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朋
四川省西昌市涼山衛(wèi)校內科教研室,四川 西昌 615000
多樣化教學方式應用于診斷學體征見習教學的效果觀察
張 朋
四川省西昌市涼山衛(wèi)校內科教研室,四川 西昌 615000
目的:探討多樣化教學模式在診斷學體征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進行診斷學檢體診斷見習的醫(yī)學生205名,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102名,觀察組103名。對照組學生實施常規(guī)教學模式。觀察組學生實施多樣化教學模式。對兩組學生學習成績進行統(tǒng)計,并請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技能操作成績以及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將多樣化教學方式引入診斷學體征見習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
多樣化教學;診斷學;檢體診斷;見習教學
診斷學是臨床各個學科的基礎,也是一名醫(yī)生在從業(yè)過程中終身受用的一門學科[1]。診斷學包括癥狀診斷、檢體診斷、實驗室診斷和影像學診斷等內容,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對于尚處于學習階段的醫(yī)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熟練掌握全身體格檢查的正確方法[2]。我們通過對103名醫(yī)學生在見習階段將多樣化教學方式引入診斷學體征教學中取得不錯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期間來我院見習的醫(yī)學生205名,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102名,男57名,女45名;年齡21~23歲,平均(22.05± 0.73)歲;基礎課程平均成績(79.83±2.47)分。觀察組103名,男59名,女44名;年齡20~23歲,平均(22.16 ±0.78)歲;基礎課程平均成績(79.31±3.11)分。所有學生均在學校系統(tǒng)接受基礎醫(yī)學課程以及診斷學課程。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基礎課程成績等方面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學生采取傳統(tǒng)的見習帶教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病房見習。病房見習時,實習學生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查體。觀察組學生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帶教老師在結束相關章節(jié)的課堂講授之后將精心選擇的問題發(fā)放給學生,請學生根據題目獨立思考,查詢資料,并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帶教老師應對學生的正確意見進行充分肯定,對其錯誤的觀點進行糾正。討論結束之后,帶教老師對章節(jié)內容和特點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對思路進行整理。帶教老師選取臨床中具有典型表現(xiàn)的病例進行資料整理,并使其標準化,每位帶教老師準備一種疾病,成為模擬的標準化病人。學生依次進行病史采集及查體工作,然后帶教老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和指導,指出學生在進行病史采集和體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臨床技能操作考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其中理論考試滿分40分,技能操作考試滿分60分;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且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成績 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技能操作成績以及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學生成績比較 (±s,分)
表1 兩組學生成績比較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理論成績 技能操作 總成績對照組組別 n 102 30.17±6.28 44.93±7.25 75.10±6.84觀察組 103 37.05±5.56*51.48±8.29*88.53±7.47*
2.2 教學效果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評價比較
隨著人們對醫(yī)療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其模式和內容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著改變,醫(yī)學教育的模式也需要進行改革。伴隨著醫(yī)學水平的發(fā)展,醫(yī)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也在逐漸增加,醫(yī)學生承受著巨大的課業(yè)負擔,很多學生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對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上,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選擇進行檢體診斷見習是學生由完全的理論知識向臨床跨入的第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3]。
我們通過臨床講授的方式,使學生對于檢體診斷的理論知識有較全面的掌握,然后通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將以往的被動教學轉變?yōu)閷W生的主動學習[4],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和分析鍛煉了臨床思維和判斷的能力。而討論結束之后帶教老師的歸納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知識的框架,從而更好的進行記憶和應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是通過對住院患者的問診和查體進行鍛煉的,但是一方面隨著人們隱私觀念的加強,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在提高,很多患者不愿意配合學生進行學習,即使有的患者礙于帶教醫(yī)生的情面答應作為病例模特,也會由于緊張而配合欠佳,而且經過住院治療,患者的陽性體征已經消失或者是不明顯,也不利于學生進行掌握[5]。另一方面,住院患者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不能保證學生到醫(yī)院見習時恰好有典型的病例供學生學習[6]。因此我們請每名帶教老師成為一兩種疾病的模擬標準化病人,隨時配合學生進行病史采集以及查體實踐,由于帶教老師具有豐富的醫(y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因此可以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客觀指出,加深學生的印象。
通過多樣化教學,觀察組學生的理論、實踐以及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學生認為多樣化的教學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病史采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將多樣化教學方式引入診斷學體征見習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可以提高教學質量[7],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
[1]楊娟,楊紹田,龍文義,等.檢體診斷實驗教學新思路 [J].重慶醫(yī)學,2012,41(21):2227-2228.
[2]鄒軍,徐有青.檢體診斷學在內科見習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 [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2,20(4):839-841.
[3]陳錦團,駱云豐,林心君等.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檢體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2):1654-1655.
[4]賈敬選.檢體診斷技能考核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 [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34):239-240.
[5]劉偉,姚永華,安蓮華等.新的簡體診斷學教學方法的嘗試 [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12):15,24.
[6]楊紅菊,王蕾,楊宏軍等.PBL教學在檢體診斷學見習課中的探討[J].醫(yī)藥前沿,2012,02(2):329-330.
[7]左川,曾靜,卿平等.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診斷學腹部查體教學初探[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2,12(12):1426-1431.
R44
A
1007-8517(2013)14-0040-02
2013.05.04)
張朋 (1980-)女,四川西昌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