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文,公安文學的大力推介者,專注于中國公安文學的首位評論家。系全國公安文化理論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協(xié)會)理事、全國公安文聯(lián)會員、中國新文學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公安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網(wǎng)站“公安文學評論”版主。在《新民晚報》《小說月刊》《語文教學與研究》《江門文藝》等報刊志上發(fā)表《到底發(fā)啥》等小說、散文、評論若干。2004年開始轉向公安文學評論,在《文藝報》《詞刊》《中國邊防警察》《學習月刊》等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公安文學評論文章60余篇,並結集出版公安文學評論專著三部:《點擊公安文學》(全國首部公安文學評論專著)、《聚焦公安文學》(湖北警官學院院級重點項目)和《盤點公安文學》(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計65萬字?!?1世紀公安文學核心價值觀之研究》獲準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F(xiàn)供職于湖北警官學院,二級警督。
數(shù)年前,本人寫過一篇題名為《當下公安文學之得失》的拙評。這幾年,又看了好些公安文學作品,感慨良多。經(jīng)過一番費心勞神的梳理、提煉,便又有了以下文字。
當下公安題材小說普遍彰顯以“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為主要內(nèi)容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如武和平的長篇小說《掩蓋》、王仲剛的長篇電視小說《國旗戀歌》(王仲剛文集第5卷)、楊佳富“邊關”系列長篇小說、朱維堅的長篇小說《深黑》、李培剛的《命運回歸線》、平萍的長篇小說《盲點》、江麗華的短篇小說《愛恨就在一瞬間》(2011年第12期《啄木鳥》)、魏永貴的公安題材小小說等。這些作品情感闊大,道出了人民警察不被家人或他人理解的苦惱與困惑,譜寫了他們抵制誘惑、不畏強權、心系人民、嚴格執(zhí)法的光輝人格,發(fā)揮著凝聚警心、鼓舞斗志、提高公安隊伍整體素質(zhì)的重要作用。
上述文本基本上塑造的都是各具特色的人民警察形象,有的甚至建構了“這一個”(黑格爾語),充分發(fā)揮了公安文學育警、勵警、律警、悅警和強警功能,使民警在文學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使執(zhí)法為民的理念根植于每個警種和每名民警心中,滲透到執(zhí)法執(zhí)勤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切實增強了“公正、文明、理性、平和”執(zhí)法的履職能力,樹立新時期公安民警的良好執(zhí)法形象。
如果說上面所及算作是公安題材小說的成績,那么,其不足之處就在于意識形態(tài)過于凸現(xiàn)。譬如作品中的人民警察在遇到困難時,或臨危受命時,總是大義凜然道:“我是人民警察”、“我是黨員”,雖擲地有聲,然政治色彩卻過于濃厚。且看《盲點》中的小標題《政委,來自非黨員司機》;《深黑》中的公安局長在改革塵埃落定之后講話就有“站穩(wěn)立場,咱們是警察”之類的口號話語。再看好萊塢電影是如何塑造美國形象的?好萊塢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美國文化和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好萊塢電影不僅創(chuàng)造了賞心悅目的影視奇觀,而且敘述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融進了“美國夢”和“美國精神”。
藉此,當下公安題材小說對意識形態(tài)的宣揚是顯在的,而不是隱蔽的、潛在的,充分說明話語策略上還有待謀劃。
一、注重理性邏輯實中無虛
與話語策略相關的是敘述技巧、素材選用等問題。藏策曾說過“好故事不等于好小說”。公安作家擁有一流故事,實錄案例駕輕就熟,然而,有的時候倒像在做案件筆錄,卻不知如何從故事中提煉出適合表現(xiàn)小說內(nèi)涵的素材,甚憾!
