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次下鄉(xiāng),映入眼簾的人群絕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今天,我們面對諸多的壓力和諸多的誘惑,于是我們在許多時候和許多事情上變得迷惘了,甚至分不清主次了。留守老人、留守村嫂、留守兒童,他們?nèi)棠椭录?,遠離家庭的溫馨,成了特殊的群體。下面《工人日報》記者陳曉燕親身采訪到的這些關于留守兒童活生生的鏡頭,是不是就曾經(jīng)或正發(fā)生在您的身邊呢?“生兒不教父之過,養(yǎng)女不教母之錯”,面對這些渴望的眼神、扭曲的性格,我們再也不能不好好反思了。家庭的興旺也好,我們自己年老后的精神依托也罷,如果沒有心智健全的兒女,一切都將枉然。
今年暑假,5歲半的小群到福建泉州跟父母團聚了。盡管父母來接她時,她還是帶著慣常對他們的冷漠和倔犟,但漲紅的小臉、來回跑著收拾玩具的舉動仍掩蓋不了她內(nèi)心的興奮。而這一切,鄰居7歲的孩子聰聰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隨著大量農(nóng)民進城務工,數(shù)以千萬計的兒童被留在農(nóng)村,在父母缺位的情況下成長。近日,記者連續(xù)走訪了湖北和江西的兩個鄉(xiāng)村,近距離接觸留守兒童家庭,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孩子對親情的渴望。
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湖北的一個鄉(xiāng)村里,記者看到了小群的家——一棟漂亮的三層小樓??墒牵瑹o論記者怎么“討好”小群,而她卻始終都不愿意吭聲。
“這孩子脾氣就是倔,她連爸爸媽媽都不喊的。”小群的爺爺告訴記者,“當小群還在襁褓中時,她的父母就去福建打工了,一兩年才回家一次。這棟樓房就是兩口子用打工攢下的錢建的,可是,他們每年回家時,小群都不認他們,不愿意喊‘爸爸、媽媽’,也不愿意他們抱她。”
“你說這孩子怎么這么古怪呢?人家孩子的爸爸媽媽也是好久才回家一次,孩子都是在爸爸媽媽懷里撒嬌,可這孩子,從不近她爸爸媽媽的身,但是也不走遠,就那么遠遠地看著。為這孩子的性格問題,她奶奶壓力特別大,總說是自己沒帶好孩子?!毙∪旱臓敔攪@息道。
“孩子的心理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渴望爸爸媽媽在身邊,渴望爸爸媽媽的愛;另一方面,他們又有一種被爸爸媽媽拋棄的感覺。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苯魇∪鸾鹗猩持迚捂?zhèn)的工作人員鐘起榮說。
鐘起榮家在沙洲壩鎮(zhèn)下面的一個小鄉(xiāng)村。村里的年輕人絕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作為一名3歲孩子的母親,鐘起榮敏感地發(fā)現(xiàn),很多留守在家的孩子性格都很孤僻、叛逆,跟父母分別時間越久,這種傾向越嚴重。
她告訴記者,她妹妹有個兒子,在將近兩歲時,她妹妹把孩子托付給公婆,自己外出打工。在此之前,孩子的父親早已外出打工。自她妹妹離家后,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一下變得沉默寡言,也不愿意接父母的電話。有一次,這個孩子搶鐘起榮女兒的玩具,外婆就說他:“你看姐姐多懂事,你為什么不聽話呢?”沒想到,孩子一下子就哭起來,說:“姐姐有爸爸媽媽,當然乖,我爸爸媽媽又不在家?!?/p>
因為這件事,鐘起榮給妹妹打了好幾次電話,勸妹妹不要為了賺錢而疏忽孩子。在她的勸說下,妹妹回到了家鄉(xiāng),在附近的工業(yè)園區(qū)內(nèi)找了份工作。母親回來后,孩子重新活潑起來。
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而他們自己又難以返鄉(xiāng)就業(yè),在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孩子留守的結(jié)果就是:苦了孩子,痛了父母。
情非得已的骨肉分離
“誰愿意離開孩子呢?我也是沒有辦法,沒有能力把孩子帶在身邊啊?!币惶崞饍鹤樱斅?shù)膵寢尅?9歲的陸愛云聲音就低了下去。
陸愛云家在湖北的一個鄉(xiāng)村。村里地少人多,靠種地的收入全家人只能勉強“糊口”。為了尋找出路,她的丈夫在外面斷斷續(xù)續(xù)打零工,一年攢不下幾個錢。眼看著村里一家家靠打工掙錢蓋起了新樓房,心疼兒子的公婆勸陸愛云也出去打工,孩子交給他們看。于是,陸愛云丟下兒子到北京打工去了。
剛到北京那幾天,陸愛云每晚都想兒子想到哭。每個星期她都給兒子、公婆打電話,問兒子的情況。她總計劃著:兒子一直想要個滑板車,過年回家時一定給他買一輛;兒子喜歡看故事書,下次回家一定給他買幾套……
