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請學生的家長們也讀一讀這篇調(diào)查摘要。像這樣的出自內(nèi)心的呼聲,你們過去聽見過嗎?你們都希望孩子成才,這是當然的。進大學是成才的一條道路,可不是唯一的道路。再說,進了大學還得看自己肯不肯學,會不會學。從這一點來說,進不進大學一個樣。不進大學,要是自己肯學,自己會學,同樣可以成才。所謂成才,就咱們這個社會的標準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能進大學固然好,不進大學,通過其他種種道路,同樣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高中畢業(yè)生只有一小部分能進大學,這個情況在本世紀內(nèi)大概不會有多大改變。所以孩子進不了大學,千萬不要責備他們,把孩子逼壞了,甚至逼死了,那就成為畢生的遺憾了。(《我呼吁》)
朱永新解讀:
1981年10月31日,87歲的葉圣陶先生在聽了兒子給他讀的《中國青年》雜志第20期上刊載的《來自中學生的呼吁》之后,心急如焚,當晚就寫下了《我呼吁》一文。他描述當時的情況,是“念的人聲音越來越哽咽,我越聽越氣悶難受”。
于是,他把這篇文章推薦給教育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專院校、中小學領(lǐng)導和教職員工、新聞媒體和出版社的編輯,也推薦給有關(guān)的父母們。這里就是其中關(guān)于父母的內(nèi)容。
30年過去了,葉圣陶先生的呼吁仍然像針對今天的父母們的。孩子們的課業(yè)負擔仍然沉重,父母們?nèi)匀荒菢颖浦⒆幼呖荚嚨莫毮緲?。所以,再聽聽葉圣陶的呼吁吧!條條大路通羅馬,上大學只是孩子的一種選擇,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自己問心無愧的人,成為一個內(nèi)心寧靜的幸福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請不要逼迫孩子。孩子內(nèi)心不愿走的路,即使勉強去走,最后往往也是絕路。走上那樣的路,可能會成為父母與孩子終生的遺憾。
兒童既有說話的練習,進于寫作,實是自然聯(lián)絡的事,并不煩難。因為寫作的本質(zhì)是情思,本質(zhì)的符號是許多聲音,由本質(zhì)化為符號,須遵社會的律令,差一點人家便不懂,練習語言的重要意義,實在模仿這社會的律令。律令既明,以下不過寫錄這些聲音出來的功夫罷了。昔人往往說,古文的通不通竟難明其理;熟讀書篇,一旦豁然,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緣故。這個疑問正可以說明我義。古文是古人的語言,別有一種律令;熟讀古文,猶如練習說話,在模仿其律令;律令學成,寫古文自然通順了。
命題作文,人人知道不對。我以為定期作文,也很不自然。果真兒童心靈充分發(fā)展,則隨時有豐妙的情思,便隨時可以作文。即如閱覽書籍,筆記所得,也是一種作文的練習。總之,簡單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著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
朱永新解讀:
我手寫我心。寫作,其實就是記錄自己的話。當孩子開始說話的時候,其實就是他開始寫作的時候了。河南洛陽一對有心的父母,將孩子每天說的話記錄下來,編了一本有趣的《寶寶日記》?!靶陆逃龑嶒灐钡淖x寫繪,就是用教師講故事、孩子畫故事并再次講述故事、父母記錄孩子的講述的過程,作為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繪畫能力的綜合項目。所以,訓練孩子寫作,應該從關(guān)心孩子說話開始,讓孩子敢說、會說,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
生活的豐富性決定了寫作的豐富性。寫作,不是簡單地上作文課就能夠?qū)W會的,也不是上各種作文培訓班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還是應該盡可能讓孩子多讀書、多游歷、多實踐。磨刀不誤砍柴工,不會讀與玩,就不會寫。
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養(yǎng),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jié)得豐實的果。生活永遠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覺得這生活永遠是充實的。
現(xiàn)在回轉(zhuǎn)去論到作文。假如我們的情感是在那里培養(yǎng)著的,則凡有所寫,都屬真情實感;不是要表現(xiàn)于人前,便是吐其所不得不吐。寫出誠實的話不是做到了嗎?
