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中,落魄商人酒鬼庫魯克(Krook)死于人體自燃。這遵從了當時人體自燃是由體內酒精含量過多引起的這一設想。人們對人體自燃現(xiàn)象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的,而對其原因的探究并沒有停留在設想階段。
人體自燃圖片中顯示的人體殘骸非常獨特,這些身體的四肢通常是完好無損的。此外,人體周圍的房間也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任何著火的跡象。第一個有關人體自燃的報道可以追溯到1641年,丹麥的醫(yī)生兼數(shù)學家托馬斯?巴托蘭描述了巴黎一位女士自燃的現(xiàn)象。這位女士在意大利米蘭的家中飲酒,之后突然著火,然而,她當時所躺的床墊卻沒有受損。
關于該題材的第一部專著是1800年的《論自燃:人體自燃由長期濫用酒精引起》。許多人認同了這一觀點,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酗酒成為人體自燃的公認原因。而第一位對人體自燃進行調查的德國的化學家尤斯蒂斯?馮?李比希,對大約50起在案的事例進行了研究。他指出,即使將解剖樣本儲存在濃度為70%的酒精中,也不會燃燒。他將乙醇注入小鼠體內,也從未使小鼠冒出火星。這證明酗酒和自燃的因果聯(lián)系不成立,但是這種觀念仍然存在。
1961年倫敦法醫(yī)加文?瑟斯頓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人體的奇異可燃性》的論文。他將自燃的潛在機制描述成“燈芯效應”。人體脂肪的燃點大約是250°C,但融化后、常溫下,在燈芯上就能自燃。他用紗布裹住一塊肥肉做了一個實驗,證明火焰的熱量就能融化身體脂肪,就像蠟燭一樣持續(xù)自燃。然而,在火勢中,衣物很快燒沒了,沒有留下什么燈芯。自燃會持續(xù)12小時或更長時間。尸體不會完全銷毀。人體自燃顯然并非如此簡單。
生物學家布萊恩?福特認為通常人體組織并沒有酒精的存在,但是,人體內有一種可燃性成分,其濃度可以大幅度提升。三酰甘油液體分裂形成脂肪酸鏈和甘油。脂肪酸類可以通過β氧化,增加代謝分子乙酰輔酶A的含量,從而為身體提供備用能源。如果體內的細胞處于饑餓狀態(tài),如在慢性疾病,甚至健身期間,肝臟中的乙酰輔酶A就會轉化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以脫羧基形成丙酮,而丙酮高度可燃。一系列的情況,如酗酒、脂肪高、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糖尿病、出牙期等,都可以形成丙酮。
他們制作了同比例的人體模型,給其穿上衣服并使其著火。半小時內,模型燒為灰燼。留下的殘骸是一堆冒著煙的燒焦的殘渣,四肢伸出,跟圖片中的人體自燃受害者相像。他們認為,兩條腿會留下來是因為腿上脂肪太少,不足以使丙酮累積。這是人體自燃的一個可行理由在實驗室里得到證實。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酮病患者可能自燃。事實上其發(fā)生率十分罕見。而“人體自燃”的受害者大多年邁、體重超標、吸煙,而且獨居。因此也有觀點認為,酮病患者在干燥的天氣里不要穿人造纖維衣物,還有新的觀點建議酮病患者戒煙。
雨讀根據(jù)《新科學家》周刊、《北京科技報》、yahoo網綜合編輯。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郁(zhangyt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