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中西文化主要差異的對比分析,指出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關系三個方面的不同表現,以及相應地帶來ESL課堂的種種令人費解的現象,旨在發(fā)現ESL課堂里中國學生表現不佳的根本原因所在。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 ESL課堂 影響
引言
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的ESL教學工作者和專家們把理論與教學系統中各種因素優(yōu)化組合之后,提出了主要的語言教學法流派有情景法英語教學、功能法英語教學和交際法英語教學。三者各有獨特之處,情景法英語教學中新的語言點通過情景進行教學;功能法英語教學按功能類別組織教學內容;交際法英語教學中一切活動圍繞交際。然而理論終歸是理論,在實踐中,總會有令人不覺理想之處,因此如今的廣大ESL教師們甚至紛紛覺得是否應該回歸到最原始的語法翻譯法,即用母語講解各類語法詞組等新生語言要素,以便學生完全地理解和牢記;或則語言教學流派互相爭論,各執(zhí)己說都有。不過筆者卻無意參與其中,只想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一下ESL課堂會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不管怎樣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的實際操作不能不考慮到教學對象ESL學生的內在本質原因,ESL老師們必須考慮到學生群體與所學語言之間存在的文化背景差異,而文化差異對人的影響是如影相隨、無處不在的。近年來國內對于該方面的探究還是大有人在,如劉芳(2010)的文化差異在英語課堂中的影響就談到了具體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會引起的理解誤差;張巧(2010)的淺談中英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就談到了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董一潼、廖正剛(2011)的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就談到英語教學中學生會遇到的瓶頸問題往往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如此等等都談到了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受到的重視。然而筆者與一些網絡國際友人交流的時候無不感到遺憾的是中國人在英語教學中投入世界上最多的人力物力,卻始終無法讓自己的子民可以順利地與英語國家的公民交流溝通,客觀上這一點足可以讓中國周邊國家諸如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傳為笑談,拋開歷史上這些國家曾經是英語國家的殖民地不談,大概也與他們國民所受到的來自于殖民國家的文化熏陶是分不開的,這讓筆者試圖重新認識為什么絕大部分中國學生在ESL課堂就是“死不開口”、“過于敏感”、“泛泛而談”、“流于形式”呢·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孔子說:“因材施教?!蔽覀兪欠駪撛谝M和運用西方ESL的各類教學法的時候更應該注意到中國學生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呢·本文想從中西方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社會關系三方面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一、價值觀差異
1.低調與張揚:中國人一般都主張低調,內斂和謙虛,中庸之道,因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毛澤東曾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中國人一般避免鋒芒可能給自己帶來的麻煩;而西方人比較崇尚獨立、自主和個人奮斗,以及個性的張揚,比如克林頓當年就是班上最出風頭的一個,他們喜歡表露自己的成功和自信。因此筆者在中國的ESL課堂上就曾經見過這樣的怪現象:某些學生本來是很積極活躍的,突然之間就沉默寡言起來,無外乎是受到周圍同學的“輿論壓力”;有些學生明明就某問題很有見地,可是他們站起來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偷偷看看四周同學的反應,一個細微的眼神都能讓他感到自己是否應該更加收斂一點,不要講的太多。
2.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中國人非常重視群體歸屬感,愿意犧牲個人的利益來成就集體,對于群體有明確的劃分:“圈外”與“圈內”,人們往往根據是否屬于自己的“小團體”來區(qū)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而西方人比較推崇個人自由,認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體是自己信心和榮譽的源泉,集體應該在有必要的時候為個體利益讓步,個體的成績最終屬于集體。因此,他們把自我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為爭取個人自由而奮斗。