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皮膚問題時,自己找點兒藥膏隨便抹抹的人不在少數(shù)。專家提醒:因為太尋常所以被忽視,從而讓皮膚用藥成了藥物錯用濫用最集中的領(lǐng)域。
辨性質(zhì)
皮膚患病,首先要明確疾病的性質(zhì),是過敏性還是感染性的,是細菌性還是真菌性或病毒性?
對于毛囊炎、膿皰瘡等細菌感染引起的單純皮膚病,用一些有抗菌作用的外用藥即可,比如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紅霉素軟膏。頭癬、手足癬等真菌感染,可用諸如酮康唑洗液(采樂)、硝酸咪康唑乳膏(達克寧)、聯(lián)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的藥物。單純性皰疹等病毒感染,則應(yīng)選用抗病毒的外用藥,比如阿昔洛韋軟膏或干擾素軟膏。非感染性皮膚問題,比如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銀屑病等,一般需要選用含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的外用藥治療,比如地塞米松(皮炎平)、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如果用錯容易導(dǎo)致病情加重,所以用前需要遵醫(yī)囑。
看部位
皮膚的厚度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有差別,所以藥物吸收的量也不同。以皮質(zhì)類固醇為例,在不同部位吸收的量是不同的,掌跖部<1%,前臂1%,頭皮4%,前額6%,背部2%,陰囊42%。所以即便是同樣的癥狀,發(fā)病部位不同用藥也有區(qū)別。
◎頭皮 是皮脂腺分布最多的部位,大量皮脂腺分泌物,很容易招來真菌感染。所以頭皮用藥要優(yōu)先考慮藥物去脂、拮抗真菌的作用??蛇x用硫黃乳膏,也可以選用酮康唑洗液(希爾生、采樂)來洗頭,每三天洗一次即可。
◎面部 皮膚嬌嫩,又裸露在外,所以用藥需要特別慎重。選擇時,應(yīng)將對面部皮膚無不良刺激,不會發(fā)生面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因素考慮在內(nèi)。激素藥物慎用,以免在面部留下色素沉著,如果非要用,可先選用3%的硼酸溶液濕敷一小時后,再薄薄涂上一層藥物。
◎頸部后側(cè)、背部、四肢兩側(cè)、手背和足背 可選用無極膏、抗敏止癢水等含有薄荷、樟腦以及冰片的復(fù)方藥劑。此類藥物有神經(jīng)麻痹性止癢和抗過敏作用,對皮膚刺激性比較強,但是由于上述部位表皮角質(zhì)層比較厚,能耐受此類藥物對皮膚輕微的不良刺激。
◎頸部前側(cè)、胸部、腹部、臀部、四肢屈側(cè) 這些部位表皮角質(zhì)層比較薄,可選用爐甘石洗劑、氧化鋅洗劑,此類藥物對皮膚有安撫、保護、涼爽止癢作用,對皮膚也無刺激性。不能選用以酒精為溶劑的藥水。
◎腋下、臍周、腹股溝、外陰部、肛門、足底、腳趾 這些部位皮膚分泌物較多,皮膚經(jīng)常處于濕潤狀態(tài),所以這些部位的皮膚發(fā)生瘙癢時,往往同時會伴有白色念珠菌、表皮癬菌、毛癬菌、小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因此可選用有抗過敏止癢和抗真菌感染作用的藥物。也可以選擇具有抗菌作用的酊劑(就是把藥物溶解在酒精里制成的藥劑)——孚其藥水,再聯(lián)合其他抗真菌霜劑,加強抗真菌感染作用。
明癥狀
皮膚患疾,感覺無外乎瘙癢、疼痛等,視覺上可能有皮疹、膿包、色變、皸裂等病理改變。每一種病理變化又需要詳細區(qū)分,例如皮疹是紅斑、丘疹、水皰,或者是肥厚、鱗屑、苔蘚化的改變?色變是紅腫、黑灰還是發(fā)白?根據(jù)每一種病變來選擇用藥。
◎僅有紅腫無糜爛 可用粉劑或洗劑進行消炎、止癢,比如常用的爐甘石洗劑。
◎炎癥較突出且糜爛滲出較多 需要選用穿透力強、作用持久,且有一定干燥作用的藥劑,例如4%硼酸溶液或0.1%利凡諾凡溶液進行濕敷。此時,不可用具有滋潤作用的乳膏,因為乳膏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不透氣的薄膜,水分蒸發(fā)不暢,反而促使炎癥擴散,病變加重。
◎皸裂 現(xiàn)在的OTC藥物中,很多藥物都具有強力的滋潤功效,適合單純皸裂。
◎單純瘙癢 可以選用酊劑,一方面酒精蒸發(fā)可帶走大量熱量而起到清涼止癢的作用,另一方面酒精可使表皮角質(zhì)松解、擴張末梢血管,從而增強皮膚的通透性,充分發(fā)揮藥物的療效。常用的有碘酊和氯柳酊。有糜爛滲出或皸裂皮損時不宜使用。
提示:不論何種癥狀,一旦出現(xiàn)了化膿、糜爛等重癥情形,都不可擅自用藥,必須就診后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治療。
依急慢
皮膚類藥物主要包括水劑、膏劑(又包括軟膏、乳膏、凝膠劑)、酊劑、擦劑、粉劑、油劑、糊劑、氣霧劑等等,不同的劑型作用特點是不同的。疾病處于不同的發(fā)展期,常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癥狀。即便是同一種藥物,劑型選用不當也會使病情加重,所以一種藥劑不能從頭用到尾。以濕疹為例,急性期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或糜爛為主,劑型常選用溶液(3%硼酸溶液)作冷濕敷或外用水粉劑、粉劑。亞急性期,皮疹變暗,水皰消失,稍有浸潤、變厚,留有點狀糜爛面,宜選用糊劑、乳劑或霜劑。慢性期,皮損變肥厚,色灰暗,形成苔蘚樣,干燥、脫屑,宜選用霜劑、油膏類。
分人群
不同人群對藥物的吸收程度不同,厚皮膚較薄皮膚、男性較女性、年長者較年輕者對刺激的耐受性強。所以,后者應(yīng)選用刺激性小、濃度稍低、作用溫和的藥物,尤其注意的是不要濫用激素類藥。而對前者,濃度太低則達不到滿意的療效。老年人因為皮膚萎縮,對藥物的耐受性變差,所以反而需要減少藥量。孕婦禁用具有抗真菌及抗病毒功效的藥物,含有樟腦成分的清涼油也要慎用。有些敏感體質(zhì)的人還會對藥物過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在用新藥之前應(yīng)作試驗。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要用的藥,先在自己的前臂屈側(cè)或側(cè)頸部涂小片面積,觀察48~72小時,看皮膚是否有紅斑、丘疹、瘙癢等癥狀出現(xiàn),如果明顯,就可認為對該藥過敏,應(yīng)更換為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