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方法的述評①

2013-01-24 11:45陳光華張治星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年2期
關鍵詞:殘疾研究者殘疾人

陳光華,張治星

1 態(tài)度與對于殘疾人的態(tài)度

態(tài)度有諸多的定義,一些研究者將態(tài)度界定為“人們對于某些心理客體的評價”[1],從而假定態(tài)度理論包括信念、態(tài)度、目標和行為等諸多成分;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態(tài)度是多維度的,并強調(diào)認知、情感、行為成分的重要性?,F(xiàn)代的研究者更多將態(tài)度看作是一種習得的認知、情感和傾向性,用于積極或消極地應對某種事物、情境、慣例、理念及個人[2]。

根據(jù)2008年5月3日生效的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對殘疾人界定:“殘疾人包括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疾人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3]。而從狹義的角度,殘疾人指身心發(fā)展上有各種缺陷的人,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4]。

從古至今,社會一直面臨著如何看待、如何對待殘疾人的問題。對待殘疾人的態(tài)度經(jīng)歷著從醫(yī)療模式到社會模式的轉變。受制于生產(chǎn)力的低下,傳統(tǒng)的醫(yī)療模式認為,殘疾人是一個被動的、病態(tài)的、不能獨立的、需要被“治療”和救濟的群體[5]。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從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角度出發(fā),將殘疾作為一種社會性問題,認為殘疾不再僅僅是個人的特性,而且也是由社會環(huán)境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狀態(tài)[6]。由此,有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被允許進入普通學校、殘疾青少年可以走入社區(qū)、殘疾成人出現(xiàn)在公共的工作場所。雖然社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社會看待殘疾的方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態(tài)度的改變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殘疾人與非殘疾人之間仍舊存在著微妙的阻礙,這使得真正意義的全面接納很難發(fā)生。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一微妙阻礙的內(nèi)在固有因素之一是醫(yī)生與康復專業(yè)人士、教師與同學、雇主與同事、家長與兄弟姐妹,乃至殘疾人本人的消極態(tài)度。

回顧國內(nèi)外近年來有關對殘疾人態(tài)度的大量研究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大陸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有鄭曦[7]、肖放等[8]兩篇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殘疾人態(tài)度研究。國外的研究也相當分散[9]。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系統(tǒng)分析有關不同群體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測量和評估,對于殘疾人與非殘疾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評價,對殘疾人相關知識、情感和行為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為決策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制定保護人權和殘疾人合法利益的法律法規(guī);而且在咨詢、康復和特殊教育領域,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研究可以幫助研究者精確地了解被試對殘疾人的感受和他們對殘疾人的認知,不僅有助于設計不同類型的態(tài)度干預方案,并對衡量這些干預方案改變對殘疾人態(tài)度的效果也十分必要。

2 態(tài)度的測量與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測量

從成因分析的角度,態(tài)度是通過經(jīng)驗獲得的,受到指定參照物的誘發(fā)后,一個人對某類社會文化事件和其他人做出反應,對態(tài)度的研究有可能揭示社會化過程,以及產(chǎn)生態(tài)度的相關活動。由此,態(tài)度測量是將對被試表現(xiàn)出的對指定目標的行為進行的觀察,轉換為一種能代表推定所觀察到的行為出現(xiàn)與否、強度和方向的態(tài)度指標[10]。而從測量的操作化角度,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測量首先要確定殘疾的架構以及殘疾對個人不同的影響。基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提供的健康和殘疾評定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模式:殘疾是對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局限性的一個概括性術語,它表示在個體(有某種健康狀況)和個體所處的情景性因素(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之間發(fā)生交互作用的消極方面[11]。對殘疾人態(tài)度的測量也應該參照ICF對功能障礙的分類,建立測量的架構,即將功能和殘疾看為一種交互作用和演進的過程,每種健康狀況都可以從結構和功能、活動和參與以及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等維度進行綜合測量[12]。

為了達到促進更多殘疾人融合到社會中的目的,我們必須廣泛地了解不同群體對于殘疾人的態(tài)度,獲得實用性的研究數(shù)據(jù)。一般來說,根據(jù)被試對研究目的的了解狀態(tài)和態(tài)度表現(xiàn)形式,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可分為兩類: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

