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為什么用自己寫的文章上課?
作為教研員,這些年來,我以研究的方式來參與課堂教學。我堅持每星期至少一天深入課堂聽一線教師上課,每學期至少一次執(zhí)教大市層面的公開課。無論是聽課還是上課,我都主張“教師帶著學生從教材走向課程資源,從課堂走向日常生活”。在我看來,作為教學內(nèi)容重要載體的語文教材,應當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從學生的興趣與經(jīng)驗出發(fā),以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來展示教育內(nèi)容。語文教育呼喚與生活領域相銜接、相融合的教學素材。這個教學素材,涵蓋應當廣,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軍事、文化、倫理、信息、藝術、自然……包羅萬象,真正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這個教學素材,應重民族性,在以科學性、時代性為內(nèi)容的同時,還要以民族性為根本,以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母語為要務,通過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來習得民族語言和文化。
從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性和確定性出發(fā),這幾年,我分別選用過必修教材《最后的常春藤葉》、選修教材《懷念紅狐》、讀本教材《端午的鴨蛋》、電影文學劇本《泰坦尼克號(節(jié)選)》、《讀者》文章《第一次約會》、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節(jié)目內(nèi)容等作為本人執(zhí)教的公開課的“教材”。這一次,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選用自己的文章《與君書》(同題長篇散文開篇,刊于《教師博覽》2012年第3期)作為“教材”,一方面就是想體現(xiàn)教材的“開放性”,體現(xiàn)“文本無限”,體現(xiàn)“教師帶著學生從教材走向課程資源,從課堂走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或者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則是要嘗試“作者在場”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同時,開展“與作者對話”,并由此走向“與內(nèi)心對話”,“通過對話深化學習”[1]。
二、我為什么使用“學情調(diào)查表”?
我設計了“《與君書》學情調(diào)查表”,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完成,并且在上課前收回并閱看。這個調(diào)查表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好地帶動學生預習,指導學生自學。我們的學生不是沒有預習(自學),但目的不明,不求甚解,“只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只知道故事的極簡略的梗概”[2],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調(diào)查表可以使學生預習(自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大大增強:“課文寫了平江路的哪些特點?”,學生就要去概括;“作者對平江路有怎樣的感情?”,學生就要去披文。調(diào)查表還教給學生一些預習(自學)的方法:“摘出課文中你最欣賞的句子,并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進行簡要賞析。”什么是“表現(xiàn)手法”?調(diào)查表給出了注釋性指導:“表現(xiàn)手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jié)合、想象、聯(lián)想、類比、象征、烘托、對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反問、借代等多種修辭?!边@個調(diào)查表的目的之二,是為了更好地備課。在設計調(diào)查表的同時,教師大致完成了第一次備課;調(diào)查表收回閱看后,教師據(jù)此開展二次備課。一堂語文課,尤其是閱讀教學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在點撥。那么,需要在哪些地方點撥學生呢?學生讀不懂的地方需要點撥,學生讀不到(或欣賞不到)的地方需要點撥。調(diào)查表可以“告訴”教師:哪些地方學生讀不懂,哪些地方讀不到(或欣賞不到)。經(jīng)過這兩次備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就會大大加強,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也會大大提升。
三、我這堂課想要追求什么?
