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帶油氣垂向運移通道研究
韓光明,李緒深,童傳新,宋瑞有,曾少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綜合地質、地球物理及鉆井資料,結合天然氣勘探研究成果,識別了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帶底辟構造地震反射模糊區(qū)中的裂隙—微裂隙通道,并聯合應用相干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和鏤空技術等落實了中央底辟構造帶上各底辟構造垂向運移通道的展布情況。研究區(qū)垂向運移通道分為底辟通道、斷裂通道以及底辟外裂隙通道三大類。底辟通道是研究區(qū)最主要的烴運移通道,它由發(fā)育在底辟構造內的裂隙和微裂隙組成,可從定性判斷、巖心識別、正演模擬以及多技術綜合等方面來進行分析。斷裂通道主要是發(fā)育在底辟構造內的斷裂,在底辟之外極少發(fā)育,它有多個發(fā)育期次。盡管底辟外裂隙通道一般規(guī)模較小,但其垂向輸運流體的能力不亞于底辟通道和斷裂通道。鶯歌海盆地近年發(fā)現的兩個中深層大氣田東方13-1、東方13-2都是由這類裂隙通道來連通烴源與有效儲層的。
鶯歌海盆地;油氣運移;運移通道;底辟構造;斷裂
油氣運移通道存在與否是一個圈閉能否成藏的關鍵問題之一,近十幾年來它一直是石油勘探中的研究熱門[1-3]。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貢獻了該盆地90%以上的儲量和全部的產量[4],但由于底辟發(fā)育區(qū)中地震資料分辨率低、信噪比差等原因,該區(qū)的運移通道研究一直受到制約,束縛了該盆地的勘探部署。
筆者綜合近年來的地質、地球物理及鉆井資料,結合近期天然氣勘探研究成果,實現了對底辟構造地震反射模糊區(qū)中裂隙—微裂隙通道的識別,并聯合應用砂體雕刻技術、相干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和鏤空技術等,落實了中央底辟構造帶上各底辟構造垂向運移通道的展布情況,為鶯歌海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本文還對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的斷裂通道和非底辟構造中的微裂隙進行了研究,較全面地揭示了該底辟構造帶的油氣縱向運移通道特征。
鶯歌海盆地位于印支板塊與華南板塊之間,是受印支板塊與歐亞板塊陸—陸碰撞以及南海海底擴張等多重因素控制而形成的NW—SE向新生代大型走滑—伸展盆地,天然氣資源豐富[5-7],是當前南海西部天然氣勘探的主戰(zhàn)場之一。
本文把研究區(qū)內單個的底辟稱作“底辟構造”或“底辟”,把由若干個底辟緊密相連的一組底辟構造稱為“底辟背斜帶”或“底辟帶”。本文的研究區(qū)為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它位于盆地的坳陷中心區(qū),主要由5排軸向近南北、呈雁行式排列的大規(guī)模底辟背斜帶組成,每條底辟帶則由二三個底辟構造所構成(圖1)。
在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垂向運移通道廣泛分布于圖1所示的這5排底辟背斜帶中各底辟的內部及其周緣,按照運移通道的發(fā)育規(guī)模、分布范圍以及對油氣運移的重要程度,我們將這些通道分為三種類型來進行分析,包括底辟通道、斷裂通道以及底辟外裂隙通道。
根據地層破裂的強度,劃分出斷裂、裂隙、微裂隙三個層次,其中,斷裂是指當前地震分辨率能分辨的地層破裂,裂隙和微裂隙則是在當前地震分辨率下均無法識別的較小地層破裂。地震可識別的裂縫