近年來,態(tài)度測量技術本身也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技術上變得越來越完善和成熟,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這種多元化發(fā)展一方面體現(xiàn)在無論是直接測量或是間接測量方法的內(nèi)部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如多維度態(tài)度量表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從直接方法向間接方法的轉變上,特別是近10年來,借助于計算機科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更多客觀的、內(nèi)隱的、間接的態(tài)度測量技術。

3 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的直接方法

最直接的態(tài)度測量方法來源于一個或一系列的直接詢問被試的情感、信念、觀點對于態(tài)度對象或是對被試的評價和反應的推論。也就是說,在態(tài)度測量過程中,被試或者獲悉他們的態(tài)度正在評估,或者自己意識到這一點,這是迄今為止最廣為人知的測量殘疾人態(tài)度的方法。結合近年來的殘疾人態(tài)度研究成果,我們對最普遍用于直接測量殘疾人態(tài)度的10項技術分別介紹,同時也討論了直接測量方法的局限性。

3.1 10項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直接測量方法

3.1.1 觀點調(diào)查(opinion survey) 觀點調(diào)查是評估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第一種也是最簡單的方法,要求被試通過對于目標(例如殘疾人)的問卷做出反應,來表達他們的態(tài)度。一個結構化的觀點問卷要求被試在一系列項目中選擇一個他們表示贊同或同意的項目。而非結構化問卷要求被試提供的答案可能是多個,而且要有提供該答案的理由。例如,Linkowski等使用觀點調(diào)查法,要求被試列出那些他們認為是最嚴重和最輕微的殘疾類型,并要求被試回答不同類型的殘疾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13]。

3.1.2 訪談法(interviews) 訪談法即是直接詢問人們對某些事物的態(tài)度,分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結構式訪談即研究者用一套事先準備好的連續(xù)性的問題來對被試進行提問,而非結構式訪談中,被試的回答是自由的、多樣的,研究者可以就某些問題和被試進行深入的交談,從而對被試的態(tài)度進行探索。訪談也可以通過電話進行。Lilja等通過分別對不同年齡的老年殘疾人群體和專業(yè)護理人員進行訪談,來了解不同年齡群體老年殘疾人和專業(yè)護理人員對護理中心的環(huán)境和醫(yī)療條件及服務的態(tài)度[14]。

3.1.3 排序方法(ranking method) 排序法要求被試對一系列項目根據(jù)預先設定的標準排列順序。例如,要求高校大學生根據(jù)他們所接受殘疾的程度,對于不同的殘疾類別標簽進行排序[15]。

3.1.4 Q分類法(Q-sort method) Q分類法要求被試對一系列短語或句子卡片進行不同的分類(9~11類),每一張卡片上都有一個表達對特定事物態(tài)度的陳述項目,根據(jù)一些標準(例如好感度、贊同程度或描述準確性)進行分類。被試分類后的卡片可以進一步分析得到被試群集,根據(jù)被試在每一類項目的內(nèi)容可概括被試的不同態(tài)度特征。檢查被試群集分類的結果,可以辨別他們在經(jīng)歷一些事件或干預之前和之后的態(tài)度變化表現(xiàn),例如Shaver等使用Q分類法對比了參加夏令營前后,大學生對慢性心理疾病態(tài)度的變化[16]。

3.1.5 社會測量(sociometrics)技術 社會測量是要展現(xiàn)一個被試在群體內(nèi)的行為或試圖對其他人或群體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和態(tài)度。例如要求被試坐在某小吃店內(nèi),座位上有一位殘疾人同事,考察被試在有選擇的條件下(坐在該同事最近的座位,或是最遠的座位)的行為或打算。最常用到社會測量是同伴提名法,該法要求群體中的每一個人按照一定標準挑選出一定數(shù)量的同伴。每個人所得的提名次數(shù)就是其分數(shù)。

3.1.6 形容詞檢核表法(the adjective checklist method) 最初開發(fā)的檢核表是由Gough[17]設計的用于調(diào)查個性和自我概念的,經(jīng)過修訂后這一方法成為了對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的工具。Anderson等讓大學生從形容詞檢核表-積極態(tài)度(Adjective Checklist-Favorable Attitude,ACL-FA)量表中選出最能代表某類殘疾人的詞匯(例如:不信任、容易沖動、快速、可靠、健談),以此得出大學生對肢體殘疾人和言語殘疾人的情感反應[18]。

