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實驗教學的觀察和分析,提出了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教師應該構(gòu)建“動與靜”、“手與腦”、“導與探”三種和諧的觀點。
關鍵詞:動與靜;手與腦;導與探
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nóng)村學校也在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一些農(nóng)村課改試點學校的教師在上課時,不再堅持“以教師為中心”,而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由此又出現(xiàn)了在教學中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不和諧現(xiàn)象。
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觀的反思與批判和對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構(gòu)建“動與靜、“手與腦”、“導與探”相互和諧的觀點。
1.激發(fā)思維,構(gòu)建動與靜的和諧
在課改課堂中,“動”指實驗探究、合作討論、表達交流的過程;“靜”是指學生觀察、思考的過程??梢哉f,“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保持注意力;而“靜”則有利于學生思考的進一步深入。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一言堂”死氣沉沉,缺少科學課堂應有的生命氣息和活力。在課改中,課堂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但也有一些教師只是追求熱熱鬧鬧,往往整節(jié)課就是讓學生進行活動。學生忙碌得很,根本就沒有片刻的寧靜,沒有單獨的思考時間。這種課改形式實際上就是一種作秀,這不是課改所需要的。
實驗探究并不排斥靜態(tài)特征,探究中的“靜”并不是絕對的靜,“靜”只是動作形式上的靜,學生的大腦處于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實驗中的靜有助于教師進行精辟地講解和學生專心聽講,深入思考。和諧的實驗探究以靜為前提和基礎,由“靜”孕育“動”,再由“動”過度到“靜”,動靜互補,相輔相成,使學生達到構(gòu)建自身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目標。
例如,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學生發(fā)現(xiàn)了u>2f,f
2.開闊思維,構(gòu)建手與腦的和諧
科學家發(fā)現(xiàn),手指與大腦之間存在著非常廣泛的聯(lián)系,如果學生的手指很靈活,在學習中一定會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會更加開闊。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盡量讓學生多走進實驗室,多做實驗,鼓勵學生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做隨堂實驗,不斷在實驗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技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比如學習摩擦力時,用力將像皮擦在寫有鉛筆的紙上滑動,有什么感覺?或者將手掌壓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動,手有什么感覺?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把學生的思維從直觀引向理性,不能停留在實驗現(xiàn)象上,要讓學生動腦、動口,針對在動手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交流中啟迪思維,達到手與腦的和諧。
3.引導思維,構(gòu)建導與探的和諧
實施課改以來,一些教師曾有過苦悶、彷徨,他們總是不知如何處理導與探之間的關系,想導時不敢多導,害怕成了“滿堂灌”,不導又擔心學生不理解。那么,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導與探的關系?筆者認為,學生能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掌握的知識,教師不必導。在學生遇到思維障礙時,就該適當?shù)貙?,精心點拔,引導思考,啟迪智慧,為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做好必要的知識鋪墊和準備。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實踐證明,在導與不導之間,教師需要準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尋找思維的最佳突破口,讓導與探恰到好處,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例如,學生在學習“土壤酸堿性測定”時,教師先出示兩盆臘梅,并問學生:原來兩株臘梅大小一樣,長勢相同,而現(xiàn)在為什么不相同?學生討論,猜想出了一些原因,例如澆水的多少、施肥的多少、剪枝的問題、土壤酸堿性不同等,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由于兩盆臘梅的土壤的酸堿性不一樣,這就自然引出如何測定土壤的酸堿性的問題,經(jīng)過教師的導,學生偏離的思路又回到了正軌,可見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適當?shù)膶潜匾摹?/p>
二
當然,要讓實驗探究過程和諧,光靠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就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大膽講,大膽思考,大膽辯論,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和諧的實驗探究強調(diào)以學生為本。
2.選擇多元的評價
和諧的實驗探究需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制訂合理的評價方法。比如,在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詳細記載探究活動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操作水平測試等內(nèi)容,對學生的發(fā)展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
總之,在課改課堂的實驗探究中,教師應該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在導與探,動與靜、手與腦之間尋找契合點,使學生善思樂學,增進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