如是筆者又常常發(fā)現另外一些怪現象:每個小組會為了老師一些并不重要的課堂評判爭執(zhí)不休,本來很沉默的學生如果在小組的需要下也會“拼出吃奶的力氣”,結結巴巴幾句,一個班級的整體氛圍沉悶,那個班上幾乎全是啞巴,不過他們在各自的作業(yè)本上卻會有不俗的表現,因為在作業(yè)本上他們有表現個體的自由。學生雖然是個體的,可是筆者基本上覺得他們都只是集體中的一員,很少有學生能夠標新立異地提出看法,他們更愿意一次次地把自己“不合流”的想法生吞下去,爛在肚子里。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1.思考問題邏輯順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比方說地址從國家、省、市、縣、鄉(xiāng)、村等順序;大小發(fā)言都首先談國際大環(huán)境,然后國內大局,再是各地方的不同。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是由小到大,由點到面,西方人的地址寫法是從街區(qū)、大道、行政區(qū)域、市到州。國外的論文往往會從某個很小的點來證實該理論,因此來自中國的投稿在他們看來往往有點顯得“假大空”。如是,筆者發(fā)現那些慷慨激昂的學生往往有些泛泛而談,不著邊際,那些“顯得小家子氣”的學生不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感覺氣勢上就先輸了,對于大的概念學生都可以說上幾句,對于概念中存在的微型要素,學生往往甚至找不到其在課本中所在的位置。
2.直接性與間接性:這點在中西方語言表達上差異尤為顯著。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往往顧及別人的感受而采取繞彎子的策略,有時候甚至干脆沉默,唐突和直接的表達方式被認為是缺乏教養(yǎng)的。而西方則不同,他們更傾向于直接的表達出問題要點以便更快得以解決。在他們看來,很多時候可以更積極明確地搶先表達出自己的見解以便體現出該觀點的價值,在表達的時候,一二三四五,條理清晰易于理解。然而在筆者的課堂上,學生扭扭捏捏或則顧左右而言他的現象時有出現,也會“說了半天不知所云”,而實際上這種發(fā)言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往往一個小組很難發(fā)現發(fā)言思路清晰,語言組織能力符合英語邏輯的優(yōu)秀學生,或則他們選擇用小條子要點提示的方式。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等級和權力意識:因為漫長的封建制度的歷史原因,更因為儒家文化的孔孟之道的深刻影響,“三綱五?!?,中國人對權力十分迷戀和遵從,等級觀念也十分嚴重:“師道有尊卑?!倍鞣饺苏J為“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尤其是美國文化里面從來就強調通過個人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功,更對門地和等級觀念進行了無情批判。在教育領域,學生更是可以挑戰(zhàn)所謂的“師道尊嚴”,蘇格拉底式的民主課堂主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主張,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而根本就不會考慮到老師在教室里必須有絕對的權威。然而筆者發(fā)現幾乎沒有“膽大妄為”的學生會在中國的ESL課堂上挑戰(zhàn)老師的講義,如果偶爾有個別的同學提出異議,周圍的反應是要么對之狠狠瞪眼睛以維護師尊,要么是竊笑。這種奇怪的現象還會滋生另一結果,那就是在學生座談會上學生無的放矢,提出來的意見光怪陸離,一點也不顧及師尊的存在。這種奇怪的權力觀念讓中國的ESL課堂的師道尊嚴就是一種畸形的虛設,阻礙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大大促進了學生對于權力本位主義的微妙理解接受并且善于運用。這一點讓筆者很是痛心,因為學生有可能成長為既沒有東方的禮儀之美,又毫無西方的民主思辨意識的無能之輩,這才是跨文化語言教育的最大悲哀。
結語
ESL課堂從來就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似乎永遠有發(fā)現不完的新問題,似乎永遠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結果。當然,作為一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指導老師,筆者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差異如影相隨,無處不在。我們是否應該放慢探尋引進和運用最新教學理論和方法的腳步,而從本質上去探究語言教學中的本體——ESL學生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對他們外語學習的影響呢·因為那才是真正主宰他們課堂的思維和行動的核心所在,至于探尋如何克服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深層次影響則無疑需要廣大奮戰(zhàn)在中國ESL課堂同仁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芳.文化差異在英語課堂中的影響(職業(yè)與高等教育版)[J].廣西教育,2010(10).
?。?]張巧.淺談中英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教育界,2010(12).
?。?]董一潼.廖正剛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