3.1.7 對偶比較法(paired comparisons) 對偶比較法即把所有要進行比較有關態(tài)度對象的描述刺激配成對,然后一對一對地呈現(xiàn),讓被試者依據(jù)一些標準進行比較(例如:哪一種損傷會造成更嚴重的殘疾),并判斷出在兩個刺激中的哪一個上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Janicki等使用該方法調(diào)查了醫(yī)院員工對12個不同群體殘疾人的態(tài)度[19]。

3.1.8 語義區(qū)分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該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Osgood等[20]提出,以紙筆形式進行,要求被試在若干個由7點或20點兩極語義量表(例如:好的和壞的,慢與快,弱與強)上,對某一事物或概念(如手機、宗教團體)進行評價,以此來了解該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評維度上的意義和強度。Townsend等運用該方法分別編制出適合于各年齡階段兒童和8~13歲兒童的殘疾人態(tài)度語義區(qū)分量表[21]。

3.1.9 社會距離量表(the Social Distance Scale) 這一方法來源于一種最早正式測量態(tài)度的技術[22],目的是為了確定可接受的最近的行為,即被試可以接納的另一民族或人群靠近自己的距離,這也是后來Thurstone所發(fā)展的等距量表的基礎。該量表由7個間隔相等反應項目組成(如:嫁給殘疾人,成為親密的朋友,隔壁鄰居,成為同事,……驅逐出我的國家)。Tringo就采用這一技術發(fā)展了殘疾群體的接受等級理論[23]。

3.1.10 總加量表(Summated Rating Scales)法 總加量表法被廣泛用于衡量殘疾人態(tài)度的研究中,其成熟的發(fā)展主要歸功于Liket,又稱為李克特量表。在總加量表中,一個測試項目即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語句,被試要說明他或她對這一語句的同意程度(范圍從1[強烈不同意]到5[強烈同意])或是表達任何主觀或客觀的評價(使用5~7點量表)。一系列表達積極或消極情感的陳述項目可以概括起來,總分是將被試在所有項目上的反應得分相加。對于不同的量表,具體的計分方式還有一定差異?,F(xiàn)代應用廣泛的總加量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有: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 Scale,ATDP[24])、殘疾人互動量表(Interaction with Disabled Persons,IDP[25])、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Scale of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SADP[26])、社區(qū)生活態(tài)度量表(Community Living Attitudes Scale-Mental Retardation,CLAS-MR[27])、智力殘疾態(tài)度問卷(Mental Retardation Attitude Inventory,MRAI[28])、接觸殘疾人量表(Contact with Disabled Persons Scale,CDP[29])、殘疾人社會關系量表(the Disability Social Relations Generalized Disability,DSRSGD[30])、殘疾人多維態(tài)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Attitudes Scale toward person with disability,MAS[31])。

3.2 直接測量方法的局限性

如上所述,直接測量殘疾人態(tài)度的方法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暮唵涡浴⒏咝?,特別是總加量表采用自陳報告的紙筆測量方式,要比其他直接方法有更高的信度,從而得到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歡迎。但從心理測量學的角度,研究者同時注意到直接測量也受制于許多有關數(shù)據(jù)有效性的質(zhì)疑[10],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6個方面:①研究者需求效應:被試試圖取悅于研究者,從而對應于研究者的假設,即時產(chǎn)生一種回答;②裝好效應:被試希望自己被評價為開明的、富有經(jīng)驗的好印象;③慷慨效應:當要求做出評價性判斷時,對于持懷疑態(tài)度的目標給予一定利益;④社會期望偏見:按照社會期望的方向或目標做評價;⑤故意破壞效應:故意做出不精確回答來破壞測量;⑥拒絕效應:被試覺察到研究目的,可能不愿意提供真正的信念或有關態(tài)度對象的感受。

因此,當我們選擇直接測量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到如上效度威脅。針對直接測量的這些局限性,間接測量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潛在的選擇,或者說是對傳統(tǒng)直接測量的一種替代。

