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統(tǒng)治歷史功績的同時,也感慨其潰敗之迅速。細究起來,李自成敗亡原因很多,但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只用下層知識分子:埋下敗亡的禍根
李自成生于陜西米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崇禎三年(1630年),他帶領本村一批饑民投奔起義。不過,直到崇禎十三年攻入河南之前,他始終不曾吸收一名儒士,遇到重大問題,只能同身邊的起義將領商議解決。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的隊伍迅速發(fā)展至數(shù)萬人。隨著起義勢力的壯大,牛金星等幾個失意知識分子前來投奔,他們對農民軍軍紀的整頓、人才的招聘和政權的建設等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特別是幫助李自成制訂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和“五年不征”、“不當差,不納糧”、“平買平賣”的政策。
不過,李自成起用的這些知識分子,大都是些下層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啟七年舉人,曾做過塾師。因兒媳之死,與姻翁王士俊反目興訟,被官紳合謀誣陷,逮進大牢。河南人宋獻策,連個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shù)學”。還有一位流傳很廣的所謂李自成的“謀主”——河南杞縣的李巖,自清代以來就有不少人考證其為“烏有先生”,就算實有其人,也不過是個舉人。這些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xiāng)野或江湖之間,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他們的出謀劃策,也就不免出現(xiàn)偏差與失誤,從而埋下日后敗亡的禍根。
首先,是“均田免糧”口號和“不當差,不納糧”、“五年不征”的政策問題。在當時,平均主義口號和政策的發(fā)布,毋庸置疑會贏得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從自成者日眾”,短短一年時間,李自成的隊伍就發(fā)展為百萬大軍。但絕對平均主義在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的。賦稅是國家機器存在的基礎,在農業(yè)社會,不征賦、不派役,百萬起義大軍就沒有糧餉,大順政權的機器就無法運轉。沒收官府庫存和明宗室的大量財物,只能救一時之急,無法解長期之需。
其次,是對當時全國形勢及其走向的認識和把握問題。在農民軍及其建立的政權、明王朝和清王朝三股勢力的角逐中,不論是明王朝鎮(zhèn)壓了起義軍還是起義軍推翻明王朝,獲勝的一方最終還得與清王朝展開一場生死搏殺。而此時的李自成眼里,敵人只有明,沒有清,李自成身邊的那些謀士顧問,也缺乏統(tǒng)攬全局的眼光。在遼東和關門的明朝官軍降后,李自成又只派幾天前剛歸順的明總兵唐通率領原部8000人接管山海關防務,命吳三桂率部進京,根本沒有預防清軍入關、問鼎中原的準備。
“我剪爾輩如刈草”:大順政權的士人命運
李自成從小沒有受過教育,并不熟知前朝開國皇帝如劉邦、朱元璋等任用知識分子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加上在那個“學而優(yōu)則仕”的時代,讀書人一旦高中,到衙門里做官,就作威作福,欺壓百姓,李自成對此不免心生厭惡。以至起義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對知識分子采取一概拒斥的態(tài)度。這種粗暴的做法,無異于為淵驅魚,把知識分子都推向敵對營壘。此后,李自成三圍開封,開封的士大夫都站到官軍一邊,同起義軍對抗到底。
崇禎十五年夏秋,起義軍已基本在占領的各個府縣設置地方政權,急需大批文化人充當行政官員。當年年底,李自成“始議開科河北(指河南黃河以北地區(qū))”,“一、二等者,送吏政府選官”。河南人李?;貞浰麉⒓愚r民軍的科舉說:“……先期榜示曰:‘有不預試者,屠其家?!坏靡呀猿觥T囍?,有激憤為文大罵者,有感傷為文痛哭者,有畏禍勉應故不成章者,自成怒曰:‘我剪爾輩如刈草,但我方施仁義,且殺之不武,只殺其罵與哭者,其故不成章者皆裁去耳鼻,俟一統(tǒng)開科禁錮終身?!?br/> 李自成雖也依靠牛金星等人陸續(xù)招募一些明朝進士,擔任中央機構的官職,但也只是讓這些歸順的進士擔任具體的行政職務,未曾任用他們充當謀士顧問,說明他對高層次的知識分子還是心存疑忌。即使崇禎十七年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也只錄用四品以下的明朝降官,“三品以上獨用故侍郎侯恂”,那是因為侯恂被崇禎關進了監(jiān)獄,以為他必定恨透明王朝。
由古到今的中國知識分子,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隸屬或依附于哪個政權或勢力,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來為哪個政權或勢力服務。而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任何革命都將走向失??;沒有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任何政權都會走向敗亡。
?。ㄕ浴锻酃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