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都是有益的,即便是有效的治療,如果要自己掏腰包,最好也先算算經濟賬。
健康亦有價
我們常說健康和生命是無價的,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詩意的描述。對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并不具備實際意義。作為一個醫(yī)生,我目睹過無數生命的消逝或者殘缺,大部分原因很簡單:病人掏不起錢。我的妻弟是個下崗工人,幾年前得了尿毒癥,他平靜地為自己做了“順其自然”的選擇,因為他知道我們無力支付他做透析或者腎移植的費用。歷史上記錄的最貴的一次治療,是1768年英國女王為她的兒子接種天花疫苗的報酬,它包括了一萬英鎊的現金、每年五千英鎊的退休金、一個官位和一個爵位。很少有人會像女王這么大方,如果要自掏腰包的話,我們總是要思量一下。所以,健康是有價格的。
糊涂人也能算的賬
即便是非常精明的人,一旦涉及計算,也常常會犯糊涂。好在醫(yī)學中的數學,大都非常簡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尿毒癥是雙腎都失去了功能,體內產生的廢物不能排出,如果不治療,病人很快就會死亡。治療的最好辦法,就是盡早做腎臟移植。在此之前,必須做透析,就是用透析機代替病人的腎臟排出廢物。一個患者如果每周做3次透析(這是維持基本生活能力所必須的最低限),每次250元,一個月的透析費是3000元,一年就是3,6000元。加上其他的治療費用,一年大概要花5萬元。這個時候,生命的價格標得很清楚:5萬元可以買到1年的生命。其他的疾病治療,方法要相對復雜些。
談錢,傷不傷感情?
但很多情況下,治療不僅僅是經濟花費的問題,還涉及人類最復雜的情感。我有一位70多歲的患者,他患了惡性淋巴瘤,已經到了晚期。如果使用一種叫做“美羅華”的藥物,估計可以使老人的壽命延長2~3個月,總的花費大概需要20萬元。老人的子女都是最普通的工薪族,他們最后的決定是傾其所有,采用這種治療方法。雖然從理性上,我不太贊同他們的做法,但從情感上,我能夠理解他們。也有一個肺癌患者,合理的治療是手術后再做放化療。但是,他整個家庭的年收入是2萬~3萬元,而他的情況每延長一年壽命則需要花費40萬元左右,相當于他們全家十幾年的收入。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如實告知實情,最終由患者和家屬作出決定。
在我們國家,絕大部分人的治療多多少少都需要自己掏腰包。所以,在進行一項檢查或者治療之前,能了解一下它的“成本——效益”,總不是件壞事。即便是醫(yī)學上公認的有效措施,從經濟上算差異也是很大的。當然,在花錢方面,個人有個人的選擇。有些人年入2萬,卻樂意花3萬元買件貂皮大衣;有些人家財萬貫,卻不愿意買張正版光碟。但是我相信,在健康和生命的投資上,多數人還是愿意算算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