4 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的間接方法

間接測量的方法是指被試不知道測量目的,或是被試相信研究者會知道自己的不誠實回答,或是態(tài)度的測量超出被試控制范圍[10]。相對于更外顯和公開的殘疾人態(tài)度的直接測量,間接測量法可以避免或減輕被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出現(xiàn)社會偏好性回答??偨Y以往的研究,間接的態(tài)度測量方法可以分為4類,同時我們也討論了間接測量的局限性。

4.1 4類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間接測量方法

4.1.1 非侵入式的行為觀察技術(nonintrusive behavioral observation techniques) 這是第一類測量殘疾人態(tài)度的間接方法。該技術強調(diào)研究者間接地、非參與地評估被試的態(tài)度,即在自然條件下,對個體的言談、舉止行動和表情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以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Bigby等的研究中,選擇來自于墨爾本的5個為殘疾人及家屬提供康復性服務的社區(qū)中心,在每個社區(qū)中心設立一個專門的房間,24 h向當?shù)氐臍埣簿用窦捌浼彝コ蓡T開放,每個房間可容下4~6個人[32]。研究者通過參與觀察和錄像的方式收集當?shù)鼐用窦翱祻腿藛T對殘疾人的態(tài)度。這種非侵入式的觀察較方便易行,所得結果較真實。但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觀察者經(jīng)常處于消極等待的被動地位,只能考察被試心理活動的某些外部表現(xiàn);觀察所得的材料有時具有偶然性、片斷性和不精確性。

4.1.2 投射技術(projective techniques) 投射技術是指被試知道他們正在被觀察或測量,但不知道或不清楚有關測量的目的。最開始,一些研究者將用于人格評估的投射技術,如詞匯聯(lián)想、句子填充、圖畫故事等,作為間接內(nèi)隱的態(tài)度測量方法。過去20年中,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最令人關注和令人興奮的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被作為一種最新的投射技術被用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研究中,即通過測量目標概念(如殘疾人和非殘疾人)和屬性概念(如愉快和不愉快的)之間的聯(lián)結程度,而達到間接測量個體態(tài)度的目的。由于開發(fā)者認為這一技術是將已經(jīng)存在的態(tài)度自動投射到新的目標詞匯上的[33],因而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被認為是一種“投射的”或“不顯眼的”方法[34]。由于這一方法要求被試對毫秒內(nèi)呈現(xiàn)刺激的反應,激活的是更加自動化加工,被試是很少或幾乎沒法控制的,因此,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十分簡單有效的間接測量方法。

迄今為止,已有5項研究使用IAT技術提供了關于殘疾人內(nèi)隱態(tài)度的有效數(shù)據(jù)。最早使用IAT技術的是Pruett等[35],他們采用紙筆-符號呈現(xiàn)的方式研究了康復服務專業(yè)學生對于殘疾人的態(tài)度。他們發(fā)現(xiàn),一致性聯(lián)結(殘疾人+消極詞——非殘疾者+積極詞)要比不一致聯(lián)結(殘疾+積極詞——非殘疾人+消極詞)發(fā)生更頻繁,這表明康復服務學生表現(xiàn)出與一般公眾相同的對殘疾人的負面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Thomas等開發(fā)了基于計算機的內(nèi)隱態(tài)度測量,包括4個獨立的IAT的設計,每一個目標是一種不同的殘疾類型或群體,稱之為多維態(tài)度的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MD-IAT),包括4類殘疾人:酗酒者、癌癥患者、截癱者、精神病患者[36]。值得注意的是Vaughn等[37]2011年在Thomas等[36]研究的基礎上,使用更新后計算算法[38]對于這4個不同殘疾類型再次測量,把多個IAT效應的影響因素(社會期望、認知能力等)加入其中,結果再次證明了大學生對于所有4類殘疾都存在內(nèi)隱偏見。還有White[39]和Rojahn[40]采用殘疾人圖片IAT的方式,分別測量了對肢體殘疾運動員的態(tài)度和與殘疾人之間發(fā)生浪漫關系的態(tài)度。

