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很注重誠信、禮儀,話語上對“奸詐”、“小人”之類是排斥的;就算是官方也推崇“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流傳下來的諸如“無奸不商”“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又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這是后人的一種誤讀。
“無奸不商”原為“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也可解釋為:商場如戰(zhàn)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vqUCxBkngvPzmJQyJ6E9a6WqxGr1IOrEIoaldKHcI1o=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整個就亂套了。
“無毒不丈夫”原為“無度不丈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度量者,方能稱為大丈夫?!岸取迸c“毒”,一字之誤,謬以千里。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應(yīng)該是“唯汝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就你們這幫人和小人最難對付)”。古漢語“女”通“汝”,故有此誤,縱觀孔子的思想體系,并無歧視女性之意。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由于我們對“上下”兩個字認(rèn)識不全,常將它們做“及”解。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所以原意應(yīng)為“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于文明社會之外。不作此解,與“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自相矛盾了。更簡單的判斷是:自從漢代“獨尊儒術(shù)”至有清一朝,刑及大夫的案例并不少。
另有兩個無關(guān)道德的“成語”也一并還原: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我國有些地方的方言中,“孩”與“鞋”同音,原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古人打獵,須上山丟幾只鞋子,狼的嗅覺靈敏,可引誘其循味而來上套。若用孩子去作為誘餌,那就得不償失了。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意指集思廣益,原為“三個臭裨將,勝過諸葛亮”。裨將,是指軍隊里的副將、偏將。他們打過仗,有一定的軍事經(jīng)驗,三人集思廣益,勝過諸葛亮,才說得過去。臭皮匠再多,也跟諸葛亮沒有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