寬度不僅受控于目的層段所在深度的縱、橫向分辨率,主要還受斷層上下盤的阻抗差異及斷距等控制,目前無法給出確切的數值。微裂隙的縫寬一般為毫米級別,裂隙的縫寬則介于斷裂與微裂隙之間。在本研究中裂隙與微裂隙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均是指地震未能探測的地層破裂,因此常把這兩類地層破裂統(tǒng)稱為裂隙。
圖1 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底辟背斜帶分布示意圖
底辟通道是指發(fā)育在底辟構造內部、由裂隙和微裂隙組成的運移通道;斷裂通道是發(fā)育在底辟背斜帶內、分布在底辟構造之內或之外的較大地層破裂;底辟外裂隙通道則是指發(fā)育在底辟構造之外、由裂隙(包含微裂隙)組成的運移通道。
底辟構造的垂向運移通道多為復合通道,即由中深層模糊不清的底辟通道和地震可識別的淺層斷裂通道組成,但也有部分底辟構造的垂向運移通道僅由底辟通道構成。但無論何種底辟構造,都必然有底辟通道廣泛分布其內,因此底辟通道的重要程度居三類運移通道之首,它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雖然發(fā)育于底辟構造內的斷裂從一般意義上看也可以認為是“底辟通道”的范疇,但由于它是容易被地震發(fā)現的構造,因此它與底辟通道的地層破裂級次具有質的差別,所以把斷裂通道從底辟通道中獨立出來更具有實際的勘探意義。
根據上面的定義,底辟通道中的流體輸導渠道是裂隙(包含微裂隙)。下面我們從定性判斷、巖心識別、正演模擬以及多技術綜合等方面來對研究區(qū)的底辟通道進行分析。
2.1 定性判斷
盡管前人有多篇文獻論及流體底辟輸導體系和氣煙囪垂向通道等[4-5,8-9],且認為底辟構造及其伴生斷裂為烴類氣體垂向輸導的主要通道,但由于受制于底辟區(qū)的模糊地震反射,故這些對底辟通道的認識多還停留在定性階段,對底辟構造中的流體輸導渠道以何種形式存在也未能進行深入的論述。
本文對底辟通道的定性判斷主要根據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反推法,二是雙側向測井。
2.1.1 定性判斷法1——反推法
地層中發(fā)育裂隙,就會對地震波的縱波速度、品質因子、頻率、振幅等產生影響,根據這一特性,我們可以來反推底辟構造內可能存在著裂隙、微裂隙等垂向通道的區(qū)域。如圖2中,LD22-1-6井所鉆遇的底辟部位品質因子較差、頻率變低、振幅減弱,根據這些特征,我們可以進行反推,認為在該底辟部位可能存在裂隙、微裂隙。特別是底辟部位存在明顯的同相軸下拉現象,這更有可能是由于裂隙、微裂隙的存在使得地震縱波速度降低而引起的。從圖2三口井在底辟深度范圍的頻率對比來看,位于底辟構造上的LD22-1-6井的頻率比相鄰的兩口井有明顯下降,差值可達23Hz。
2.1.2 定性判斷法2——雙側向測井
各種測井資料所用的對裂縫、裂隙的識別方法各不相同,且由于各地區(qū)的地質情況不同,同一方法的使用也會存在著差異,本文主要通過雙側向測井來識別底辟內是否存在裂縫。
在雙側向測井中,有裂縫存在時,深、淺側向電阻率均普遍減小,但減小程度有差別,且出現幅度差[10]。LD22-1-6井是在樂東22-1底辟構造的中心位置所鉆的一口探井,在其目的層段具有裂縫儲層雙側向測井響應特征(圖3中圈內位置),其主要表現為:一組高角度平行裂縫使雙側向幅度呈現正幅度差,低角度裂縫呈現負幅度差,低角度裂縫的電阻率降低更多。
圖2 鶯歌海盆地過樂東22-1底辟構造的典型地震剖面圖
圖3 鶯歌海盆地LD22-1-6井雙側向測井特征
2.2 巖心識別
樂東22-1底辟地震反射模糊區(qū)的鉆井取心為底辟區(qū)微裂隙研究提供了最直觀的第一手資料,從中發(fā)現了由流體壓裂的微裂隙(圖4),且部分裂隙在巖石薄片中顯示為早期形成的裂隙被后期絹云母類黏土礦物充填,部分發(fā)育在顆粒間或切穿石英顆粒,可以確認這些微裂隙是屬于非人為因素造成的。