4.1.3 偽裝技術(disguised techniques) 在使用偽裝技術時,被試要完成一個特定結構的任務,研究者試圖把被試的注意與態(tài)度測量進行分離,以此探測出被試的真實態(tài)度。偽裝技術特點是讓被試在不了解測驗目的或不讓被試明確測驗真實目的情況下測量被試的態(tài)度反應。在以往的研究中,針對殘疾人態(tài)度研究的偽裝技術具體表現(xiàn)在聯(lián)合分析法、錯誤選擇方法、原形分析法上。

4.1.3.1 聯(lián)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 聯(lián)合分析法是基于多元社會背景下,對多種殘疾人屬性(性別、年齡、專業(yè)、殘疾類型等)同時進行比較,達到測量殘疾人態(tài)度的目的[41]。例如,將卡片“一個25歲的男性嚴重身體殘疾者,是一名大學生”與卡片“一個45歲女性輕度精神殘疾者,只接受高中教育”進行比較。對于每一個屬性產(chǎn)生相對重要性評分(relative importance scores),以及一個效用得分(utility score)用來表示被試對于不同屬性水平的評價。例如,如果殘疾類型相對于性別、種族、教育和工作經(jīng)驗,有最高的相對重要性評分,這表明“殘疾類型”是態(tài)度形成過程最重要的變量。如果對于身體殘疾者的效用得分高于精神殘疾者,這表明在殘疾類別的屬性內(nèi),被試對于身體殘疾者持有比那些精神殘疾者更積極的態(tài)度。相對于傳統(tǒng)的直接方法,Livneh等評價該技術有很大潛力,可以從一個更廣泛背景中闡明態(tài)度測量所固有內(nèi)在的復雜性[42]。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陳方教授和他的同伴[43-44]采用這種方法,分別對亞裔和美裔的康復咨詢學生對殘疾人態(tài)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設計包含多樣性因素(如年齡、種族/民族、教育、性別和就業(yè)狀況)之外,他們還探討殘疾人態(tài)度在殘疾相關的因素與非殘疾相關的因素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如何變化的。

4.1.3.2 錯誤選擇方法(error-choice method) 錯誤選擇法是指偽裝態(tài)度評價的目的,是基于事實的態(tài)度評估[45]。通常情況下,該測量是由幾個以事實為依據(jù)的容易問題,并混合了同等數(shù)量的以事實為基礎的困難問題,也是研究人員試圖了解的隱藏真實意圖的問題。對于困難的問題,被試是不可能知道正確的回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者在人群中的可能比例是多少?如果被試積極地或是消極地回答實際問題,被認為是反映被試的態(tài)度。基于統(tǒng)計文獻的ADHD比例是25%,給予被試4個選擇分別是11、18、32、39,其中11、18都是積極的回答,而32、39則是消極的回答[46]。但被試普遍被蒙騙,誤以為測試是衡量一個給定主題的知識。雖然Weschler等認為,錯誤選擇的方法是間接方法中“最有前途的”[47],并且有研究者將這一方法應用于癲癇、智力殘疾者的研究[48-49],但由于這種方法有很強的專業(yè)性質(zhì),并需要大量文獻支撐,所以近10年來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4.1.3.3 原形分析(prototype analysis) 這一方法是McCaughey等[50]于2005年根據(jù)Carter等[51]的分類理論,采用原形分析的方法間接地討論殘疾人的態(tài)度,這是最新開發(fā)的間接方法。他們認為,原形是界定目標或人物特征的認知表征,檢查某類殘疾人的原形特征可能為殘疾人社會態(tài)度的形成和維持提供新的見解。研究者首先根據(jù)對殘疾人的熟悉度,界定了6類殘疾(精神病、智力殘疾、注意力缺陷及多動障礙、脊髓損傷、視障、聽障),然后要求被試盡力描述6類殘疾類型的原形,但不是自由聯(lián)想,而是列出與目標詞相關群體屬性的詞匯,而不是具體的樣例。然后對所有被試一致性反應數(shù)量、殘疾分類和反應次數(shù)進行編碼,由4個獨立的評分者進行獨立分類,最后對每一類殘疾群體的原形特征描述分成核心水平、二級水平、三級水平,如智力殘疾者有2個核心水平特征是“需要幫助/緩慢的學習者”,7個二級水平特征,2個三級水平特征。然后在原形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對不同類型殘疾人態(tài)度的區(qū)分。

