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末至60年代,香港共拍攝閩南語電影200多部,但當時多稱為“廈語電影”,最近,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了以“方言與本土——香港的廈語電影”為主題的回顧展。
香港是個移民城市,其中以粵籍人口居多,然后是福建人和廣義的上海人(包括江蘇、浙江籍人士)。因此,香港電影不僅有粵語電影,還有國語電影、廈語電影,甚至還出現(xiàn)過客家語和潮(州)語電影。這說明,香港文化呈多元化,具包容性。雖然上海也是個移民城市,但除了在上世紀30年代曾拍攝過粵語片外,其余電影多為國語片。上海人口中以江蘇及浙江人為多數(shù),卻未見有吳語電影。香港方言電影之多,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少見。
不過,這200多部廈語電影雖然全產(chǎn)自香港,卻只有極少數(shù)在香港公映過,絕大多數(shù)影片無緣與香港觀眾見面。而且,也未曾在福建任何地方公映過。事實上,閩籍人口雖然在香港人口籍貫上排行次席,但仍屬少數(shù),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閩籍人口不超過10萬。這些散居在港九各地的閩籍人士是不可能為了一部鄉(xiāng)音電影而特地到影院觀片,何況也沒有哪個電影院愿意這么做。
為何廈語片不在東南亞生產(chǎn)而在香港拍攝?原因很簡單: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qū),只有香港電影最發(fā)達,電影人才最多。更重要的是,廈語片原創(chuàng)甚少,一些電影商人,眼見某粵語片或國語片票房甚好,就買來該片的廈語版權(quán),改編成廈語對白。這種“借艇割禾”方式,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拍攝更多影片迅速占據(jù)東南亞及臺灣閩南語市場。這種資金回籠和賺錢方式被稱為“短、平、快”。
而且,這些廈語電影除了演員是福建人外,幕后工作人員多為粵籍或滬籍的香港電影人,如導演、編劇、攝影等,有不少更是在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例如《夫妻經(jīng)》的編劇/導演便是著名導演朱石麟,《火燒紅蓮寺金羅漢大破長眉寺》的導演是王天林(王晶之父),《孝女報父仇》的珠璣本身就是著名粵語片導演。雖然也有閩籍編劇、導演參與其事,但為數(shù)甚少。
廈語電影到了1950年代末便告式微。最后一部廈語電影《緣分天注定》完成1960年,之后便未再出現(xiàn)廈語電影。廈語電影的消失,在于其相較國語電影無論在明星號召力、制作的嚴謹以及發(fā)行宣傳聲勢等各方面均不占優(yōu)勢,且多為“翻拍”之作,缺乏競爭力。正像這些影片的投資者賺錢“短、平、快”一般,其消失速度也很快。
這與同樣是方言的粵語電影很不一樣。除了香港本土市場,海外華僑、華人市場,比如北美的紐約、舊金山等地,在高峰期曾擁有十家華人電影院,并多以放映粵語片為主。特別是粵語文化在海外已有悠久歷史的時候,這為其他方言文化所望塵莫及。
雖然廈語電影曾經(jīng)拍過200多部,但現(xiàn)在絕大部份已難尋覓。這次香港電影資料館策劃的這個回顧展,讓我們對中國電影的發(fā)展過程有了一次難得的了解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