎?只會感到被剝奪的憤怒吧?那只會耗損你的善心吧?受到幫助的人會感恩你嗎?
所以,慈善不能靠搶錢,愛心強迫不出來。慈善稅的合理程度與圓的三角形、六邊形的輪子、會飛的馬和會上樹的豬等差不多。
搶錢行善是作惡,當這樣的觀念被普遍接受時,事情就不一樣了。這不,中華慈善總會剛剛出來撇清了:總會不會提出開征“慈善稅”,周森不代表總會,其頭銜只是榮譽稱號。
中華慈善總會和中國紅十字總會等這樣的官方慈善機構搞慈善當然可以,但前提是:從私人手里能募集到多少錢就辦多少事。以錢定事,以錢定人,若要供養(yǎng)起人員來,錢總是不夠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