4.1.4 生理學技術(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殘疾人態(tài)度的生理學技術即使用生理學的工具測量被試的生理反應,通過生理反應來了解被試的態(tài)度。常用于評估態(tài)度的生理學方法是皮膚電。Kleck等的研究中分別測量了被試與一個使用輪椅的人或與一個健全人互動時的皮膚電水平,發(fā)現(xiàn)被試在與殘疾人互動時的皮膚電阻要低于與健全人互動時皮膚電阻水平[52]。此外,瞳孔收放、心率、聲調(diào)變化和血壓也被作為態(tài)度的生理測量指標。生理反應法注重于測量個體在表現(xiàn)出某種態(tài)度時的生理指標的變化,該方法難以對生理指標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時難以依據(jù)生理指標的變化識別態(tài)度的方向,難以推廣。而且設備昂貴笨重,難以廣泛地應用于普通人群中。

4.2 間接測量方法的局限性

因為直接測量存在社會期望變量干擾的問題,許多間接測量的技術為我們更加精確地測量殘疾人的態(tài)度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這些間接測量的方法仍然有許多局限。首先,許多研究者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收集大量的樣本,而任一種間接測量技術都需要對一個被試進行長時間的觀察或測量,這顯然不是簡單易行的辦法。其次,除了更多的經(jīng)濟和資源的消耗之外,間接測量還要面對一些實際的問題,例如需要培訓具有相關經(jīng)驗和能力的管理者和助手,這經(jīng)常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當與直接測量方法如ATDP量表同時施測時,間接測量的方法并沒有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信度或效度。此外,由于間接測量對態(tài)度研究的真實目的隱藏需要采用欺騙的程序,這也會受到學術道德關于保護被試權利的質(zhì)疑。

5 建議

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概念是復雜的,而態(tài)度的測量更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選擇一個“無用的”工具,或是過于頻繁地調(diào)查態(tài)度,都會造成態(tài)度研究的“無意義”。因此,調(diào)查各類群體對于殘疾人的態(tài)度需要創(chuàng)新的實驗方法以及可靠的、有效的和多維度的心理測量工具。如果沒有這樣的工具,我們既不會獲得重要結論,也無法回答如何促進殘疾人社會接納和融合的問題。根據(jù)如上關于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方法的述評,結合中國大陸的研究現(xiàn)狀,下面列出發(fā)展態(tài)度測量工具和設計創(chuàng)新研究的建議。

5.1 修訂具有良好心理測量學指標(可靠性、有效性、項目特點、量表特征)的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

盡管國際認可的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多種多樣(如ATDP、SADP、IDP等),但目前中文公開發(fā)表的殘疾人態(tài)度的文章,有著嚴格的信效度考察的只有兩篇,一是對SADP量表的中國大學生修訂版[7],二是引用ATDP、SADP量表及香港學生對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中的項目,對中國內(nèi)地大學生整理編制版[53]。很顯然,對于殘疾人態(tài)度的研究在中國還是有待開發(fā)的處女地。因此,完全有必要開發(fā)適合中國常模的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

5.2 再修訂的量表需要考慮到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范和跨文化的適應性

我們注意到那些聲稱有效的工具大多產(chǎn)生自20世紀60~80年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社會對殘疾人的看法已經(jīng)有所改變,無論是在立法和公共健康服務上都表現(xiàn)出新的氣象。因此,這些評估工具可能沒有包括今天的社會規(guī)范或文化風俗有關方面的內(nèi)容(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的利用、與殘疾人互動的社交網(wǎng)絡等)。另外有一些工具所使用的術語,在今天看來,是所不接受或不相關的。例如,在ATDP的A版本中,將與“殘疾人(disability)”相對應的非殘疾者,稱為“身體正常(physically normal)”的人,這種說法早已被摒棄了。

5.3 慎重選擇適合的內(nèi)隱聯(lián)想技術,綜合采用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的研究方法

雖然近年來內(nèi)隱聯(lián)想技術受到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推崇,但它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過程中,如Go/No-go聯(lián)想測試任務,單類IAT和單靶IAT技術都可以對一個目標物進行評價。這可能更有助于減輕殘疾人態(tài)度測量的敏感性和微妙性,而且聯(lián)合分析的方法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同時,直接測量的優(yōu)勢也是不可忽略的,更穩(wěn)妥的選擇是綜合采用直接與間接測量的方法。

致謝

特別感謝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Chan Fong教授和佛羅里達大學的Steven Pruett博士對于本文提供大量文獻資料。

[1]Ajzen I,Fishbein M.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 Hall,1980.

