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擬從小說語言的外部表征及其運用技巧兩個方面探析《金鎖記》在語言藝術上的獨到之處。從語言表征來看,它的語言具有鮮明的色彩性和音樂性;從語言運用技巧來看,形象化的新奇比喻賦予常規(guī)意象新的意蘊以及電影化的描寫手法是其獨特語言風格得以形成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顏色詞;音樂性;比喻;電影化手法;
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張愛玲可以稱得上是最受人矚目的作家之一。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淪陷區(qū)文學中,她在五四新文學派和鴛鴦蝴蝶派之外獨辟蹊徑,從世態(tài)人情的角度來描寫小人物的傳奇,取得巨大的成功?!督疰i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被傅雷先生譽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更被夏志清先生譽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其藝術成就可見一斑。
對于《金鎖記》的成功之處,可見的研究性文章很多,但大多都是從其藝術成就和人物形象分析來談的,專門把《金鎖記》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還不多見。本文擬從其語言的表征及其語言運用技巧兩方面入手,詳細解析它在語言上的獨特之處。
一、語言的表征:色彩性和音樂性
首先,眾多顏色詞的運用可以說是《金鎖記》語言的一大特色。這些顏色詞的使用給人營造了一種色彩繽紛的視覺效果,它們或從正面或從側面烘托出了一種壓抑和悲涼的氛圍,為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做了鋪墊。梅雪瑞、朱明認為“張愛玲儼然以畫家的眼光去感知生活,自覺地有意識地把色彩潑灑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去,使色彩成為有生命的、多義的、具有隱喻性、象征性的審美符號”。的確,《金鎖記》中的色彩詞并不是單純出于客觀描述的需要,而是潛藏著更多的意蘊,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人物命運的隱喻和象征。
小說中的顏色詞大致可分為描述器物的金碧輝煌和描述人內心的孤寂悲涼兩類。盡管張愛玲曾說過喜歡運用“珠灰”等冷色調的詞,但在《金鎖記》中描述器物時她不吝于“紅、紫、金、銀”等反復使用來營造一種物質環(huán)境的金碧輝煌,而涉及到人物主觀感受的顏色詞都是諸如“昏黃”、“青灰”等毫無生機的冷色調詞語。這兩類顏色詞的鮮明對比也可以說是小說主題的側面顯現(xiàn),即用器物的金碧輝煌來反襯深鎖于其中之人內心的孤苦和蒼涼。
其次,音樂性也是《金鎖記》語言的特色之一。張愛玲語言的音樂性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由于她生長于遺老家庭,從小就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再加上她本人在藝術上敏銳纖細的感悟力,使得其作品也深受古典文學重音韻的影響。
就《金鎖記》而言,在語言形式上主要表現(xiàn)為疊音詞和擬聲詞的大量運用。疊音詞的運用有助于形式上的整齊和聲調上的回應,不僅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讀起來韻味悠長。如“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她微微抬起臉來……”,這里描述的是七巧一生中唯一一次對愛情的體驗,“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凸顯了七巧當時沉浸在濃得化不開的甜蜜中要一絲一毫去細細品味的心理狀態(tài);“七巧不知不覺有些膽寒,走得遠遠的,……臉色慢慢地也變了?!咔杀尺^臉去淡淡地笑道:我要相信你才怪呢!”這幾處疊音副詞的連用一方面準確傳達出七巧將信將疑半信半疑的心理態(tài)度,另一方面疊音詞密集地出現(xiàn)也營造了一種舒緩的節(jié)奏,而這和人物當時的心境也是十分吻合的。
擬聲詞的運用則把作品中所描繪的情形情境化,通過文字來調動讀者的聽覺感受,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般的主觀體驗。“噗噗一笑”、“嘁嘁喳喳跟老太太說話”等描寫都達到了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擴大了書面語言所能傳達的信息,增強了文字的表現(xiàn)力,使得讀者感受起來更加形象和深刻。
二、語言運用技巧:新奇的比喻、象征和描寫手法的電影化
很多人說張愛玲是駕馭語言文字的大師,她的文學語言能在傳統(tǒng)的語言表現(xiàn)上另辟蹊徑,形成帶強烈個性色彩的獨特語言風格。從她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古典小說刻畫人物時的工筆白描又能讀出西方現(xiàn)代小說心理分析的影子,甚至還有部分歐化句式夾雜其中。但這絲毫不妨礙其作品傳達出的那種似曾相識,歐化句式以及遣詞造句的晦澀反而又恰好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陌生化,帶給讀者另一種新奇的體驗。很多人喜歡張愛玲的小說是出于對其清詞麗句的著迷以及對那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悠長韻味的迷戀。這獨特語言風格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是作家潛心為之的結果。
