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GIS的中國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

2013-01-04 07:11:26張若琳連建發(fā)
關鍵詞:易發(fā)圖層泥石流

張若琳,孟 暉,連建發(fā)

(中國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北京100081)

中國山區(qū)面積廣大,山區(qū)是泥石流活動的主要區(qū)域。根據1∶50萬環(huán)境地質調查(以地質災害為主)和700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泥石流在中國分布較廣,29個?。ㄊ?、區(qū))都有分布,共發(fā)生泥石流14 913起。泥石流是一種突發(fā)性地質災害,因其暴發(fā)迅猛、危害嚴重而備受關注。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是風險評價的前提,通過泥石流形成條件或形成條件組合的分析評價,預測區(qū)域上將來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1-5]。開展區(qū)域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對于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已有多位學者開展了泥石流的易發(fā)性、危險性或風險性評價和區(qū)劃研究,但這些研究多局限于局部地區(qū),涉及全國范圍的評價較少[6-11]。本文以中國內地(未包含香港、澳門和臺灣)為研究區(qū),在1∶50萬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700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集成數據庫的基礎上,嘗試采用“概率比率模型”,對整個研究區(qū)進行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分級,并編制了泥石流易發(fā)程度區(qū)劃圖,表示地區(qū)之間地質災害易發(fā)程度的差異,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guī)劃、宏觀層面國土空間布局等提供依據。

1 易發(fā)性評價因子

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主要依據泥石流的活動規(guī)律和形成因素,即泥石流的易發(fā)性主要由歷史可能性和地質環(huán)境可能性確定。歷史可能性由泥石流分布特點來表征;地質環(huán)境條件可能性指泥石流發(fā)育的地形條件,即地形條件、地質背景條件、環(huán)境影響因素。泥石流易發(fā)評價因子選取客觀、長期、相對穩(wěn)定的因子,還要考慮其評價結果不僅反映已有泥石流區(qū)域,也反映與發(fā)生泥石流區(qū)域具有相似的易發(fā)條件的無泥石流區(qū)域的預測。還要考慮宏觀評價尺度、數據可獲得情況,選擇地貌類型、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質巖組(性)、活動斷裂距離、年平均≥50mm暴雨日數、土地利用程度等6項評價因子作為本次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因子。經數據整理后形成泥石流分布和評價因子7個圖層。

a.泥石流分布圖層。以30個省1∶50萬環(huán)境地質調查(以地質災害為主)數據庫、700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集成數據庫為基礎,依據泥石流點的地理坐標等信息整理后,形成1∶50萬全國泥石流分布圖層和縣(市)全國泥石流分布圖層,每條數據附有編號、類型、規(guī)模和面積等屬性。易發(fā)性評價時,采用縣(市)全國泥石流數據。1∶50萬全國泥石流數據留作易發(fā)性分區(qū)結果檢驗數據。

b.地貌類型圖層。將1994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編制的1∶400萬中國地貌圖(E00格式數據)屬性合并得到山地、黃土塬、黃土梁峁、平原、丘陵、臺地、湖泊、現代冰川、黃土臺塬、沖積扇平原、低河漫灘、風蝕地貌等12種類型,將這12種類型作為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因子的屬性。

c.地形起伏度圖層。由于此次評價尺度較大,基于DEM或者地形圖提取的坡度不能滿足要求,所以選取地形起伏度作為評價因子。地形起伏度是地貌學中描述地貌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參數,指某一確定面積內最高點和最低點海拔高度之差。采用SRTM3-DEM數據,分辨率為90m,經分析,能夠滿足區(qū)域地形起伏度提取的精度要求。地形起伏度的提取是在ArcInfo的GRID模塊支持下,確定統(tǒng)計單元為1km×1km,利用移動窗口分析法來實現的[12]。最終形成1km×1 km全國地形起伏度圖作為易發(fā)因子圖層。

d.工程地質巖組(性)圖層。本次采用1∶400萬中國工程地質圖[13],經過圖形數字化、增加屬性表等數字化處理,進行屬性、拓撲檢查,數據類型轉換,共分為19種巖組(表1),把這19種巖組作為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因子的屬性。