[2]Aiken LR.何清華,雷霖,陳浪,譯.態(tài)度與行為——理論、測量與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3.

[3]the Publications Board of United Nation.United Nation,2008.http://www.un.org/chinese/disabilities/convention/convention.htm.

[4]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4.

[5]李志明,徐悅.樹立新型殘疾人觀,促進殘疾人社會參與和整合[J].社會保障研究,2010,1:105-108.

[6]邱卓英,劉智淵.《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6,11:11-13.

[7]鄭曦.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在大學生中的使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5,7:12-15.

[8]肖放,落合俊郎,樸在國.中國大學生對殘疾人態(tài)度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8:3-10.

[9]Palmer GA,Redinius PL,Tervo RC.An examin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Rural and urban differences[J].J Rural Commun Psychol,2000,E3(1).http://www.marshall.edu/jrcp/Vole31/palmer.html.

[10]Antonak RF,Livneh H.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toward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J].Disabil Rehabil,2000,22:211-224.

[11]邱卓英,張愛民.《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應用指導(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20-34.

[12]邱卓英,陳迪,祝捷.構建基于ICF的功能和殘疾評定的理論和方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7:675-677.

[13]Linkowski DC,Jaques ME,Gaier EL.Reactions to disabilities:a thematic analysis[J].J Soc Psychol,1969,77(2):201-214.

[14]Lilja M,Bergh A,Johansson L,et al.Attitudes towards rehabilitation needs and support from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disability[J].Occup Ther Int,2003,10(1):75-93.

[15]Richardson SA,Goodman N,Hastorf A,et al.Cultural uniformity in reaction to physical disabilities[J].Am Sociol Rev,1961,26:241-247.

[16]Shaver PR,Scheibe E.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ntity:a study of chronic mental patients and college volunteers in a summer camp setting[J].J Psychol,1967,66:19-37.

[17]Gough HG.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as a personality assessment research scale[J].Psychol Rep,1960,6:107-122.

[18]Anderson RJ,Antonak RF.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and contact on reactions to persons with physical and speech disabilities[J].Rehabil Couns Bull,1992,34:240-247.

[19]Janicki MP.Attitudes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toward twelve disabilities[J].Percept Mot Skills,1970,30:77-78.

[20]Osgood CE,Suci GJ,Tannenbaum PH.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M].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7.

[21]Townsend M,Wilton K,Vakilirad T.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e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J Intellect Disabil Res,1993,37(4):405-411.

[22]Bogardus ES.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1925,9:299-308.

[23]Tringo JL.The hierarchy of preference toward disability groups[J].J Spec Educ,1970,4:295-306.

[24]Yuker HE,Block JR,Campbell WJ.A Scale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Human Resources Study No.5)[M].Albertson,NY:Human Resources Center,1960.

[25]Gething L.Nurse practitioners'and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Aust JAdv Nurs,1992,9:25-30.

[26]Antonak RF,Livneh H.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ethods, Psychometrics and Scales[M].Springfield,IL:Charles C.Thomas,1988.

[27]Henry D,Keys C,Jopp D,et al.The community living attitudes scale,mental retardation for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Ment Retard,1996,34(3):149-158.

[28]Antonak RF,Harth R.Psychometric analysis and revision of the mental retardation attitude inventory[J].Ment Retard,1994,32(4):272-280.

[29]Yuker HE,Hurley MK.Contact with and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the measurement of intergroup contact[J].Rehabil Psychol,1987,32:145-154.

[30]Grand SA,Bernier JE,Strohmer DC.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as functions of social context and specific disability[J].Rehabil Psychol,1982,27:165-174.

[31]Findler L,Vilchinsky N,Werner S.The MultidimensionalAttitudes Scale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MAS):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J].Rehabil Couns Bull,2007,50:166-176.