形象化的新奇比喻。比喻是傳統(tǒng)的修辭格之一,但張愛玲卻能化傳統(tǒng)為新奇。幾千年的文學發(fā)展使得作家們在描述任何情緒感受時都形成了幾近固化的本體和喻體,這極大地淡化了比喻的表達效果?!督疰i記》中的比喻則不然,司空見慣的本體被作家賦以新奇而又貼切的喻體,使得讀者重新領略到了這一傳統(tǒng)辭格的魅力,而這與作家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感受力是分不開的。這樣的比喻很多:“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刀片”,把曹七巧尖酸刻薄的語言比喻為割人的刀片;“晴天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鉆進他的紡綢褲褂里面,哪兒都鉆到了,飄飄拍著翅子”,把風吹動衣服比喻為白鴿子鉆進紡綢褲褂,不僅形象新奇貼切而且把曹七巧看季澤離去時所帶的凡情俗誼刻畫得淋漓盡致。類似這樣近乎異想天開的比喻小說中還有很多,這是張愛玲所獨有的。她的這些比喻把抽象的事物轉化為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化的事物,這是作家獨特的藝術感受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
《金鎖記》里比喻的另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把人比喻為物。其喻體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劇中人的象征。文中寫七巧遭到季澤拒絕時的神情像“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標本,鮮明而凄愴”,把七巧當時痛苦壓抑的心境很好地表現(xiàn)了出來,而蝴蝶標本也可以看做七巧的象征;類似這樣把人物化的例子有很多:“芝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擱在肋骨的兩只手蜷曲著像死去的雞的腳爪”、“她(長安)再年輕些也不過是一棵嬌嫩的雪里紅——鹽腌過的”,這些物化的比喻把長安、長白任由曹七巧像玩偶一樣擺布的生存狀態(tài)做了最好的注釋。從整部小說來看,這種物化的比喻傳達的是人的異化,當為金錢而拋卻一切時,人也就成了金錢的奴隸,也就物化成了金錢的附屬品。
賦予常規(guī)意象新的意蘊。在張愛玲的筆下似乎作品的所有相關因素都打上了她個人的烙印,一些常規(guī)的意象也不例外。張愛玲總能消解掉常規(guī)意象的傳統(tǒng)內涵而賦予其新的意蘊,這些被賦予新意蘊的意象又總能得到讀者的喜歡和青睞。張愛玲說過她更喜歡營造“蒼涼”的意境,《金鎖記》也不例外,只是在整體的蒼涼意境下,常規(guī)的所有意象都蒙上了一層悲涼凄愴的色彩,而這些陌生化的獨特意蘊恰恰又給予讀者以全新的藝術感受。
月亮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美麗寧靜和團圓美滿的象征,但這一正面積極的內涵在《金鎖記》中被消解掉了,作家反而賦予它一種丑惡、猥瑣的意蘊,它成了人性扭曲和人生殘缺的代名詞。月亮是小說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意象,雖然每次出現(xiàn)意蘊都有所不同但都不免帶些蒼涼的色彩。開篇和結尾對月亮的描寫歷來為人稱道,但除了這兩處之外,文中“像石印的圖畫”的缺月象征著長白心里對母親的懼怕;“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象征著婆婆在芝壽心里的幻化,而“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更是直白地寫出了曹七巧瘋子般的審慎和機敏在一片漆黑里的影響力和殺傷力。這里的月亮成了人性扭曲的七巧的象征。
在文人筆下明媚熾熱慣了的太陽在《金鎖記》中也再無溫暖可言,“敝舊的太陽彌漫在空氣里像金的灰塵,微微嗆人的金灰,揉進眼睛里去,昏昏的”。太陽常規(guī)的生命,希望等意蘊都被消解掉,反而被賦予了毫無生機可言的金灰意蘊。其實,這常規(guī)意象鮮亮意蘊的消解又何嘗不是劇中人的感受呢?在那種極度壓抑和恐懼的生存狀態(tài)之下,連一向給人以溫暖慰藉的陽光都變成了冷冰冰的死灰。
電影化的描寫手法。張愛玲的文學語言不僅簡潔傳神而且畫面感極強,讀她的作品有時感覺就像在看一部部電影,畫面色彩、人物神態(tài)等都可以很直觀地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動態(tài)的影像。這和作家獨具匠心的描寫手法是分不開的。
《金鎖記》中電影感最強,描述得也極為傳神的一段就是“風從窗子里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墻。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幅金山綠水屏條在風中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jīng)褪了色,金山綠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边@分明就是電影里鏡頭的轉換,“空間與時間,模模糊糊淡了下去,又隱隱約約浮了上來”,恍恍惚惚的兩個鏡頭就寫出了七巧長達十年的艱辛和壓抑。
此外,當七巧把童世舫請到家吃便飯時,“長安悄悄的走下樓來,玄色繡花鞋與白絲襪停留在日色昏黃的樓梯上。停了一會,又上去了。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這一鏡頭感十足的描述巧妙地傳達出長安既想抗爭又無力抗爭最后只有無奈妥協(xié)的細微心理變化。黑色、白色、昏黃形成了鮮明的畫面色彩,而長安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這一形象的鏡頭又暗示著長安今后的命運。
總之,《金鎖記》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僅僅在于作家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及其對生命的復雜體驗,還在于作家以其妙筆生花的語言建構了一系列新奇的比喻和獨特的意象進而呈現(xiàn)了小人物傳奇般鮮活而又蒼涼的命運。即便只是從語言藝術上來看,《金鎖記》也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參考文獻:
[1]潘麗芳.解讀《金鎖記》的修辭建構[J].福建教育學院學,2008(4)。
[2]王靖.獨特的人物形象杰出的語言藝術[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998(2)。
[3]吳進.低沉哀怨凄幽婉轉[J].閱讀與欣賞,2001(7)。
[4]楊海峰.《金鎖記》與文學語言的音韻美[J].華章2011(14)。
?。ㄗ髡邌挝唬呼吣洗髮W文學院)