圖4 鶯歌海盆地樂東22-1底辟內裂隙通道特征
2.3 正演模擬
我們在上述巖心中觀察到的裂縫寬度為毫米級別,如此微小的縫寬在當前的地震分辨率下根本無法辨識,尤其是當裂隙中充滿流體的時候就更加導致了底辟內部地震反射的模糊不清。為了解決對這類裂縫的地震識別,筆者進行了類似樂東22-1底辟構造的正演模擬(圖5)。圖5a為其正演模型,在連續(xù)層狀的地層中夾雜著近垂向發(fā)育的交叉微裂隙,裂隙中充滿流體,連續(xù)層狀地層上部被淺層氣藏遮擋,因此在該正演模型中考慮到了淺層氣的影響。通過垂直入射的自激自收射線模擬,得到了與實際地震反射剖面底辟構造模糊反射特征相似的地震反射(圖5b)。
圖5 鶯歌海盆地底辟通道正演模擬圖
由此可見,實際地震剖面上的底辟構造模糊反射區(qū)域內可能存在著垂向運移渠道,并以裂隙、微裂隙的方式存在,且展布無規(guī)則。
2.4 綜合運用多種技術落實底辟通道
底辟構造內存在裂隙、微裂隙等垂向運移渠道,在地震剖面上均表現為模糊特征,這阻礙了研究人員對底辟通道的直觀識別,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多種技術的結合來刻畫底辟通道的空間展布,這些技術包括相干技術、鏤空技術以及三維可視化技術等。
相干技術是通過量化處理地震數據體的相干屬性,生成新的相干數據體,突出和強調地震數據的不相關性,這種不相關性在斷層或者裂隙發(fā)育區(qū)表現得異常突出。鏤空技術是三維可視化中對三維數據體操作的一種方法,它是利用高通或低通手段,壓制無用信息,使有用信息更加突出。
聯合應用以上兩種方法,并綜合考慮各方法
的技術特點,然后采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可刻畫出底辟中的裂隙、微裂隙等垂向運移渠道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圖6a)。將地震剖面上各層系中解釋出的橫(側)向運移渠道層位,經網格化后,輸入到三維可視化圖中,便可直觀地得到縱、橫向運移通道的空間匹配情況(圖6b),這些可為尋找縱橫向運移渠道匹配較好的底辟構造提供了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
圖6 鶯歌海盆地東方1-1底辟區(qū)運移渠道空間展布特征
3.1 斷裂展布及形成期次
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中的斷裂以南北向為主,其中部分呈北偏西向或北偏東向展布,在圖1中的東方1-1、樂東8-1、樂東15-1等底辟構造中都較清楚地反映出了這個特點。圖7是時間切片圖,更加清晰地反映了斷裂的展布情況。這主要是受基底斷裂和底辟構造自身活動影響的結果。
圖7 鶯歌海盆地部分底辟發(fā)育區(qū)的方差體時間切片
漸新世開始,鶯歌海盆地的右旋走滑作用形成近南北向的張性破裂,并由此誘導了底辟活動,所以底辟構造呈有規(guī)律的近南北向雁行式排列[11-12]。此后的底辟活動形成了新一期斷裂,其展布樣式嚴格受底辟活動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底辟構造的上部或兩翼。在這新一期斷裂中,根據斷裂的動力成因及展布方式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斷裂 是沿先期構造的薄弱處發(fā)展起來的斷裂,或者是早期斷裂再次發(fā)生活動,不斷地向上延伸,甚至達到地表。所以第一組斷裂總體的展布主要為繼承性的近南北向,如東方1-1、東方29-1、昌南18-1、昌南12-1、樂東8-1等底辟構造上所發(fā)育的斷裂。
第二組斷裂 在底辟上隆過程中,其頂部形成局部的張性應力場,由此引發(fā)第二組斷裂。這組斷裂無論在剖面上或平面上均呈放射狀,如樂東15-1底辟構造等。