[32]Bigby C,Clement T,Mansell J,et al.'It's pretty hard with our ones,they can't talk,the more able bodied can participate':staff attitudes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disability policies to people with severe and profou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J Intellect Disabil Res,2009,53:363-376.

[33]Greenwald AG,Banaji M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l Rev,1995,102(1):4-27.

[34]Fazio RH,Olson MA.Implicit measures in social cognition research:their meaning and use[J].Annu Rev Psychol,2003,54:297-327.

[35]Pruett SR,Chan F.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DisabilityAttitudes ImplicitAssociation Test[J].Rehabil Psychol,2006,51:202-213.

[36]Thomas A,Doyle A,Vaughn D.Implementation of a computer based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J].J Rehabil,2007,73:3-14.

[37]Vaughn ED,Thomas A,Doyle AL.The multiple disabilit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a multiple administration IAT measure[J].Rehabil Couns Bull,2011,54:223-235.

[38]Greenwald AG,Nosek BA,Banaji MR.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J].J Pers Soc Psychol,2003,85:197-216.

[39]White MJ,Gordon P,Jackson V.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athletes with disabilities[J].J Rehabil,2006,72:33-40.

[40]Rojahn J,Komelasky KG,Man M.Implicit attitudes and explicit ratings of romantic attr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 opposite-sex peer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J].J Dev Phys Disabil,2008,20:389-397.

[41]Chan F,Wang MH,Thomas KR,et al.Conjoint analysis in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research[J].Rehabil Educ,2002,16:179-195

[42]Livneh H,Cook D.Psychosocial impact of disability[M]//Parker RM,Szymanski EM,Patterson JB,et al.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Basic and Beyond.Austin,TX:Pro-Ed,2005:187-224.

[43]Wang MH,Thomas K,Chan F,et al.A conjoint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American and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preferen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Rehabil Psychol,2003,48:195-201.

[44]Wong DW,Chan F,Cardoso E,et al.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ree social contexts:a conjoint analysis[J].Rehabil Couns Bull,2004,47:194-204.

[45]Hammond KR.Measuring attitudes by error choice:an indirect method[J].JAbnorm Soc Psychol,1948,43:38-48.

[46]Chew BL,Jensen SA,Rosén LA.College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theirADHD peers[J].JAttent Dis,2009,13:271-276.

[47]Weschler IR,Bernberg RE.Indirect methods of attitude measurement[J].Int J OpinAttit,1950,4:209-228.

[48]Byon KH.A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attitude measurements toward people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Korea[D].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00.

[49]Antonak RF,Livneh H.Direct and indirect methods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with and exegesis of the error-choice test method[J].Rehabil Psychol,1995,4:3-24.

[50]McCaughey TJ,Strohmer DC.Prototypes as an indirect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y groups[J].Rehabil Couns Bull,2005,48:89-99.

[51]Carter J,Markham N.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J].Br J Med,2001,323:178-179.

[52]Kleck R,Ono H,Hastorf AH.The effects of physical deviance upon face-to-face interaction[J].Hum Relat,1966,19:425-436.

[53]劉其成,鄭曦.大學生對殘疾人態(tài)度量表的試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7:448-451.

猜你喜歡
殘疾研究者殘疾人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研究者稱,經(jīng)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科學將如何回應?
研究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我驕傲
醫(yī)生注定是研究者
殘疾預防康復法制建設滯后
為殘疾人筑一個“中國夢”
多方聯(lián)手為殘疾青年辦實事
一個傾情幫教的殘疾老人
四位老人與一個殘疾少年
古浪县| 务川| 玉田县| 建湖县| 鹤峰县| 涞水县| 利川市| 黔西县| 靖宇县| 化州市| 拜城县| 长乐市| 竹山县| 榕江县| 嘉黎县| 措勤县| 莎车县| 夏河县| 商洛市| 大竹县| 重庆市| 阿克陶县| 东乡族自治县| 陈巴尔虎旗| 庐江县| 女性| 永德县| 金山区| 玉门市| 康乐县| 福清市| 青河县| 山东省| 枞阳县| 城口县| 汪清县| 荆门市| 自贡市| 汝城县| 仪陇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