e.活動斷裂距離圖層。本次采用1∶400萬中國活動構造圖[14],對活動斷裂進行提取處理,數據類型轉換,利用buffer工具建立緩沖區(qū)。依據統(tǒng)計資料及評價尺度,確定影響范圍分別為250 m、500m、750m、1250m、1500m、1750m、2000 m,并作為評價因子的屬性。

f.年平均≥50mm暴雨日數圖層。采用國家氣候中心的1961—2006年中國年平均≥50mm暴雨日數(t/d)分布圖,分為t<0.2、0.2≤t<1、1≤t<3、3≤t<5、5≤t<7、t≥7d,并作為評價因子的屬性。

g.土地利用程度圖層。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15]是把土地利用類型按人類活動的強弱進行分級,成為一個從100~400的連續(xù)變化的指標,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利用土地利用類型圖計算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圖[15]。利用全國土地利用數據庫中2000年的土地利用類型1km×1km柵格數據,在ArcGIS平臺下計算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得到全國土地利用程度圖層。

2 易發(fā)性評價方法

本次易發(fā)性評價采用概率統(tǒng)計方法——概率比率模型[16-19]分析泥石流易發(fā)性的空間分布。該模型的假設條件是地質環(huán)境條件相似,則發(fā)生泥石流的概率相似。

泥石流和易發(fā)因子的相關關系用概率比率值表征,即在給定條件下,由發(fā)生泥石流概率與未發(fā)生泥石流概率之比計算得到。在考慮單因子與泥石流的空間關系時,概率比率即為條件概率。各個因子的概率比率值之和即為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指數(IDS)。易發(fā)性評價指數值越大,易發(fā)程度越高。其適用的區(qū)域單元為網格單元或條件均一的自然單元。

概率比率模型計算公式

式中:IDS為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指數;Fr為評價因子概率比率值(易發(fā)指數);A為因子屬性中泥石流的面積;A總為整個研究區(qū)中泥石流總面積;S為因子屬性中沒有發(fā)生泥石流的面積;S總為整個研究區(qū)內沒有泥石流的總面積。

評價因子易發(fā)指數值取值范圍(0,∞)。如果其值>1,說明泥石流和這個因子屬性的相關性強。該值越大,因子屬性與泥石流的相關性越強;反之,值越小,相關性越弱。

概率比率模型在分析過程中既考慮充分性也考慮必要性,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前人曾在中小區(qū)域內應用該模型進行易發(fā)性評價,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6-18]。由于該模型計算簡便而且精度較高,本次探索將其用于小比例尺大區(qū)域的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

3 易發(fā)性評價分區(qū)

3.1 單因子易發(fā)性評價分析

根據選取的數據精度和模型要求,經過分析最終確定本次易發(fā)性評價的區(qū)域單元為1km×1 km的柵格單元。

?

把每個易發(fā)因子圖層分別與縣(市)全國泥石流分布圖層疊加分析,得到易發(fā)性因子的各個屬性中泥石流的面積和未發(fā)生泥石流的面積,根據模型計算因子屬性的概率比率,得到各個評價因子易發(fā)指數(Fr,表1)。

地形起伏度。隨著地形起伏度變高,泥石流易發(fā)指數逐漸增大。地形起伏度<40m時,泥石流易發(fā)指數為0.1,說明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很低。地形起伏度在40~180m,易發(fā)指數<1,說明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也較小。地形起伏度≥180m,易發(fā)指數>1,說明發(fā)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隨著起伏度變高,泥石流發(fā)生的概率也隨之變大。當地形起伏度處于860~1420m區(qū)間,泥石流易發(fā)指數最高,為3.77,說明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最大。低起伏度,說明地形高低變化不大,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比較小;高起伏度,說明地形高低變化大,斜坡坡度大,發(fā)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活動斷裂。隨著與斷裂距離的增大,泥石流易發(fā)指數逐漸減小。斷裂影響距為0~250m時泥石流易發(fā)指數最大,為1.78,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大。斷裂距離<750m時,易發(fā)指數均大于1,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大。當斷裂距離≥750m,易發(fā)因子比率變?。ǎ?),泥石流發(fā)生的可能性變小。

