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人熟知本土題材,但當他們遇到并不熟悉的內地題材時,就會顯得捉襟見肘。
沒有看過麥家《聽風者》原著,但看過根據(jù)原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后,卻產生了很大疑問:影片硬傷太多太嚴重,難道對麥兆輝和莊文強的改編,原著作者不聞不問嗎?!
首先是我方特工和相關情報部門要偵破敵方電臺的動機。沒錯,情報工作之一就是秘密電臺的使用和反使用。然而,奇怪的是,影片并無交代為何非要找出最后幾個高密度敵臺不可。這幾個隱蔽得很深的敵臺,最后要依靠男主角自戕雙目再度失明最終找出。問題的根本在于,為什么非要找出不可?
影片應該一開始就交代這幾個隱匿得很深的敵臺令我方蒙受重大損失,若不在某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找到,將讓我方蒙受更大損失——如此,找出這幾個敵臺才會顯得意義非凡。然而本片的編導,似乎真把觀眾當成“全知的上帝”,對此方面沒有任何交代,完全交給觀眾自己去憑空想象。但現(xiàn)在的主流觀影人群離那個年代實在過于遙遠,能知道當時危機情形的人少之又少,影片不去交代,觀眾就會覺得故事情節(jié)過于牽強。
錯將觀眾當“全知”,并將偵聽敵臺作為故事情節(jié)推進的最大動力,該片編導違反了電影情節(jié)推進法則,只能讓觀眾覺得莫名其妙,從而失去對影片情境的認同。
再比如,我方有偵聽局和破譯局,偵聽局只負責搜尋敵臺下落,至于敵臺內容密碼之類則應由破譯局負責。梁朝偉飾演的男一號只是偵聽局的人,他將“老鬼”誤聽成“重慶”,無意中將“老鬼”的身份暴露,令其陷于絕境,并犧牲。故此他悔恨交加,自戕雙目以示愧疚,并集中注意力找出敵臺,為“老鬼”報仇。這更令人不解——男一號只負責辨聽敵臺而非破譯,恰恰其妻才是破譯局的人,為何不將聽回來的摩斯密碼交由破譯局同事破譯?無論編導者如何解釋,都會讓觀眾覺得匪夷所思。
眾所周知,情報工作有嚴密分工,絕不能“過界”,尤其是在戰(zhàn)爭年代。影片中,偵聽局的人突然變成破譯局的人,簡直是兒戲。
更令人費解的還在后面。任何特工的真正身份均屬國家機密,影片中“老鬼”尚未成為“老鬼”前的代號是“20”。然而在她犧牲后,特工當局竟然為她舉行隆重且盛大的追悼會,并公開其真實姓名。而且,影片對追悼會進行重點渲染,甚至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與“重慶”刺殺行動并列進行。但到片尾,墓碑上并無“老鬼”的真實姓名,仍然以代號“20”來代替。
通過追悼會那場戲,影片已經告訴觀眾“老鬼”真名為“張學寧”,但墓葬后又忽然只用其代號。這算那門子保密?如此幼稚的處理辦法,怎能讓觀眾沉浸到整部電影的劇情中?
影片的其他破綻不再一一贅述,僅憑上述三點,編導在情節(jié)設置方面的粗枝大葉可見一斑。香港電影人熟知本土題材,比如《竊聽風云》,但當他們遇到并不熟悉的內地題材時,就會顯得捉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