劉慶邦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實與虛》中指出:“小說普遍寫得太實了,想象能力不強,抽象能力缺乏。”公安題材小說同樣具有類似的缺憾。亞里士多德說:“歷史學家和詩人的區(qū)別,不在于是用散文還是韻文寫作——你可以把希羅多德的作品改寫成韻文,但仍然是歷史。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記述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而后者描述的是可能發(fā)生的事。因此,詩比歷史更富哲理且更有意義;因為詩告訴我們帶普遍性的事,而歷史僅僅告訴我們帶特殊性的事。”而當下相當部分公安作家筆下的公安題材小說差不多都是現(xiàn)實生活案例的翻版,非“描述的是可能發(fā)生的事”。有些作家還信誓旦旦地說:“寫的都是真的,一點也沒有虛構?!笔堑?,他們記述的是案例的真實,不是藝術的真實。我們姑且承認那些駭人聽聞的案子能制造震驚的效果,也能帶給讀者美的享受,但是,文本的文學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文中開頭所列作品如果能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在實的基礎上寫虛,在虛的框架內(nèi)寫實,其文學性會大大增強。
現(xiàn)以朱維堅的長篇公安題材小說《沉默》為例說明之。它是一部打黑除惡的佳構,絕非虛構,不然現(xiàn)實中的彭長健和作品中的任大祥副局長怎么會如此相似呢?甚至級別相當,下場相同。它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環(huán)環(huán)相扣,入情入理地剖析社會現(xiàn)象,道出黑惡勢力強大之根由。黑惡勢力坐大變強,非一日之“功”,必然有保護傘罩著。那么,保護傘是誰?經(jīng)驗表明與政法隊伍中的害群之馬脫不了干系。如果這些政法干警用警察意識武裝頭腦,不縱容,不違法,不給黑惡勢力提供保護,犯罪分子就不會如此囂張。且看小說中的一段話:“對付一般刑事犯罪容易,對付黑惡勢力犯罪則要艱難得多。”“不管你破什么重要的案件,跑風漏氣現(xiàn)象總是屢屢發(fā)生,屢禁不止,和黑惡勢力斗爭就更是如此,在行動中,往往黑惡勢力對公安機關的行動了如指掌,掌握著斗爭的主動權,而我們往往對黑惡勢力的行動卻一無所知?!苯酉聛?,朱維堅直陳權力的濫用,正是因為個別領導“一句話”才導致害群之馬混到公安隊伍中來,最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帶來災難。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該小說觸目驚心,把黑惡勢力為什么一步步地坐大變強分析得非常到位。其實,這也是小說的敗筆。因為它過于注重理性邏輯,卻缺乏非理性書寫,沒有虛化之筆。汪曾祺在評價林斤瀾的小說時說其小說“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有話則短,無話則長”,正是對小說創(chuàng)作之道的高度概括。
再看看方方的中篇公安題材小說《過程》。刑警李亦東十分熱愛警察這一職業(yè),他以當警察為榮,性子耿直、嫉惡如仇,辦案果斷、勇敢,為追捕“強盜”奮不顧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燕趙英雄”。江白帆這個懦夫則與李亦東形成鮮明的對照,他貪生怕死,膽小猥瑣,曾申請過調(diào)離公安機關。按因果邏輯發(fā)展是李亦東立功受獎,提拔重用,可是方方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江白帆歪打正著,在無意之中抓獲逃走的“強盜”,其職務因此得以晉升,還到處人模狗樣地作事跡報告,可謂時來運轉,狗熊變英雄,荒誕搞笑至極。末尾是英雄李亦東不僅因追捕“強盜”而蒙受的家庭損失得不到補償,而且還被潑污水,心灰意冷的他憤然辭職去經(jīng)商。
竊以為,《過程》可列入公安題材小說的上乘之列,因為方方上心于非理性邏輯書寫。敬文東在《小說、理性、邏輯及其他》(2012年第1期《世界文學》)一文中寫道:“為什么當下中國的小說不受歡迎?就是因為我們的作家關于荒誕的想象力遠遠低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與自己的時代媾和,卻看不出現(xiàn)實生活的不合邏輯與違背理性。我們的現(xiàn)實遠比我們的小說更能給我們提供超現(xiàn)實主義的一切元素?!?/p>
由此可見,當下公安作家醉心于“虛”寫是時候了,只有盡可能地在公安題材小說中注入非理性元素才能生產(chǎn)出上品。
二、“冰山理論”的啟示