其他因子的影響同樣可以通過易發(fā)指數值分析得到,見表1。當易發(fā)指數值>1時,泥石流和這個因子屬性的相關性強;指數<1,泥石流和這個因子屬性的相關性弱。

3.2 易發(fā)性評價分區(qū)

3.2.1 易發(fā)性評價指數圖計算

將易發(fā)指數作為因子屬性的量化值,分別賦值到對應的易發(fā)因子圖層,作為柵格單元的像素值。形成地貌類型柵格圖、地形起伏度柵格圖、工程地質巖組(性)柵格圖、活動斷裂距離柵格圖、年平均≥50mm暴雨日數柵格圖、土地利用程度柵格圖等6個權重圖層。利用ArcGIS的Raster calculator功能,把各圖層疊加,計算得到全國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指數分布圖。工作區(qū)內最大的像元值為18.58,值越大,易發(fā)程度越高。

在分區(qū)之前,先對易發(fā)性評價指數分布圖進行檢驗,分析其與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首先,將指數分布圖按柵格值從大到小進行重分級,分為100個等級,得到易發(fā)性指數重分類圖。然后,分別統(tǒng)計重分類圖各等級中泥石流的點數,得到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指數分級累計比例和對應的泥石流累計個數比例之間的關系(圖1)。

圖1 泥石流易發(fā)性指數檢驗曲線Fig.1 Illustration of cumulative frequency diagram showing debris flow susceptibility index rank(y-axis)occurring in cumulative percent of debris flow occurrence(x-axis)

易發(fā)性指數最高10%的區(qū)域內,包括32.7%的縣市調查泥石流,32.3%的1∶50萬調查泥石流;易發(fā)性指數最高20%的區(qū)域內,包括55.7%的縣市調查泥石流,58.5%的1∶50萬調查泥石流;易發(fā)性指數最高30%的區(qū)域內,包括71.0%的縣市調查泥石流,72.7%的1∶50萬調查泥石流??h市調查檢驗曲線下的面積和總面積之比為0.770,即采用縣市調查泥石流檢驗易發(fā)性指數的預測精度為77.0%。1∶50萬調查檢驗曲線下的面積和總面積之比為0.784,即采用1∶50萬調查泥石流檢驗的預測精度為78.4%??梢娫u價結果與實際情況較為吻合。

3.2.2 易發(fā)性分區(qū)

結合專家經驗采用變點法選取泥石流分區(qū)最佳分界點,把全國分為高易發(fā)區(qū)、中易發(fā)區(qū)、低易發(fā)區(qū)、不易發(fā)區(qū)4個不同等級的區(qū)域(圖2)。全國各省的高、中易發(fā)區(qū)面積分布情況列于表2。

泥石流高易發(fā)區(qū)面積68×104km2,占全國面積的7%。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云貴高原、秦巴山地、隴中南山地等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西部、四川西部和北部、西藏南部、陜南等地。高易發(fā)區(qū)地貌形態(tài)多為中高山,地勢陡峭,地形起伏度在500~5120m,發(fā)育有賀蘭-川滇南北向斷裂帶、青藏和喜馬拉雅山弧形斷裂帶、昆侖-秦嶺斷裂帶等斷裂構造,巖土體以變質巖、碎屑巖和黃土為主,巖體破碎,在暴雨作用下,易于產生泥石流。

圖2 全國泥石流易發(fā)程度分區(qū)圖Fig.2 Debris flow susceptibility map based on frequency ratio[審圖號:GS(2013)681號]

泥石流中易發(fā)區(qū)面積266×104km2,占全國面積的28%。主要分布在藏東地區(qū)、西北山地、華中及東南低山丘陵、東北山地等地區(qū),包括重慶、福建、廣東、廣西、湖北西部和北部、湖南、山西、陜西、四川、西藏東部等地。地貌形態(tài)多為中低山和丘陵,地形起伏度在200~1300m,發(fā)育有太行山山前斷裂帶、汾渭斷陷帶、東南沿海斷裂帶等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巖土體以變質巖、碎屑巖、火山巖和黃土為主,巖體破碎,在暴雨和持續(xù)降雨作用下,較易于產生泥石流。

