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窯洞
父親居住的窯洞是一座
廢棄的窯洞。只有這廢棄的窯洞
才不收房租。窯洞潮濕,陰暗
墻壁的裂縫里住著古老的蜘蛛
那一年,我從陜南老家到山西呂梁
再到孝義,到下堡鎮(zhèn)的胡家窯村
父親剛好弓著腰掀開門簾
窯洞內(nèi)沒有一絲明亮的光
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電燈開關(guān)
父親說他晚上上班,白天睡覺
光對他來說是多余的
說起這些,他正在窯洞外
給我燜一只剛剛買回來的鴨子
天亮了,父親疲憊地睡去
我在窯洞外小小的院落里
站在石頭臺階上,看著太陽發(fā)出的光
把這個世界慢慢照亮。窯洞上面
一些荒蕪的草,頂著露珠和晨曦
它讓整個窯洞更加荒蕪,看上去
和不遠處的一些墳頭,沒什么區(qū)別
胡家窯的核桃樹
它就那樣站著,在黃土地上
舉起綠色的火把。父親就那樣
坐在窯洞外的院落里望著它
核桃掉下來,父親落淚
父親常和我提起核桃樹
提起在胡家窯的一棵核桃樹
提起樹葉的綠,和土地的黃
十九歲的夏天。我在那棵樹下
坐了很久,樹上并沒有長出核桃
父親手指著對面的山溝溝說
那就是他干活的地方
我看見浩瀚的黃土,那種黃
和父親患上甲肝時的皮膚一樣
父親咳了一下,黃土開始松散
他渾身的骨頭也有些松散
得知我高考落榜的消息
父親的腦子里猛然黑了一下
那個夏天,一棵核桃樹漸漸失去
綠色的光芒。直到第二年
樹冠才又綠了起來,又把
綠色的火把重新舉過頭頂
每個村莊都有
一個好聽的名字
比如父親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
叫胡家窯。每個月
他要去存錢的地方,叫下堡
剛發(fā)生一次礦難的村子
是昔吉堡。去找老鄉(xiāng)喝酒
他可以乘車去西程莊,也可以走路
翻過上塢頭去櫻桃溝
父親先后分別在部落,石相
和半溝干活。偶爾放映
露天電影的地方,叫安家?guī)X
幾個撿拾核桃的煤礦工
被當?shù)厝藦慕潜P攆到西溝
拖欠工資的村子,我們可以叫它
桃樹原。上廁所收費的地方是西榆苑
陜南人大都集中在趙家莊
瓦斯較重的地方是官嶺
在這里,每個村莊都有一個
好聽的名字,就像這里的每個墳頭
都有一塊像樣的墓碑
一粒塵埃落下來
幾個月前,父親從這里下車
豪華臥鋪的豪華與一個煤礦工
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車開遠了
他被遺棄在路邊
是一個名叫胡家窯的村子
收容了他,并且給他一口破窯洞
給他寒冷的同時,也給他溫暖
父親提著舊舊的行李
一步步走進村子,像一粒塵埃
落下來。一粒來自陜南的
塵埃,從臥鋪客車上落下來
掉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
父親津津樂道地講述,他那年
把哥哥送入大學,就在這里下車
似乎他還很熱愛這條國道。這只不過
是一條雜亂的還在建設(shè)中的國道
一輛拉煤的大卡車咆哮而過
剛轉(zhuǎn)身就看不到父親了
好幾分鐘,我才在揚起的塵埃里
看到他滿身塵土。好像他已經(jīng)
在這里站了很多年
這些器官還能用多久
父親的眼角布滿血絲
他的目光深邃,焦慮,而又堅毅
左眼皮上縫合過的痕跡十分明顯
父親說,沒有哪一個礦工是不帶傷的
他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膚
都曾經(jīng)與煤塊發(fā)生過摩擦和碰撞
他的牙齒有些松動了
清晨和傍晚,他咳得不停
我知道,他的肺部不太順暢
一個小小的感冒,也讓一個男人
柔弱了很多。我又想起
父親十多年前患過的甲肝
他喝了那么多酒,抽過那么多煙
父親身體里的每一個器官
都超負荷地工作著
我不知道父親體內(nèi)的這些器官
還能用多久。我生怕某一天
父親體內(nèi)的哪個器官
像礦井里上升的罐車一樣
升到一半,又掉下去
一個喝醉酒的礦工
躺在路邊
仿佛躺在自家的床上
他那么無所顧忌。身旁的污穢物
引來一條野狗,所發(fā)生的這些
他全然不知。一個男人的顏面
在一個煤礦工看來反正都是黑的
他已經(jīng)不在乎了。天剛亮
我和父親在小餐館外發(fā)現(xiàn)他
很顯然,他昨夜一直躺在這里
也許昨夜是他睡得最香的一宿呢
酒足飯飽后躺在這里。他再也不用
擔心塌方,不用為脊梁上的傷痕
整夜翻來覆去。他肯定是
望著天空的星星入睡的
冬天的星星有些嚴肅,他忘記了冷
他以最快的方式進入了夢鄉(xiāng)
分別見了見父母和妻兒
父親走過去把他扶起來
他的身體那么輕,像一只倒空了垃圾的
黑色的塑料袋子。父親說,在這里
只有礦工才會扶起礦工
至于他是幾號礦井的,姓甚名誰
這些并不是多么重要
他們還沒走幾步。身后的兩條野狗
就為了地上的污穢物
相互瘋咬起來
擰開世界上所有的燈
我想擰開室內(nèi)所有的燈
讓我的眼前再亮一些
我不斷擰開一盞又一盞的燈
燈光聚集,喧嘩
燈光把我包圍起來,我的眼睛
在燈光的河流游動
書桌,稿紙和筆。似乎
連外面寂靜的黑夜也亮了
我起身,擰開世界上所有的燈
我擰開季節(jié)的燈,樹木亮了
我擰開太陽的燈,天氣熱了
我擰開星空的燈,所有的星星
就在藍天下一閃一閃
要是我的心里也裝著一盞燈
我一定將旋鈕擰到最大
讓所有的光,都陪著它
讓所有的熱,都圍繞它
讓它不會再有顫抖的感覺
(選自《詩選刊》電子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