不過,一向懂事聽話的兒子讓陸愛云漸漸感到不安了:公婆照顧孩子過于“放縱”,經(jīng)常讓孩子買零食打發(fā)午餐,孩子在外面玩半天也不管,或是任由孩子在家看電視卻不寫暑假作業(yè)……最讓她難受的是,最近兩個星期兒子竟拒絕接她的電話??赡苓€在怨她狠心離家,或是不耐煩聽她在電話里的說教。
“就這一年!等今年我和他爸爸攢個三四萬塊錢,我就回家照顧兒子。”陸愛云斬釘截鐵地說。
“解渴”還需復合配方
一般來說,1~15歲是青少年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期,可塑性非常強。父母對孩子情感和心理關切的缺位,給孩子的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親情饑渴”不僅讓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生疏、冷漠、交流困難以及產(chǎn)生逆反心理,也帶來諸多心理問題和行為失范。但是,這個“親情饑渴”綜合征眼下尚未引起外出務工父母的足夠重視,以至于一些家庭陷入“賺了點錢,賠了孩子”的困境。
有專家表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家長、社會、學校等綜合發(fā)力。從根本上講,必須從制度入手,打破城市對農(nóng)民工子女進城的壁壘,打通農(nóng)民工輸入地與輸出地教育資源流通渠道,給予農(nóng)民工子女和市民子女同等的入學待遇,讓農(nóng)民工子女在城市有學可上。在許多打工父母的觀念中,孩子的成長僅限于物質(zhì)方面,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父母把教育孩子的擔子完全扔給了學校和老師。留守兒童大多是由文盲或半文盲的祖父母擔任監(jiān)護人,有的是寄養(yǎng)在親戚家,這也使得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教育等更是捉襟見肘。“養(yǎng)不教,父之過”,家長也應該轉(zhuǎn)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能只“談錢”、只“噓寒問暖”,還應該加強對孩子心理狀況、思想狀況的摸底,多給予思想引導。此外,處于學習階段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學校,學??梢越⒁粋€留守兒童信息庫,建立健全學校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渠道,及時雙向交流,爭取做到各類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
“比如,父母中一個人出去打工,留一個人在家里照顧孩子,或者在本地找工作??傊?,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辩娖饦s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呼吁道。
(《工人日報》記者 陳曉燕)
編者的喜悅:說是喜悅,其實編者在編這篇稿子的時候心里是很沉重的??吹?、聽到那么多的農(nóng)民工子女在成長的道路上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內(nèi)心總有說不出的苦澀。而欣喜的是,目前各地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打破農(nóng)民工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壁壘,農(nóng)民工子女與市民子女同享城市教育資源的政策措施也正在制定、完善中,也有一部分農(nóng)民工子女已經(jīng)沐浴到了這一措施帶來的“陽光”。更讓人欣喜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農(nóng)民工已經(jīng)認識到了只注意掙錢而忽視子女健康成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生兒女易,育兒女難”,在下一代成長的問題上,僅等政府出臺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等不起,傷不起”,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老師,兒女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親情伴隨,這種親情是無可替代也是不可回補的。愿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農(nóng)民工子女不再發(fā)出“親情饑渴”的呼喊!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