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年份指的是用來釀造這款酒的葡萄的收割年份,而不是酒的裝瓶年份。葡萄從春天的發(fā)芽到開花、坐果、轉(zhuǎn)色等,在一年的各個周期內(nèi),它會同時發(fā)展其糖度、酸度、單寧等各方面,這樣的話,年份在各個時間的氣候會影響其植株及果實各個階段的生長狀態(tài)。
世界上每個葡萄酒產(chǎn)區(qū)的年份都不一樣。比如波爾多的2005、2009、2000、2010年都比較好;羅訥河谷則是2009、2010年。而新世界則很少提到好年份,因為新世界的科技化管理使得其對葡萄的控制會比較多,每個年份差別不是很大。舊世界的VDT這種等級的酒,是可以不標年份的,因為它可以用很多不同年份的酒來混合,其以上的會要求單一年份,甚至有些地方會規(guī)定,如果釀制該葡萄酒的葡萄中85%以上是某年的,就可以標出那個年份。
年份的重要性需區(qū)別對待
很久以前的時候,人們對自然的掌控能力有限,那么每一年的天氣、降水等自然因素對這一年的葡萄生長的影響會比較大,而葡萄每年只產(chǎn)一季,那么用葡萄釀制的葡萄酒自然有好年份與不好的年份之說。如果這一年葡萄生長期間的某段時間天氣很不好的話,自然這一年的葡萄釀的酒的質(zhì)量也就不好了。
現(xiàn)在,人們對自然的掌控能力更強了,尤其是葡萄酒的新世界國家,他們會利用科技手段來管理葡萄園,這便使其生產(chǎn)的葡萄酒區(qū)別于嚴格“靠天吃飯”的舊世界如法國等國家的葡萄酒。所以新世界國家的葡萄生長就會連年呈現(xiàn)一定的穩(wěn)定性,葡萄酒的質(zhì)量也接近一致。但是,新世界每年的葡萄酒也不是完全一樣,人們也只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有惡劣天氣的時候才會進行人為干預。所以,每年的葡萄酒還是會有一定差別。
年份對于葡萄酒的重要性是要區(qū)分來看的,對于新世界國家,建議不要太看重年份,反而可能越新的酒會越好喝,尤其是適合大眾飲用的TABLE WINE,以及300元以下的葡萄酒;對于老年份的酒,建議抱有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尤其是傳統(tǒng)的法國、意大利等國的酒。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還有投資的價值,另一方面,要看它是否到了適飲期,還是沒到高峰期,這對一般消費者很難把握。
消費者對年份存在誤區(qū)
在消費市場上,很多人認為年份越老的葡萄酒越好,也越貴。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錯誤的。因為消費市場上的酒,大部分是適合短期內(nèi)飲用的酒,尤其是干白這塊。對干白來說,越好喝的酒往往是年份比較近的酒,因為它會有比較新鮮的果香,而年份久遠些的干白,則會遇到儲存、壽命等問題;干紅也是建議在五年之內(nèi)喝,不要放置太久,因為新酒往往是果香濃郁的,如果不是很高質(zhì)量的酒,沒有足夠好的結(jié)構(gòu)、單寧等支撐到陳年的話,果香消退后,依然無法發(fā)揮其潛力,時間久了,就會接近其死亡狀態(tài)了。所以,老年份的酒只要很高端的酒才會有陳年價值。
也就是說,日常飲用酒建議選擇比較近的年份,最起碼它們還有新鮮的果香,在年份上不會差太大;而對于一些追求老年份或者名莊酒的人,一定要具備相當專業(yè)的水準,要對其現(xiàn)在的價值、將來的升值空間,適飲期等要具備專業(y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