公安作家為了恰到好處地處理“虛”與“實”之關系,還得從“冰山理論”中獲取營養(yǎng)?!氨皆瓌t”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提出。他在《午后之死》一書中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須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
當下公安題材小說之所以不能讓學院派文藝理論工作者感興趣,就是因為公安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沒有把握“冰山原則”。換言之,他們在創(chuàng)作公安題材小說時,違背了“冰山原則”,寫得太實,寫得太滿,沒有“虛寫”,沒有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思考空間。
且看郝澤軍的小說《獵》,它之所以讓我心頭一亮,大約是蘊含其間的“冰山原則”使然。此小說用筆極為節(jié)省,得益于作者多年寫詩的緣故。因為詩歌要求語言特別凝練,它以盡可能經(jīng)濟的詩句表達盡可能豐富的內(nèi)容和密度盡可能大的情思,甚至要求每個詞都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做到一言窮理,兩字窮形,以少總多,使情貌無遺。
《獵》開篇布下懸念,說公安局長張文想挑一個中意的刑警大隊長,他到底相中了誰?這個未解之謎吸引讀者一路看下去。接下來是說兩個刑警大隊長候選人錢明和邱星陪局長打獵,局長想從中選出中意人選。這兩個人選的確讓局長犯難,他們都是“局里響當當硬梆梆的破案能手,業(yè)績頗豐,人脈也都不錯,他們倆又是同時被提任刑警大隊的副大隊長。也就是這兩位大隊長的人選,給新來的這位公安局長出了一道難題,使他夜不能寐?!?/p>
可是,打獵的過程並沒有怎么詳寫,與讀者的期待相去甚遠,倒是揭示了錢明和邱星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而主考官張文局長的內(nèi)心活動卻給省略了,留給讀者無窮的想像空間。文尾依然是一個懸念,也就是說張局長並沒有相中候選人中的一個,留給讀者更多的思索。
此小說中“冰山原則”拿捏得很有分寸,有點像古典小說,通過人物動作描寫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使得敘事文字大大節(jié)省。文字簡約這一特征幾乎滲透整篇小說。如邱星把錢明打的兔子撿了回來,注意到張局長一臉微笑?!扒裥强粗鴱埦珠L那張琢磨不透的臉,他認為張局長的微笑中有掩飾不住的內(nèi)心不快,于是他覺得自己非常幸運?!痹倏础皬埼谋砻嫔巷@得很平靜,他像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獵人,在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追尋的獵物,內(nèi)心雖然頓起波瀾,但絕不讓它溢于言表,而是不慌不忙地胸有成竹地端起槍,全身貫注地瞄準獵物”。
通覽全篇,該作品之所以取得以少勝多的效果,能獲得“與眾不同的表達”(尼采語),還歸功于作者善于留出“空白”或虛寫。澤軍先生的描寫不是全景式地一覽無余,而是苦思冥想地在用筆墨。譬如小說中表面是寫兩個候選人陪領導打獵,實則是寫兩人在領導面前的心理較量,即如何處心積慮地讓領導對自己產(chǎn)生好感。整篇小說似乎是寫候選人陪領導打獵,等到行文結束卻發(fā)現(xiàn)是領導陪候選人打獵,作者用反諷制造的文學性盡在其中矣。
本人從中讀出了兩個頗有希望的候選人因在公安局局長張文面前過于急躁、過于功利而前功盡棄,也許其他讀者不贊成這一解讀,說人選已由局長內(nèi)定,打獵只是一種形式,那又是另一種解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切入點不一樣,結論就不一樣。如果小說明白告訴讀者,通過打獵這種考核方式,選定了某人,反而會大煞風景。這么說來,“八分之七”的想像性又增加了文學性。
此小說無疑是一篇地道的公安題材,它沒有直陳警界權謀,也沒有對公安局長的美丑善惡進行定性,更沒有實錄公安工作,而是在“實”與“虛”之間游走,讓“冰山原則”充塞其問?,F(xiàn)實中的干部選拔,在條件相當?shù)那闆r下,就可能摻雜復雜的人際關系,諸如借背景、后臺作參考。此小說並沒有提及,而是虛晃一槍。打獵之后的結果也是“虛”的,任憑讀者去想像。澤軍先生下意識地讓兩個候選人在我們讀者面前盡情地表演,不知不覺中,從兩個警察人物身上讀出了自己,讀出了人性,讀出了人類的普通性,我也從中看到了公安文學的希望。
此作與開頭所列作品相較,明顯地擺脫了宏大敘事,祛除了在職業(yè)精神上費力使勁的弊端,把人民警察當作有生命力的人來寫,並寫到靈魂深處,寫出了人性深度。
