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自問世以來,究竟在讀者中激發(fā)過怎樣的閱讀興趣和情感效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它是中國新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歷來散文作品中寫母愛的居多,寫父愛的較少,少而更少的是只從背影寫父愛而催人淚下的,更不用說其筆墨干凈樸素而情現(xiàn)筆端了。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背影》的字里行間,就其恒久的藝術魅力做一番賞析。
關鍵詞語一:患難見真情
幾年前,曾有人質疑《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形象也不瀟灑,甚至有些丑”,為什么還要將其選入課本,也有人說:“一個20歲的大小伙子還要父親那么照顧,且動不動就流眼淚,是不是太矯情了?”面對這些質疑,我只能很遺憾地說,是那些人根本就沒有讀懂這篇文章。朱自清在其一生中,與父親有著無數(shù)次的接觸,自然也有無數(shù)次正面和背面的形象留在記憶中。可是這一次卻極為特別,因為父子的這一次相處,是在“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禍不單行”的日子里。作者從北京到徐州奔喪見著父親,“家中光景很是慘淡”,變賣典質還了虧空,又借錢才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父子同行又離別在即,將各奔東西,正是在這短暫的同行中,父親給了兒子百般的關心和照料,幾乎比一個柔腸萬種的母親還要體貼入微。我們很難想象,平日里一位父親會如此悉心呵護一個已經成年的兒子。按理說此時此刻,生活的辛酸磨難也應該早已令父親心情煩悶,不會有關照兒子的好心情和閑工夫了。但是,人生就是這樣,越是在患難之際,親情往往越厚重、越濃密,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情感會愈加強烈,正可謂是“患難之中見真情”!難怪這父愛會如母愛般細膩!
關鍵詞語二:至愛與至痛
《背影》不僅寫人間至愛,也寫人間至痛。痛就痛在人生自古傷離別。祖母去世了,“我”連她的背影也見不到了;父親走了,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父親給“我”的信里說“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則預示著“我”有可能永遠也見不到父親了;而父親“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分明是老人的暮年之心使做兒子的敏感地意識到,和父親的訣別之日可能真的不遠了。讀到此處,父親的背影再次出現(xiàn),已經不僅是“離別”的意味,甚至還有“訣別”的意味了。在短短的回憶文字中,作者四次談到父親的背影,四次留下了眼淚,次次都與別離有關。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灑,灑的都是別離恨。文章最后一句說:“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狈置鳂O其沉痛地傳達出了這兩種情感,也就是“人生無可奈何的別離感和無從逃脫的滄桑感”。生老病死、枯榮興敗既是世間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人生中無情的鐵律。陳日亮先生曾評價說:“人世的滄桑感更容易使人接近《背影》所傳達的情感真實?!侗秤啊匪鶄鬟_出的‘滄桑感’是沉重的,它潛隱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構成了父親‘背影’的全幅式的‘情緒背景’……父親的‘背影’正因為這個‘大背景’而濃縮著深摯的愛與悔。”作者這種生離死別的感情經歷,是任何人都會遭遇到或已經遭遇過的?!叭耸赖臏嫔8小蓖干涑隽巳祟惼毡榈纳罹秤龊颓楦性怆H,具有普適性和代表性,因此也最容易激發(fā)讀者的共鳴。
關鍵詞語三:人性的秘密
另外,文章也傳達出了一種人性的秘密,即愛與被愛之間的隔膜?,F(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往往是錯位的。起初,“我”對父親的悉心呵護并不領情,甚至嘲笑他的老土和迂腐,直到“我”看著父親蹣跚地跨過鐵道、爬上月臺去給“我”買橘子,“我”才猛然發(fā)現(xiàn)了他的背影、他的愛。其實,父愛一直就在那里,就在父子之間,或許并沒有增減,只是“我”由于某種原因沒有發(fā)現(xiàn),或不愿發(fā)現(xiàn)罷了。而此時此刻,轉換一個視角,望著他遠去的背影,隨著拉開的距離,“我”突然對父愛有了一種清醒而深刻的初體驗。這是“我”對于父愛的一次意識的覺醒。而觸動“我”的內心,喚起我的感恩之情的,正是父親那并不瀟灑,甚至有些笨拙的背影——這個具有雙重隱喻的背影,不僅承載著厚重無言的父愛,還象征著父親無休止的奔波和說不盡的辛勞身世。父親“少年出外謀生”,曾“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我”一下子明白了父愛的付出,也如同承擔世人無數(shù)苦辛一樣,是難以承受的“重”。這個“重”與自己的“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種情感錯位來自于兩輩人之間不同的文化沖突和人生體驗,是古往今來每個時代都回避不了的。青年人,由于生命本能的沖動,必然要經歷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這個時期往往會遭遇父輩人的權威壓制和關心、管束,就必然會有自由人格受到壓抑的無奈和反抗。兩輩人之間的這種矛盾沖突,只能調和,不能消滅。在朱自清時代,其反抗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反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沖突”,而如今我們則習慣稱之為“代溝”。正如閆蘋女士所說,《背影》其實是朱自清“對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矛盾的修辭和賦形”,是其“在追求個性與恪盡孝道的矛盾中抵御內心焦慮的盾牌”,也是作者“借以調解父子感情的工具,其最大作用在于慰藉父親也慰藉自己”,從而展現(xiàn)了一種人性的真實。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寓所,人棲居于語言這寓所中?!彼囆g作品是人類追求生存智慧的結晶,文本通過組織和調整話語來修飾生活。這或許正是《背影》給予我們的永恒的生活智慧之一吧。
