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心理發(fā)展息息相關,本文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剖析個人在與他人不斷變化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中個體個性的變化與發(fā)展,提出青少年階段解決同一性問題的四種方法,并從自我概念角度出發(fā),就如何塑造積極的自我概念,促進心理發(fā)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 社會心理 發(fā)展理論 自我概念 社會環(huán)境 自我塑造
一、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中的個體發(fā)展
社會環(huán)境是指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形成和發(fā)展進化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人類活動給社會環(huán)境以深刻的影響,而人類本身在適應改造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變化。所謂社會心理發(fā)展就是描述個體情感需求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理論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指出:“他人關系在形成個體自我同一性上的重要作用,在個體一生中,個體發(fā)展存在八個階段或關鍵期。”[1]而且他認為個體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一個危機。根據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以及解決沖突和危機的能力,個性才得以發(fā)展。
具體八個階段如下。
階段一:信任感對不信任感(出生至1歲)。
階段二:自主感對愧疚感和懷疑感(1歲至3歲)。
階段三:主動感對內疚感(4歲至5歲)。
階段四:勤奮感對自卑感(6歲至11歲)。
階段五: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12歲至18歲)。這一階段是青少年階段。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即一種幸福感,明確自己要去哪里。對預期中可獲得的認同有一種內在自信。[2]在這一階段,青少年試圖解決“我是誰”的問題,也就是說,隨著他們的參照標準從父母轉向同伴,他們需要了解自身與他人之間的異同。
階段六:親密感對孤獨感(18歲至35歲)。該階段是一種與他人建立密切的心理關系的狀態(tài),其主要危機是建立真正的、親密的人際關系。該階段的個體應能夠在不失自我同一性的基礎上關愛他人。
階段七:繁殖感對停滯感(35歲至65歲)。該階段描述的是一種生產能力或自我關注,心理健康的中年人更多把心思放在照顧下一代上,而不再過多地關注自己。他把繁殖感界定為一種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沒有這種體驗的個體很可能會出現停滯,并且過分關注自我。
階段八:自我整合感和絕望感(65歲后)。這是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個體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如果這一階段的老年人回顧過去的一生是成功的和有價值的,對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就會有一種自我健康感,感到沒有白活,度過了豐富多彩的有成就的一生;相反,如果這一階段的老年人感到歲月蹉跎,年華虛度,想要彌補但為時已晚,就會產生一種絕望感。
二、自我概念的定義及結構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各個方面特質的知覺與判斷。研究者把其定為“個體對自己的身體、社會和學業(yè)能力的總體認識”,[3]由此可見,社會環(huán)境在人的自我概念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個體的自我概念并不是對現實像鏡子式的簡單反映,自我概念包括大量有關信息的整合和組織,如對他人和世界的印象。人們自我概念的來源是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和評價,以及在與他人交往時他人對自己的反應。雖然在人的一生中自我概念是在變化著的,但它的基礎在人幼年時就形成了。兒童從經驗中形成自我概念,已經形成的自我概念反過來又影響兒童未來的經驗??偟目磥恚覀兛梢园炎晕腋拍畹慕Y構視作一個人的各種同一性的各層組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系統(tǒng)。具體結構如下:
三、積極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積極的自我概念主要體現了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意味著一個人對自我的認同的積極接納和一個人對自我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培養(yǎng)積極的自我概念,包括兩個方面。
1.全面客觀認識自我
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是形成積極自我概念的基礎。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條途徑進行:(1)承認自我的價值。我們在別人的目光里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物體,而是有思想有地位有意志的。我們的目的既不是心甘情愿被人操縱,又不是妄圖操縱別人,而是僅僅有能力去表達自己。(2)合理運用社會比較策略。每個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都免不了要與別人進行比較。進行社會比較是每個人全面客觀認識自我的重要方式?!昂侠淼纳鐣容^策略,對于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3)留意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評價。每一種評價都不可能是對“自我”的全面客觀的評價,學會總結別人提出的建議,歸納總結,才能了解并彌補自己的不足,就能得到比較全面的自我概念。
2.積極悅納自我
“心理學家指出,在人們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評價意識有很大作用”。[4]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身上只有缺點,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比不上別人,喪失信心,產生自卑,這樣的人就會缺乏積極性。悅納自我是發(fā)展積極自我概念的核心和關鍵。只有自信,才能使一個人的潛能、才華發(fā)揮到極致。要悅納自己的全部,無論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成功還是失敗,要學會愛自己、愛生活。一個人首先應該自己欣賞自己,在自己悅納了自己之后,才能被他人所接納。悅納自我不僅僅指的是悅納自身的優(yōu)點,對不足之處也應該積極悅納,要平靜而理智到對待自己的長短優(yōu)劣、得失成敗,要樂觀開朗,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3.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積極樂觀是積極的自我概念的集中體現。“這就要求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確立正確的理想自我,認真學習科學理論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真正認識社會,在個人與社會的聯系中認識人生的積極價值和意義”。[5]“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必然會促進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反過來又會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
4.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思想、觀念,與自己有關的知識、情感和相關事情等抽象出來的圖式”。[6]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他人和認識社會。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活動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5.成功的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指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情緒體驗。自信、自尊是積極的情緒體驗;自卑、自責則是消極的情緒體驗。其實,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渴望著成功的,期待著被贊美。“當個人的才智與能力在活動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的同時,也就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7]
6.準確的自我評價
每個人都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世界上不存在所謂完美的人,即使是圣人也有出錯的時候,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太過于追求完美,否則只會讓自己生活在煩惱之中。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就要對自己進行鼓勵,我們要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不要高估自己,同時也不要貶低自己,只有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才能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同時,準確的自我評價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
7.適度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在某種思想指導、影響下,支配自己言行,調節(jié)自我心理的一種能力”。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每種欲望都會帶來一個追求目標,它們之間常常會相互“打架”。因此,人如果沒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堅強”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在人生道路上就會一事無成。人要能立足現在,放眼未來,衡量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能律己,也就意味著能理性思維,對各種情況都能冷靜考慮,是非輕重的衡量有依循標準,不致利令智昏,誤了大局。
參考文獻:
[1]孫燈勇,郭永玉.自我概念研究綜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2).
?。?]葉麗紅.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心理健康[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8).
[3]陶琴梯,楊宏飛.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教育科學,2002,(6).
?。?]樊富珉,付吉元.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2).
?。?]范凱.大學生積極自我概念的培養(yǎng)[J].遼寧教育研究,2006,(7).
?。?]孫麗.自我概念的研究概述及發(fā)展趨勢探討[J].社會心理科學,2005,(3).
[7]張松鶴.培養(yǎng)積極的自我概念,維護與促進心理健康[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