三、書寫人性深度
作品怎么操弄才算寫出了人性深度?公安題材小說怎么刻畫人民警察才算寫到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眾說紛云,各執(zhí)一詞。
于丹老師在2012年公安文化研討會上的發(fā)言中指出:“現(xiàn)在也是因為價值的多元化,很多作品傳遞出警察也有難處啊,警察錢也不夠花啊,警察的孩子上學也難,警察回家也和老婆打架,警察一個人抽煙喝悶酒,警察那當然也得罵人,這一切血肉是豐滿的,但是這個行業(yè)的神圣感其實也削減了?!?/p>
當下公安題材小說,特別是公安作家筆下的公安題材小說,的確如于老師所說那樣寫了人民警察這樣或那樣的毛病,還寫了有損警察形象的事情,其實,這是人性的書寫,行業(yè)神圣感並沒有因此而削減,反倒顯得真實可信,因為作品主調(diào)依然高昂,警察形象依然崇高、偉岸,警察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的神性還是能壓倒其人性。如果警察不具人性,只是不知疲倦的機器,只是沒有情感苦惱的符號,反倒失真。如胡學文的中篇公安題材小說《背叛》(2007年第12期《人民文學》)在處理警察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的張力方面就把握得很好。
且看胡雪梅的中篇小說《花朵》(2011年第11期《北京文學·精彩閱讀》)。它以電視新聞記者吳媚的口吻來敘述。吳記者奉組織之命用新買的、高清晰度攝像機拍一個野生的菜市場,伺機捕捉城管對它突擊摧毀的搶眼畫面。她用心觀察了幾天,沒等到城管,倒是親眼目睹了一起兇殺案。鏡頭里兇手正舉刀追殺一個人,在場的、穿著警服的、削瘦的民警卻沒有出面制止,反而躲到肉案板下面的狗洞里。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肥胖的婦女朝兇手高喊“住手”。兇手一愣,似乎真的住手,被追趕的那個人趁機逃了。待兇手回頭時,發(fā)現(xiàn)了躲在肉案板下面的警察,揮刀便向他砍去,那婦女沖上去奪刀,與歹徒搏斗了幾個回合后犧牲。
報紙上說這位婦女因“遇到攔路搶劫”“被人捅死”,“警方正在尋找目擊者”。目擊者吳媚因沒有出面舉證而良心不安,她決定找到那個膽小的警察。事情就這么巧,她外出采訪時看到一個男人正在對躺在地上的老人施救。他不懼老人的嘔吐物,對老人進行嘴對嘴人工呼吸。等到看清那個好心人時,吳媚才發(fā)現(xiàn)正是她努力尋找的警察——劉秋生。她當眾掮了他一耳光以解心頭之恨,抱著老人的劉秋生並沒有還手,還對她說“對不起”,因為他心里有愧。在醫(yī)院里,吳媚聽急診部主任說,這個老人是劉秋生救的第6個,劉秋生還有個患白血病的女兒朵朵正在醫(yī)院12樓住院。朵朵愛爸爸,爸爸更愛朵朵。爸爸經(jīng)常為朵朵輸血,還鼓勵她堅強地活下來。
原來劉秋生沒有與犯罪分子進行殊死搏斗,不是貪生怕死,茍活著是想用自己的血延長女兒的生命。再說,身體虛弱的他根本就不是歹徒的對手??墒?,自從那事發(fā)生之后,他羞愧不已,再也沒有臉穿警服……小說不知不覺轉向了靈魂敘事,書寫人性深度。從作品中可以看出胡雪梅已具有超越故事之上的視角與關懷。
后來,朵朵走了,劉秋生從12樓跳樓自盡了。這個警察形象讓我“刻骨銘心”。劉秋生的懺悔意識不言而喻,“小我”與“大我”在其內(nèi)心的搏斗就是一顆“受難的靈魂”(胡風語)。劉秋生這個警察形象不是用好壞、善惡、美丑可以界定的,他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正如狄德羅所言:“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合物,這並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狈āち_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扉頁題記有這樣一段話:“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沒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币虼耍覀冋f劉秋生身上的英雄情結、警察意識依然熠熠生輝。作家胡雪梅真正寫到了人民警察的內(nèi)心深處,劉秋生這個警察形象鮮活生動,堪稱“這一個”。
如果把此小說與文首所列作品兩相對照,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后者普遍具有神性書寫偏多,過于彰顯人民警察“崇高”“偉岸”等品格,人性書寫偏少,意識形態(tài)宣揚過于直露等缺失。所以,我說,對公安作家而言,有分寸地拿捏好公安題材小說的神性與人性的百分比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