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走在這條路上,再加寫作的法度、技術(shù)等等,就能完成作文這件事了。
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論》之三《源頭》)
朱永新解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猶如燒菜,沒有原料,即便再好的廚師,也無法烹飪出精美的大餐。
葉圣陶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最清楚,作家如何寫得出好的作品;他也最清楚,教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能力。所以,他告訴我們,寫作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文字就會充實到什么程度。有了充實的生活,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傾吐出來,就是好的文字。那些寫作的技巧,就相當于烹飪的佐料而已。有了它,可能味道更加鮮美,沒有它,也可以做出原汁原味的好菜。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旅游、一起看電影,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就能夠積累豐富的原材料,寫出繽紛多彩的好文章!
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中的語言教育開始于幼兒園,幼兒園訓練的是聽和說,這是基本。兒童進了小學才開始識字,開始讀課本,這才遇到讀和寫的事。讀和寫是聽和說的發(fā)展,絕不是兩碼事,凡是語文教師,對這一點必須確信不疑,始終貫徹在教學工作之中。對于語法、修辭和邏輯,教師必須在語言實踐(就是聽、說、讀、寫)中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語法、修辭教的詳細甚至于繁瑣,徒然使學生厭倦,還是簡要地教一些,而在他們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隨時給他們指點啟發(fā)的好。假如各級學校精神一貫,學生所受的語言教育就足夠了,可以適應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了。追究到根源,卻在于幼兒園訓練孩子聽和說,基礎打得好。從幼兒園的孩子到高中生,各項程度顯然有高低之分。但是幼兒園的教師與高中語文教師共同站在語言教育的陣線上,并且做的是打基礎的工作,竟可以說責任更為重大,功能更為重要。只要平心靜氣想想,這樣看法該是誰都同意的。(《關(guān)于師范教育》)
朱永新解讀:
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四種重要能力。但奇怪的是,大部分學校和大部分父母、老師,都把眼睛盯著讀和寫,因為考試主要是看讀與寫的能力。
其實,這是舍本求末。對于孩子來說,聽和說遠遠比讀和寫重要得多。傾聽不僅是人際溝通的重要能力,也是贏得尊重、理解的重要前提。不會聽,就不會交往,就無法獲得關(guān)鍵的信息。言說,是表達意見、說服別人的重要能力,也是一個人自信心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把“聆聽窗外聲音”“培養(yǎng)卓越口才”作為重要的內(nèi)容。
讀和寫是聽和說的基礎,是聽和說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幼兒時期,更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聽和說的培養(yǎng)上,這是父母和幼兒教師必須認識的重要問題。語言本身是生動有趣的,如果一開始就把拼音、語法、修辭、邏輯等橫在孩子們的面前,可能就會扼殺了孩子學習語言文字的積極性。
葉圣陶先生的提醒,不僅對語文教師,對于父母也是十分有參考意義的。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更可以隨時通過交流,促進孩子聽和說的能力。
國文教師的任務,一般人不大肯想,只覺得茫無涯岸;其實也很明白,只要指導學生,使他們能夠閱讀,能夠?qū)懽鳎涂梢愿┭鰺o愧了。這兒單說閱讀。學生一輩子要看各種的書,所以在學校必須養(yǎng)成閱讀能力。聽老師講過了才明白,這不能算有了閱讀能力。必須自己看明白,不含糊,不誤會,不但字面的意義了悟無疑,就是言外的意義也體會得出,這才算有了閱讀能力。學生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養(yǎng)成的,全賴教師給他們引導,譬如小孩子走路,期先是牽著手走,隨后是放了手,可是做著手勢跟住他,最后才讓他自個兒向前走去,教學國文的方法,細說起來雖然頭緒繁多,若能認定一點,使學生漸漸能夠自己看書,也就把握住了要領(lǐng)。(《給教師的信》之四《關(guān)于禁止讀小說》)
朱永新解讀: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無限地相信書籍的力量,是他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新教育實驗”這些年的實踐則反復證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家庭教育最關(guān)鍵的任務。雖然學習不僅是閱讀,但是閱讀是一個人認識外部世界最高效的辦法,也是一個人接受知識最主要的路徑。自學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不僅是能夠認得書上的字,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字外的意義;不僅是能夠聽得懂教師的講解,更重要的是能夠不需要講解就可以自己看懂。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和孩子一起閱讀吧,幫助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吧,不要期望等到孩子上學,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交給老師。只有父母與老師合力,才能挖掘出孩子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