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虎軍
(甘肅省隴西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甘肅 隴西 748100)
黃芪亦稱綿黃芪、內(nèi)蒙黃芪,以根入藥,具有補氣、固表、滋腎補脾、托瘡生肌、利尿消腫之功能,是甘肅道地藥材之一。甘肅隴西素有“中國黃芪之鄉(xiāng)”的美稱。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野生資源日漸匱乏,人工育苗栽植成為黃芪的主要來源。但由于黃芪生長周期長、種子硬實現(xiàn)象嚴重,且易受黃芪小蜂危害,繁殖系數(shù)較低,加之隴西地區(qū)春季干旱缺水,導(dǎo)致黃芪種子出苗率低,播種時用種量大,成本增加。筆者通過多年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地膜覆蓋育苗,可有效解決黃芪生產(chǎn)中種子發(fā)芽率低的問題?,F(xiàn)將其技術(shù)要點介紹如下。
黃芪扎根深、喜酸性,需水、需肥量大,應(yīng)選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種植。為防春季干旱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應(yīng)選土壤含水量高、光照較弱、坡度較小(≤15°)的陰坡或半陰坡面作為育苗地。前茬以當(dāng)歸、小麥最好,豆類、馬鈴薯茬次之,切忌重茬或在栽培黃芪的地中育苗。
選擇無雜質(zhì)、籽粒飽滿、無霉變、無蟲蛀、未經(jīng)農(nóng)藥處理的新種子,品種以蒙古黃芪為好。
播前深翻耕整地,一般耕深為20~30 cm,結(jié)合翻耕施入農(nóng)家肥37 500 kg/hm2、磷酸二銨300 kg/hm2、尿素150 kg/hm2作基肥,并用40%辛硫磷乳油7.5kg/hm2拌細土(沙)75kg制成毒土隨耕地一次性施入土中,以防治地下害蟲。翻耕后耙耱整平地面,做到無石塊、無坷垃。
春分前后(易早不易遲)有降雨跡象前或雨后地表干爽時即可播種。播種時先整平、拍實地面,并用幅寬120 cm、厚0.008 mm的地膜覆蓋(地膜要拉緊、膜兩頭用土壓實),再用手持打孔器在膜上打直徑6~8 cm、深2~3 cm的播種孔(穴),每膜種10行,行距、穴距均為10~12 cm,每穴20~30粒種子,播種后用木板將地膜輕輕拍打(或用平底鞋踩踏),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然后用潔凈細河沙覆蓋封孔(穴),覆沙厚度1.0~1.5 cm。為便于操作,必須邊覆膜邊種。
播后如遇透雨,則10 d后開始出苗,15 d內(nèi)出苗率可達80%以上。出苗后要及時人工除草松土,除草一般在地面較干時進行,地面較濕時嚴禁除草。立秋前用2 g/kg磷酸二氫鉀加5 g/kg尿素混合液進行葉面追肥,立秋后隨降水追施尿素112.5 kg/hm2。地面封凍前可在地表面覆細土5 cm,以保護苗頭。冬天加強管理,以防牲畜啃食黃芪苗。
白粉病發(fā)生時,早上或傍晚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或中午用50%硫磺懸浮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15 d噴1次,連噴2~4次,一般在立秋前20 d開始噴藥防治,立秋后再防治1次。根腐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蚜蟲、網(wǎng)目擬地甲、橡皮蟲等害蟲可在發(fā)生初期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翌年土壤解凍后、種苗發(fā)芽前即可起土移栽,挖苗時苗地要潮濕松軟,以確保苗體完整。挖出的種苗要及時覆蓋以防失水。起苗后分級扎成帶土小把進行運輸和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