第三組斷裂 受底辟構造近垂向抬升和塌陷活動的影響所產生,該組斷裂具有非常明顯的環(huán)狀展布特征,如昌南6-1底辟構造、樂東22-1底辟的南區(qū)構造(圖7b)等。
從上面三組斷裂的發(fā)育位置來看,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上的斷裂絕大多數發(fā)育于底辟之內,但也有少量斷裂發(fā)育在底辟構造發(fā)育的波及區(qū),位于底辟之外。這種情況在研究區(qū)非常有限,因此不作更多分析。所以,本文所述的斷裂通道一般是指發(fā)育在底辟內部的斷裂。
3.2 不同期次斷裂對含氣性的影響
底辟伴生的斷裂嚴格受底辟活動影響,不同期次底辟活動所受應力不同,其伴生斷裂的產狀及強度往往也有差異,因此可根據底辟伴生斷裂產狀、強度的不同來反推底辟活動期次,以此為尋找和落實油氣藏提供幫助。
以東方29-1底辟為例,它與東方1-1底辟構成鶯歌海盆地第1排底辟構造帶(圖1),而在東方1-1底辟構造上發(fā)現了鶯歌海盆地最大的東方1-1氣田。東方29-1底辟具備同東方1-1相似的成藏環(huán)境,但在其淺層鉆探的W1、W2、W3、W4各井,測試的氣層組分卻存在較大差異,W1與W3井氣體組分以CO2為主,W2與W4井氣體組分以CH4為主(圖8,表1)。
圖8 鶯歌海盆地東方29-1底辟構造地震圖
表1 鶯歌海盆地東方29-1底辟各井取樣段氣體組分特征
分析東方29-1底辟中發(fā)育的斷裂,發(fā)現該底辟同樣存在兩期活動,其中第一期底辟活動主要發(fā)育了兩條東掉斷層F2和F4,第二期底辟活動主要發(fā)育兩條西掉斷層F1和F3,且第二次底辟活動發(fā)育的西掉斷層對第一次底辟活動發(fā)育的東掉斷層切割明顯(圖8b)。伴隨著底辟的第二次活動,該區(qū)非生物源型成因的CO2[7,10]隨著第二期發(fā)育的斷裂運聚到中央泥底辟帶淺層,一方面對早期已經成藏的圈閉具有破壞作用,另一方面充注到有效圈閉中與早期以烴類為主的氣田形成混合氣體,使得越靠近該期發(fā)育的斷裂,或與該期斷裂所處儲層連續(xù)性越好的氣層,其非烴含量越高(圖8a,表1)。從圖8a上看,W1和W3兩口井距離第二期發(fā)育的斷裂F1和F3相對較近,從表1可見,這兩口井的CO2含量明顯高于另外兩口井。
在底辟構造外,裂隙通道還分布于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的其他區(qū)域,其規(guī)模較小且分布無規(guī)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與底辟模糊區(qū)反射特征較為相似(圖9)。盡管底辟外裂隙通道一般規(guī)模較小,但其垂向輸運流體的能力絲毫不遜色于底辟通道和斷裂通道。研究認為,鶯歌海盆地近年發(fā)現的兩個中深層大氣田(東方13-1氣田和東方13-2氣田)都是由這類裂隙通道來連通烴源與有效儲層的[13]。
(1)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主要由5排軸向近南北、呈雁行式排列的大規(guī)模底辟背斜帶(底辟帶)組成,每條底辟帶則由二三個底辟構造所構成。
(2)鶯歌海盆地中央底辟構造帶垂向運移通道劃分為底辟通道、斷裂通道以及底辟外裂隙通道三大類。
圖9 鶯歌海盆地底辟外裂隙通道地震剖面特征
(3)底辟通道是研究區(qū)的最主要運移通道,它由發(fā)育在底辟構造內的裂隙和微裂隙組成。
(4)斷裂通道主要是發(fā)育在底辟構造內的斷裂,在底辟之外,斷裂通道極少發(fā)育。
(5)底辟構造后期發(fā)育的斷裂,溝通了深層的殼源CO2向上運移,使得氣體中的CO2含量顯著增加。
[1]付廣,付曉飛.斷裂輸導系統(tǒng)及其組合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世界地質,2001,20(4):344-349.