泥石流低易發(fā)區(qū)面積261×104km2,占全國面積的28%。主要分布在高、中易發(fā)區(qū)以外的其他山區(qū)。地貌主要為丘陵、盆地,或者是人跡罕至的西部高原山地,巖土體類型以第四紀松散堆積物和堅硬巖為主。

泥石流不易發(fā)區(qū)面積351×104km2,占全國面積的37%。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呼倫貝爾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高原等。區(qū)內主要為平原、盆地,總體上看缺少形成地質災害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泥石流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

3.3 分區(qū)結果檢驗

本次共有泥石流樣本14 931起,其中高易發(fā)區(qū)內7839起,占泥石流總數的52.5%;中易發(fā)區(qū)內5003起,中高易發(fā)區(qū)內泥石流占總數的86.0%;低易發(fā)區(qū)內1790起,不易發(fā)區(qū)內380起。分析可知,泥石流災害點分布與易發(fā)分區(qū)評價結果的程度較好,符合泥石流實際發(fā)生的客觀情況(表3)。

表2 泥石流易發(fā)區(qū)在各省的分布面積(A/104 km2)Table2 The high-prone and mid-prone to debris flow areas in each province

表3 泥石流災害數量與易發(fā)區(qū)等級關系Table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bris flow disaster quantity and susceptibility hierarchy

4 結論與建議

a.根據泥石流的成因,選取起伏度、地貌類型、活動斷裂距離、巖組(性)、年平均≥50mm暴雨日數、土地利用程度6個易發(fā)性評價因子的數據圖層,運用概率比率模型,將各易發(fā)因子圖層與泥石流分布圖層疊加分析,并綜合計算得到了全國泥石流易發(fā)因子評價指數圖。對評價指數圖進行統(tǒng)計檢驗,預測精度>77%,說明能夠較好地反映泥石流易發(fā)性的實際情況。概率比率模型計算簡便,精度較高,適用于數據量較大的大區(qū)域范圍內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

b.結合專家經驗采用突變點進行了泥石流易發(fā)程度分區(qū),把全國分為高易發(fā)區(qū)、中易發(fā)區(qū)、低易發(fā)區(qū)和不易發(fā)區(qū),得到了全國泥石流易發(fā)程度分區(qū)圖。其中高易發(fā)區(qū)68×104km2,占全國的7%;中易發(fā)區(qū)266×104km2,占全國的28%;低易發(fā)區(qū)261×104km2,占的28%;不易發(fā)區(qū)351×104km2,占全國的37%。經檢驗,中高易發(fā)區(qū)內分布的泥石流占總數的86.0%,分區(qū)結果基本符合實際。

c.由于冰川泥石流成因的特殊性,本次只考慮了短時強降水因素引起的冰川泥石流,對于溫度變化引起的冰川泥石流未予考慮。對于冰川泥石流的易發(fā)性評價可以專門作為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

本文的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數據共享網(http://www.geodata.cn)。

[1]劉希林.泥石流風險評價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地學報,2000,18(4):341-345.Liu X L.Approaches to risk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J].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2000,18(4):341-345.(In Chinese)

[2]劉仁志,倪晉仁.中國暴雨泥石流危險性區(qū)劃[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4,12(4):346-360.Liu R Z,Ni J R.Rapid assessment of rainstorm debris flow hazard in China[J].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4,12(4):346-360.(In Chinese)

[3]Pirrung D,Futterer H,Grobe J,et al.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ice-rafted debri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dic Seas:implications for Isotope Stage 3oscillations[J].Geo-Mar Lett,2002,22(2):1-11.

[4]Francesco Gentile,Tiziana Bisantino,Giuliana Trisorio Liuzzi.Debris-flow risk analysis in south Gargano watersheds(Southern-Italy)[J].Nat Hazards,2008,44:1-17.

[5]Su F H,Cui P,Zhang J Q,et al.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of landslid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using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J].J Mt Sci,2010,7:234-245.