作為高中語文教研員,我不止一次在我市高中語文教研活動中提出,蘇州市的高中語文教育應當致力于以下樸素目標的實現(xiàn),那就是:精閱讀、多積累、勤寫作。精閱讀,這里的“精”,一方面是指閱讀內(nèi)容要“精”,另一方面是指閱讀方法要“精”。閱讀內(nèi)容要“精”。語文浩瀚無窮,怎樣取滄海一粟給我們的學生?語文博大精深,如何窮一葉之秋予我們的孩子?我想起明代小說《玉嬌梨》中才子蘇友白的一番話:“有才無色,算不得佳人;有色無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與我蘇友白無一段脈脈相關之情,亦算不得我蘇友白的佳人?!蔽覀兊恼Z文教育,就是要給予學生有才有色的“佳人”。閱讀方法要“精”。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蓖患髌?,往往有一些人為作品中生離死別的場面而流淚;但是另外一些人覺得這些場面只是全部情節(jié)中的片段,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對作品中某個人物的某句語言,某個動作,某種表情,甚至是一個細節(jié)化的眼神贊賞不已、激動不已、感嘆不已。很顯然,我們呼吁后一種性質(zhì)的閱讀:帶著明確的目的,帶著自己的問題,帶著審美的眼光……“才”、“色”兼?zhèn)渲凹讶恕保趯W生,若不費盡心思讓他們有一段“脈脈相關之情”,亦算不得學生的“佳人”。而要讓學生“精閱讀”,教師就要“精備課”(這就有了“學情調(diào)查表”的嘗試使用)、“精授課”(這就有了基于文本本色和閱讀生態(tài)的教學流程設計)。蘇州的語文課堂,應當如蘇州的雙面繡一般精致,而在這精致的背后又不乏底蘊,這就是我想和蘇州的語文老師們一起追求的。
四、我在這堂課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1.文本讀解是前提,師生要有還原意識。讀解一般需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為“認讀”,為泛覽,感知階段,先掃除文字障礙,認知文本的表層結(jié)構,以期進入作者世界,不妨謂之“讀”。我把這一部分放在課前學生預習時完成,用“學情調(diào)查表”進行“任務驅(qū)動”,這也是我為什么把“摘出課文中的生難字詞(查詞典注音或解釋)”作為調(diào)查表第一題的原因。第二為“理解”,為精研、沉思階段,先反復誦讀,待胸中豁然,然后進入文本的深層結(jié)構,揭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妨謂之“解”。課堂主體部分,就是這一部分的體現(xiàn),我在文本理解方面,主要抓了“平江路的特點”這一重點,“作者的情感”這一難點,“題目的含義”這一亮點,并且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引入“與作者對話”,用“問問作者”的形式促進這種理解。第三為“創(chuàng)造”,為發(fā)展、生產(chǎn)階段,聯(lián)系時代,貫通古今,必有意義的重建,不妨謂之“悟”。課堂的尾聲和余響,可以視為這一部分的體現(xiàn)。在一句“這個城市,曾經(jīng)到處都是平江路……”若改成“這個城市,曾經(jīng)有過平江路……”的警醒下,學生會有他自己的深入思考。“課后,請同學們用眼睛,用筆,更重要的,是用心靈,去記錄我們身邊的平江路吧!”的彈性作業(yè)布置,目的也是將“帶著學生從課堂走向日常生活”。值得指出的是,盡管我是《與君書》的作者,并且在課堂上嘗試了“作者在場”的設計,但是現(xiàn)在回過頭來想想,作者在與不在是一個樣的,因為在課堂上呈現(xiàn)給師生的,不僅是作者的世界,而且應是讀者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這兩個世界的背后,都有一個白紙黑字客觀存在著的理性世界。從這一角度來看,我?guī)ьI學生在課堂上對文本進行的“讀解”(毋寧說是“還原”),回頭再看,真的是未必讀到了位的,是為遺憾。
2.教師點撥是關鍵,師生要有問題意識?!氨旧Z文”的倡導者、蘇州中學黃厚江老師指出,要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必須來自于文本,來自于學生,不能都是來源于教師,來源于參考書;語文教師要親自閱讀課文,才可能形成有效的閱讀問題;教師行為必須從學生問題出發(fā),但必須加工處理,形成教學有效問題,不要盲目討論無聊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發(fā)揮角色作用,要對學生有及時的幫助。從對上述觀點的認同出發(fā),我把“你去過平江路嗎?課文寫了平江路的哪些特點?”、“你認為作者對平江路有怎樣的感情?”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問題展開討論。同時,“寫出課上你希望老師同學一起討論的問題”為學生預留了質(zhì)疑問難的空間?;仡^看實錄,稍為遺憾的是,對于學生自主問題的討論所占用的時間,相對于前面教師預設問題的討論來說,顯得少了一點。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作出時間調(diào)配方面的改進。換言之,要把更多的“生成”機會留給學生。
3.學生活動是重點,師生要有對話意識。這個活動主要是“內(nèi)活動”,主要是“言語活動”,表現(xiàn)為“對話”。這個活動,可用四個字在兩個層面概括,那就是“品、讀、習、悟”。師生走進文本的方式不應是教師指令式、復制式的,而應是學生領悟式、建構式的,因此,“對話”成為關鍵。從《與君書》這堂課的公開教學來看,學生活動、課堂對話是有所開展的,且較為“生態(tài)”的,但在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還留有遺憾。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编笥谄?,這點不再展開。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創(chuàng)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M].李季湄,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132.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491.
(袁衛(wèi)星,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