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學,是令廣大語文教師頗為頭疼的一件事。因為對初中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來說,讀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說學習它了。所以,對于現代中學生來說,文言文就好比是“天書”,讓許多學生望而生畏、望文興嘆,但語文教師不能不教,學生也不能不學。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搭好學習文言文的平臺,讓他們找到一把學習文言文的“鑰匙”。
一、興趣激發(fā)要先行
文言文畢竟是一種歷史的語言,與現代生活距離甚遠。如何激發(fā)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中學語文教師教學文言文面臨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教學時嘗試了一些方法,效果顯著。
1.結合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心理,闡發(fā)古人思想精華。現實生活中,政治演說、企業(yè)文化,甚至日常表達,語言簡潔、精練,可收到極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許多名句,言簡意賅,運用得當,尤顯典雅,意蘊深厚。例如,皖南事變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奮筆疾書“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詩》,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國民黨屠殺同胞的殘忍和制造內訌的愚蠢,悲憤之情力透紙背。
現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學生,有其優(yōu)勢,但也有一些心理障礙,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治療的良方。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心理障礙,將古人思想淺易地介紹給學生,學生往往樂于接受。如有的學生任性,管不住自己。古人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奮斗,振作精神,自強不息。結合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心理,闡發(fā)古人思想精華,使文言文貼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很有益的。
2.給學生講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鷸蚌相爭等,文章短小,學生當堂就能夠背誦,融文言知識與哲理學習于一體,趣味十足,學生興趣濃厚。
3.從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幾個重要的詞,借助工具書從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義,然后推斷整句話的意思,并把它講給學生聽,會很好地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總之,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二、朗讀教學不可忽略
首先,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yōu)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傳遞給學生,同時通過學生朗讀,逐漸品味文中獨特的意境美,激發(fā)美感進而引發(fā)對文本的學習興趣。有時候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能感染學生的心靈,在美感的作用下,學生怎會沒有學習課文的興趣呢·教師朗讀課文后,即使對學生不作任何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課文、讀注解、弄清字句等。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學生的朗讀過程也是廣泛汲取語言營養(yǎng)的過程,他們大量反復地含英咀華之后,說千道萬地難以講清的搭配習慣、語言規(guī)律等語感難題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那潛移默化的成果隨之日益顯露出來,學生不但可以在寫作時模仿、消化那文筆精華,還可以在說話時引用,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從而思維敏捷、情感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日益準確與生動。
最后,文言文的語言很講究語氣、語調、語勢,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如果不朗讀,很難把握作品中應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必須重視對文言作品的朗讀,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感情的音響,它充滿活力,散發(fā)著生機,使學生從內容、感情、特色等角度全面地體會作品。
總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古之良訓。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對課文反復朗讀,才能對課文的美產生審美體驗,才能培養(yǎng)語感,提高表達能力,才能使學生體會課文內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言文朗讀教學。
三、文言翻譯不失為學之捷徑
學生要學習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內容。而了解文言內容,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熟讀的基礎上利用文中的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通過翻譯,不僅了解了文意,還深入地學習了相關的文言的一些基礎知識,積累了文言詞匯,提高了文言閱讀水平。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授之以漁”。
文言文的翻譯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后按照現代漢語規(guī)范要求,作出增補。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保留就可以了。翻譯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語言風格、寫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學習了一些文言語法,如在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通假字等。
例如,學生在翻譯時,會遇到古今詞義差異的文言現象,他們在這時就會利用工具書或查資料,了解到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1)范圍的擴大或縮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專指長江和黃河,而現代的“江”、“河”則泛指一切河流,“江”、“河”這兩個詞的意義范圍今比古大。(2)意義的轉移。如古文中的“犧牲”指祭祀時供奉的豬、牛、羊等牲畜,而現在是指為正義事業(yè)舍棄生命。這種意義發(fā)生了變化的詞在文言詞語中占有一定的數量。(3)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自謙的中性詞,而現在的“卑鄙”指品行惡劣,屬貶義詞了。所以,文言翻譯在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切不可小覷。
四、熟讀背誦,傳承文化
學以致用,古為今用,傳承中國古文化之精髓,這應該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傳承它,背誦應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方法??珊芏鄬W生不愿背誦古文,是因為文言文讀來拗口,背來易脫句,加之一些同學不理解語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近些年來總結出幾種輔導學生輕松靈活記誦文言文的方法。
1.還原式。將文言文譯成片段美文,讓學生嘗試著還原成課文原句。如是幾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很快便能熟記課文,又能更深一層掌握文意,還能從中領略到不同于現代文之美。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公與劌的三問三答一段,學生不易記誦,但通過翻譯還原這種方式,學生之間嘗試互相問答,很快便誦之如流水。
2.問答式。即教師設置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用課文原話回答。如在教授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第三小節(jié)時,可設置四個問題來幫助學生記誦:“滁人游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太守在野外以何宴請眾賓·眾賓歡飲又是怎樣的熱鬧場景·太守醉態(tài)如何·”幾個簡單有趣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記誦課文的積極性,又化繁為簡,學生在不知不覺間便將課文記住了,而且對內容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3.連貫式。此法常用于駢文或詩句,因為其句式對偶而連貫。教師誦出上句,學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4.聯想式。這種方法多用于背誦復習時,能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如可出題:三分鐘內默出五句古詩文中寫“月”的詩句、文句。
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在平日的寫作中盡可能多地引用古詩文中的名言佳句,為我們的作文添彩。“腹有詩書氣自華”,古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文可以豐富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無疑是使作文“出彩”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
學習文言文是傳承文化的方式之一,應該盡量突破教材的原點向生活靠攏,一方面通過讀古人之文來吸取經驗和教訓以啟迪智慧,另一方面通過讀圣賢之書來豐富心靈和品德以怡養(yǎng)性情。例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學生基本能感悟在安樂中思憂患,永葆奮進的動力;在憂患中求上進,用“后天下之樂而樂”鞭策自己,奮斗不已,永葆挑戰(zhàn)自己的雄心。
在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讓教師去借鑒,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和探索?!安磺笕巳顺晒?,但求人人進步”,這是教學追求的境界。
參考文獻:
?。?]盧丹.文言文語文教學打開歷史積淀的窗口[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6).
?。?]婁登榮.淺談初中文言文的教學[J].語文學刊,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