[6]劉希林,陳宜娟.泥石流點密度和面密度對區(qū)域泥石流危險度的影響:對比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1,20(2):36-42.Liu X L,Chen Y J.Influence of debris f low spot and area densities on regional hazardousness of debris flow:a 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11,20(2):36-42.(In Chinese)

[7]唐川.云南怒江流域泥石流敏感性空間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178-186.Tang C.Susceptibility spatial analysis of debris flows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2):178-186.(In Chinese)

[8]朱忠禮,劉希林,尚志海.四川省北川縣趙家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條件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0,21(4):57-63.Zhu Z L,Liu X L,Shang Z H.Analysis on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debris flow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in Zhaojia Gully of Beichuan County,Sichuan Province[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0,21(4):57-63.(In Chinese)

[9]劉希林,陳宜娟.泥石流風險區(qū)劃方法及其應用:以四川西部地區(qū)為例[J].地理科學,2010,30(4):558-595.Liu X L,Chen Y J.Application of debris flow risk zonation:An example of West Sichuan[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0,30(4):558-595.(In Chinese)

[10]趙源,劉希林.人工神經網絡在泥石流風險評價中的應用[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6,16(2):135-138.Zhao Y,Liu X L.Application of ANN to risk assessment on debris flow[J].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2006,16(2):135-138.(In Chinese)

[11]柳金峰,黃江成,歐國強,等.甘肅隴南武都區(qū)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0,21(4):8-13.Liu J F,Huang J C,Ou G Q,et al.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of debris flow in the Wudu District,Longnan City,Gansu Province[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0,21(4):8-13.(In Chinese)

[12]郭芳芳,楊農,孟暉,等.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區(qū)域滑坡災害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2008,35(1):131-143.Guo F F,Yang N,Meng H,et al.Application of the relief amplitude and slope analysis to regional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s[J].Geology in China,2008,35(1):131-143.(In Chinese)

[13]任國林,田洪訓,胡瑞林,等.中國工程地質圖(1∶400萬)[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Ren G L,Tian H X,Hu R L,et al.Chines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1:400 000)[M].Beijing:China Map Publishing,1992.(In Chinese)

[14]鄧啟東.中國活動構造圖(1∶4 000 000)[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Deng Q D.The Active Tectonic Figure (1∶4 000 000)[M].Beijing:The Earthquake Press,2007.(In Chinese)

[15]莊大方,劉紀遠.中國土地利用程度的區(qū)域分異模型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2):105-111.Zhuang D F,Liu J Y.Study on the model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 use degree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7,12(2):105-111.(In Chinese)

[16]Lee S,Pradhan B.Landslide hazard mapping at Selangor,Malaysia using frequency ratio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J].Landslides,2007(4):33–41.

[17]Lee S,Pradhan B.Probabilistic landslide hazards and risk mapping on Penang Island,Malaysia[J].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2006,115(6):661-672.

[18]張若琳,孟暉,連建發(fā),等.基于GIS的概率比率模型的滑坡易發(fā)性評價[J].地學前緣,2010,17(6):291-298.Zhang R L,Meng H,Lian J F,et al.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ed with probability ratio model[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9,16(5):71-79.(In Chinese)

[19]Pradhana B,Lee S.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and factor effect analysis: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their comparison with frequency ratio and b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ling[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0,25(6):747-759.

猜你喜歡
易發(fā)圖層泥石流
機用鎳鈦銼在乳磨牙根管治療中的應用
貴州省地質災害易發(fā)分區(qū)圖
大眾科學(2022年5期)2022-05-18 13:24:20
夏季羊易發(fā)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雞腸炎易發(fā) 科學防治有方法
泥石流
雜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巧用混合圖層 制作抽象動感森林
“民謠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海峽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6
泥石流
機械班長
圖層法在地理區(qū)域圖讀圖中的應用
地理教學(2015年18期)2016-01-06 12:00:38
阜南县| 互助| 道真| 东城区| 彰化市| 盈江县| 济阳县| 如皋市| 辽源市| 越西县| 永吉县| 普格县| 石台县| 十堰市| 中卫市| 旌德县| 湖北省| 蒙山县| 工布江达县| 宁德市| 万州区| 小金县| 玛多县| 宁南县| 桂东县| 乐业县| 威远县| 获嘉县| 萝北县| 维西| 班戈县| 万宁市| 荣成市| 科尔| 株洲市| 阜南县| 石屏县| 科技| 专栏| 健康|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