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方
(廣東省興寧市徑南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興寧 514575)
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經消化道感染,其特征是病豬頭部水腫和出現神經癥狀。剖檢主要病變?yōu)槲副谒[。是小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豬水腫病多為6~10周齡的,尤為斷乳后7~10 d內的仔豬最常發(fā)生。也可見到4月齡的仔豬發(fā)病,生長快,體質健壯的仔豬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主要傳染源為帶菌母豬和病豬,經消化道感染。從季節(jié)上看,每年3~5月和9~11月多發(fā),尤其5月和10月更為多見。傳染形式多為散發(fā)性,很少集中流行。飼料改變較大,飼料過于單純等,特別是缺少維生素,硒鹽更易發(fā)病。此外,由于生活環(huán)境變化,如陰雨連綿、潮濕等都可成為致病因素。仔豬腸道內常存有病原性大腸桿菌,但并不一定都會發(fā)病,只有在飼養(yǎng)管理失調的情況下,腸道內常在的菌群失調時,腸蠕動機能紊亂和腸內容物pH值變化時,病原性大腸桿菌才容易大量繁殖,產生毒素,當仔豬腸道吸收了一定數量的毒素形成毒血癥時,就能發(fā)病。
本病多突然發(fā)生,初期并不一定看到癥狀,有時只表現輕度精神萎頓,食欲減退,步態(tài)不穩(wěn),無力而不靈;結膜充血。眼瞼面頰及下頜部都出現水腫。球結膜水腫,眼瞼也水腫,呈雙眼皮狀,皮膚敏感,觸之驚叫,聲音嘶啞。后期反應遲鈍,皮膚常出現紅疹。有時可發(fā)生呼吸困難、嘔吐、腹瀉或便秘。病情發(fā)展很快,有的幾小時,一般為1~2d,個別病例可長達7d以上才死亡,死亡率可達80%~100%。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流行情況和病原檢查進行綜合判斷。本病常呈突然發(fā)生,無前驅癥狀,有些病例發(fā)現癥狀即行死亡。發(fā)病豬一般是生長快、膘情好、剛斷乳不久的豬只,癥狀表現主要是四肢無力,步行不穩(wěn)等神經癥狀,眼瞼、頭頸部呈水腫,多數病豬體溫正常,剖檢主要為水腫病變。
仔豬斷乳后,要經常補喂青飼料(生喂)經常補充富含礦物質,硒鹽(如含硒添加劑),若更換飼料,應逐漸過渡。
發(fā)病后,可采取下列方法治療。
(1)全群肌注2%的亞硒酸鈉2ml/頭,維丁膠性鈣2ml/5kg,分2次肌注.
(2)病重仔豬
①5%葡萄糖2 ml/kg體重和海達注射液0.1ml/kg體重混合靜注,維生素C另針靜注,每隔4h用藥1次,一般3~4次后癥狀即可明顯好轉,并有食欲。
②可用氨芐青霉素和慶大霉素混合肌注。
(3)伴有神經癥狀豬,可選擇適量鎮(zhèn)靜藥。
(4)輕癥仔豬可選擇鏈霉素(0.5g/頭)肌注。
(5)恢復期仔豬食欲較差或不食的仔豬用ATP、維生素C、維生素B12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