關鍵詞語四:朱自清式的幽默與取舍
先看幽默。有人評價朱自清的散文“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我覺得這一評價在《背影》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例如,文中有兩處體現(xiàn)了“朱自清式的幽默”。一處是:作者在“簌簌流淚”和“很快流淚”之間,插入了“我”嫌父親說話不夠漂亮,暗笑父親“迂”,這種欲揚先抑以“我”的無知來反襯父親的手法,難道不正是一種幽默嗎?果然,接著文章便兩次講到“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不難看出,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那時”的“我”實在是太愚蠢了。蠢就蠢在,滿身滄桑的老父親前前后后為自己張羅,而自己卻袖手旁觀,還無關痛癢地評價父親的付出,這就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心理反差。從寫作技巧來看,“我”的種種“聰明”表現(xiàn),為下文情緒的瞬間轉變進行了蓄勢和鋪墊。“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不是眼睛的開始發(fā)現(xiàn),而是心靈的驟然注視。另一處幽默正是有些人曾質疑過的:作者描寫父親,為何偏要選取一個“違反交通規(guī)則”“不夠瀟灑”甚至沒有什么必要的“意象(背影)”呢?孫紹振先生評價說:“《背影》中的‘不夠瀟灑’,正是朱先生散文中最可珍貴的因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朱先生向藝術的成熟高度挺進了?!闭沁@有著幾分丑和笨拙、談不上詩意的背影,因為承載了父親那真摯又濃厚的愛,使這無詩意的成了有詩意的,無實用價值的卻具有了很強的審美價值。要想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即藝術性,就要讓情感超越實用理性,造成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之間的強烈反差。這種以丑寫美,以樸寫華,以拙寫巧的藝術幽默,不是很見功力嗎?
再看取舍。語文教育前輩陳鐘梁先生曾說:“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字字平淡,但句句有情的散文。事無曲折,但情有跌宕起伏,一個‘情’字貫穿全文?!钡拇_,《背影》的語言顯著不同于朱自清前期的許多作品,它不像《春》《綠》《匆匆》和《荷塘月色》那樣,采用華彩絢麗的語言、詩意的技巧、排比的句式,也不做大幅的渲染,甚至直接抒情的語句也很少用,并且都被壓縮到了文章結尾。在作者情感發(fā)生震撼的地方,寫得也很節(jié)制,只用比較樸素的語言從容地進行敘述,或者稱為“白描”。比如,寫父愛之深厚殷切,從父親簡單樸實的一句安慰“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開始,到一路上父親反復地叮嚀囑托和照顧——躊躇又躊躇,囑咐又囑咐,“終于不放心還是自己去送”,然后是“講定了價錢”“揀定了座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只通過“往車外看了看”的動作傳達出來,直到買完橘子回來,“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感覺像是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梢姡丝谈赣H為了兒子真是用盡了全部心思。
文章的好壞,不僅在于選取了什么、強調了什么,還在于省略了什么、弱化了什么。只有知道該如何取舍,才能有自己的寫作個性,才能抒發(fā)自己的獨特情感。從《背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取舍和強調。文章寫父愛,沒有選取父親的正面肖像,其語言也極為簡單樸實,而是選擇了父親瑣碎的關懷和無言的舉動,尤其強化了其背影;寫父子分歧,先是“我”的不領情,然后是“觸他之怒”,“待我不如往日”,是“我的不好”等等,都含混其詞,顯然是被省略和淡化了。這里面是不是也有著某些人性的秘密?父子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情感隔膜?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背影》中,讀出了作者拳拳的赤子之心和濃濃的懺悔之意。父愛如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綜上所述,《背影》透過對父愛的誤讀和重解,傳達了人世間無可奈何的滄桑感和無從逃脫的別離感,同時暴露了親子之間常常存在的一種情感錯位,是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一種自我警示和懺悔。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抓住事物的特征選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不刻意修飾、渲染,而通過白描手法從容不迫地臨摹事物,注重煉字,重視情感鋪墊,一言一句都關乎真情,力透紙背。
參考文獻:
[1]陳日亮.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M].1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0-164.
[2]陳日亮.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M].1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1.
[3]王富仁,鄭國民,閆蘋.中學語文名篇的時代解讀[M].1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35.
[4]孫紹振.《背影》背后的美學問題.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0(3).
[5]陳鐘梁.《背影》教學.名師授課錄:初中語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1級教育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