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知青》(上部、下部)
作者:梁曉聲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定價:77.00元
前不久,45集電視劇《知青》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由著名作家梁曉聲創(chuàng)作、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百萬字同名大著同時隆重問世。隨著圖書的出版,由電視劇掀起的“知青熱”持續(xù)升溫。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文藝的不同門類中出現(xiàn)了一大批知青作品,其中梁曉聲的作品尤具鮮明特色?!督褚褂斜╋L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輪》等,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經(jīng)過幾十年歲月的淘礪,當這位知青作家通過
《知青》一書再次讓與作家梁曉聲的同代人40多年之后重溫了當年的青春歲月時,人們看到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那就是它的思辯價值和歷史哲學(xué)的風采——它已告別了上世紀80年代前后,那種僅僅詳實記述代知青的傷痕與煎熬、苦難與牢騷的敘事方式,以日趨成熟理性而冷峻的思考,寫出了知青群體中強者的堅韌、勇者的抗爭以及智者對于那個時代的質(zhì)疑與叩問,寫出了當理想和追求與荒謬的現(xiàn)實發(fā)生碰撞時,理想本身未必是虛妄的:當青春的熱情被極左路線扭曲變形時,并不能否認這種熱情本身的美好和純真。這些無疑是對知青現(xiàn)象認知的新坐標,是知青文藝題材的新突破,是詮釋代人的精神圖譜。
首先,作品的本真程度更接近知青文學(xué)應(yīng)有的歷史真實和藝術(shù)真實。應(yīng)當說《知青》這部小說幾乎是全景式地描寫了40多年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歷史現(xiàn)象。作品以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為主體,又從東北荒原輻射到內(nèi)蒙草原、陜北高原、山東黃海之濱,以開闊的視野描寫了來自不同地域、處在不同環(huán)境之下那代知青的歷史命運和精神軌跡,描寫了他們在親近土地、親近農(nóng)民、親近底層過程中的大事小情和思考感悟。同時,也刻畫了他們周圍的兵團職工、干部、現(xiàn)役軍人、農(nóng)民、牧民以及他們的父母家人、親眷友人等眾多形象系列,其中也包括投機分子、極左人物、利己主義者等。在書里,作品堅信在那樣一個荒謬的年代之中“三尺之下是沃土”,通過描寫真實存在于當時民間底層的那種真心、真情、真愛,梁曉聲表現(xiàn)出了歷史大悲劇之中小人物的真善美,以及他們那種真摯的家國情懷、責任與使命意識和難能可貴的承擔精神。我們知道,有一段時間的文學(xué)作品中的知青形象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知青要么成為其所到之處的救世主,要么就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者形象,這兩者與歷史真實中的知青形象都有一定距離,失去了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中對象主體的典型意義。而《知青》沒有回避極左路線給人帶來的那種痛徹靈魂的戕害,書中的知青大多是有理想、有頭腦、有智慧、勇于奉獻的年輕人。作品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了他們是如何在逆境中構(gòu)筑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的。即使是基層干部,如七連連長、指導(dǎo)員、坡底村的王支書,也都是是非分明、正氣凌然,有著完善人格的人。這讓人想起魯迅的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歷史的塵?!把诓蛔∷麄兊墓庖?,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他們的靈魂經(jīng)受了十年浩劫的拷問,他們以剛硬的脊梁撐起了中國,也建設(shè)了改革開放的今天。他們的存在和他們的品格是生活的真實,也支撐了作品歷史和藝術(shù)的真實。
作品為當年的知青現(xiàn)象注入了今天的思考,從而探究這現(xiàn)象背后歷史的深層規(guī)律。作品以趙天亮的哥哥趙曙光給學(xué)友張敢峰的一封信為線索,牽出了許多人物在逆境中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患意識和深沉思考,這也許正是《知青》這部作品的歷史價值、現(xiàn)實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之所在。書中多次引用契珂夫小說《第六病室》中那句憂傷而又無奈的話:“俄羅斯病了?!壁w曙光身處坡底村貧窮的農(nóng)民之中,他激憤地吟誦聞一多的詩:“我雙手擂著大地的赤胸,眼中進出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是!”在那個荒謬的年代,曙光和他的知青朋友一次次為這種精神抗爭而遭難,但他們九死不悔。就像魯迅說的那樣:“那些青年拼命地使盡他們稚弱的心力和體力,奔走于風沙泥濘之中,想對中國有些裨益……他們的愛國之心是真誠的。”作品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展示,如趙曙光的政治觀點在趙天亮思想認識上擦出了晶亮的火花,使趙天亮贏得了深愛他的姑娘周萍的理解。純貞重情的周萍本能地說出了具有結(jié)論意義的話:“中國,好比咱們北大荒的土地,三尺之下,還是沃土?!贝送猓€有張靖嚴、齊勇、方婉之等人的思考,均深化了作品的歷史哲理性,從而讓人們對知青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不僅是熱情的勇者,更是思想的強者和智者。
將知青這一社會現(xiàn)象做全方位價值和思想層面的探究,對于我們的今天和明天是大有裨益的。那個年代雖然離今天很遠了,但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需直面自己的歷史。應(yīng)當說,《知青》這部小說本身給自己出了一道審美難題,在對知青下鄉(xiāng)八年的描述中涉及了不少敏感的歷史事件,對這些描寫的拿捏,顯示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歷史智慧和審美智慧。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使那一代人知識結(jié)構(gòu)斷裂,造成民族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恩格斯談到了“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湯因比也談到過歷史的反作用力和逆境的美德,他認為,“只有在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樂土以后,他們的子孫才動手去發(fā)明農(nóng)業(yè)、冶金術(shù)和樂器。”他反對人類自造逆境,但他認為沒有了艱苦工作的國度,人們?nèi)菀鬃兓匦尚伞臍v史哲學(xué)的層面向昨天遙望,我們看到,百年前中國的積貧積弱,使五四運動爆發(fā),日寇侵略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八年抗戰(zhàn),一支鋼鐵隊伍在血與火中鍛造出來。“文革”那樣的年代在某種程度上沒有給知青讀書的機會,但是被愚弄的命運使他們多了親近土地、親近底層的機會,知識準備不足的趙曙光、趙天亮、周萍、齊勇、孫曼玲這些人物,從社會這部大書中讀到了理想信念、使命責任以及意志毅力、友愛重義的內(nèi)涵,他們在知青生活中領(lǐng)悟到的這些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已經(jīng)為后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增光添彩?!吨唷愤@部作品讓人想起了黑格爾的一句話:“題材在外表上雖是取自久已過去的年代,而這種作品的基礎(chǔ)卻是心靈中人類所共有的東西,是真正長存而且有力量的東西?!闭缧≌f所描寫的那樣,知青們的青春歲月畢竟是和人民同甘共苦的歲月,知青這代人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他們在黑土地、黃土地、紅土地上灑盡汗水、獻出青春之后的收獲,今天看來仍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同時,它也是個標尺、一座天平,丈量著今天的年輕人在以上諸方面,與他們的父輩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