[2]李緒宣,朱光輝.瓊東南盆地斷裂系統(tǒng)及其油氣輸導特征[J].中國海上油氣,2005,17(1):1-7.
[3]陳瑞銀,羅曉容,吳亞生.利用成巖序列建立油氣輸導格架[J].石油學報,2007,28(6):43-47.
[4]裴健翔,于俊峰,王立鋒,等.鶯歌海盆地中深層天然氣勘探的關鍵問題及對策[J].石油學報,2011,32(4):573-578.
[5]張啟明.鶯—瓊盆地的演化與構造—熱體制[J].天然氣工業(yè),1999,19(1):12-17.
[6]郭令智,鐘志洪,王良書,等.鶯歌海盆地周邊區(qū)域構造演化[J].高校地質學報,2001,7(1):1-12.
[7]郝芳,董偉良,鄒華耀,等.鶯歌海盆地匯聚型超壓流體流動及天然氣晚期快速成藏[J].石油學報,2003,24(6):79-85.
[8]解習農,李思田,董偉良,等.熱流體活動示蹤標志及其地質意義:以鶯歌海盆地為例 [J].地球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99,24(2):183-188.
[9]何家雄,劉全穩(wěn).南海北部大陸架邊緣盆地CO2成因及運聚規(guī)律分析與預測[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4,15(1):12-19.
[10]高松洋.測井資料在裂縫識別中的應用——以H地區(qū)砂巖儲層為例[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9,31(2):272-274.
[11]殷秀蘭,李思田,楊計海,等.鶯歌海盆地DF1-1底辟斷裂系統(tǒng)及其對天然氣成藏的控制[J].地球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2,27(4):391-395.
[12]龔再升,李思田.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分布與油氣聚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13]謝玉洪,張迎朝,李緒深,等.鶯歌海盆地高溫高壓氣藏控藏要素與成藏模式[J].石油學報,2012,33(4):601-609.
編輯:吳厚松
Study of Vertical Pathway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Central Diapir Zone,Yinggehai Basin
Han Guangming,Li Xushen,Tong Chuanxin,Song Ruiyou,Zeng Shaojun
By the hand of available geology,geophysics and core data,and combining with recen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the fissure and microfissure pathway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blurry seismic reflection area of diapiric structure zone in the central diapir zone,Yinggehai Basin.The distribution of those vertical pathways in each diapiric structure is also revealed by using the coherence and 3-D visualization and hollowed-out techniques.The vertical pathway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diapir pathway,fault pathway and fissure pathway. The diapir pathw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which is made up of fissures and microfissures developing within diapir structures.It can be analyzed by using the qualitative judgment,core identification,forward modeling and other integrated technique.The fault pathways commonly are the faults developing within diapir structures, which seldom develop outside diapir structures.They may have several periods of development.Although the fissure pathways outside diapirs are commonly small in scale,they are better in the capacity of vertically migrating fluid than the diapir pathways or fault pathways.Dongfang 13-1 and Dongfang 13-2 are the large mid-deep gas fields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in Yinggehai Basin where the connec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with reservoirs just depends on fissure pathways.
Diapiric structure,Hydrocarbon migration,Migration pathway,Faults,Yinggehai Basin
TE112.12
A
2013-01-21;改回日期:2013-05-15
本文受國家“十一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鶯瓊盆地高溫高壓天然氣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編號:2008ZX05023-004)資助韓光明:1980年生,工程師,2004年畢業(yè)于中國海洋大學。主要從事地震解釋、特殊處理工作。通訊地址:524057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qū)22號信箱研究院;電話:(0759)3911925
10.3969/j.issn.1672-9854.2013.03.008
1672-9854(2013)-03-0062-08
Han Guangming:Geology Engineer.Add:Zhanjiang Branch Company of CNOOC (China)Ltd.,Mail Box 22,Potou, Zhanjiang,Guangdong,52405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